为有效减少仔猪断奶后腹泻,大多数养猪场都会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包括优质的饲料原料及配方、添加氧化锌、口服抗生素和使用饲料添加剂等。近期,疫苗接种也新增到预防断奶仔猪腹泻的措施范围之内。仔猪断奶后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疾病,发生在仔猪断奶后第1周(断奶后第3~7天),该病的特征是仔猪脱水、体重减轻,甚至会造成仔猪死亡。导致仔猪生长速度下降,体重变化范围大以及药物使用增加,从而使养猪的生产成本增加。在一些养猪场,断奶仔猪腹泻现象的发生可能推迟到补充氧化锌后不久,通常发生在仔猪断奶后14 d左右。
大肠杆菌是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其中最关键的毒力因子是黏附因子,其次是肠毒素。黏附因子使大肠杆菌能够附着在仔猪的肠壁上,特别是通过F4 (K88)和F18黏附位点,肠壁电解质平衡紊乱所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仔猪腹泻。根据这2组毒力因子,与仔猪断奶后腹泻相关的大肠杆菌也被确定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据统计,世界各国由F4-ETEC和F18-ETEC引起的仔猪断奶后腹泻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在比利时和荷兰的504个猪场进行的一项为期3年(2014—2016)的研究表明,大肠杆菌是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占83.3%,其中F4-ETEC占45.8%,F18-ETEC占37.5%。
对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诊断,可以通过结合与断奶时间相关的典型临床症状(液体粪便、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和死亡率高)来进行。临床诊断可通过尸检及随后的细菌学检查予以证实,利用基于实验室的PCR技术可以检测出病毒的毒力因子。
虽然关于断奶仔猪腹泻的预防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但对养猪场来说仍然是个挑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调整饲料或添加特定的饲料补充剂(有机酸、益生菌等),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通过饲料或饮用水添加)抗生素。现在提倡开发替代方案,例如通过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注射进行个体化治疗或群体接种,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不断产生以及各国减少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政策表明,使用抗生素作为长期预防措施是不可接受的。目前,许多欧洲国家使用氧化锌来控制大肠杆菌病仍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减少仔猪断奶后腹泻的替代方法,尽管使用氧化锌后不能使仔猪发挥最佳的生长性能。
大肠杆菌疫苗含有2种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即F4和F18,通过刺激小肠内的局部抗体可以提供局部保护。如图1,仔猪接种后,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细菌附着在肠道细胞上并增殖,从而刺激局部免疫,更确切地说是分泌到肠腔中的免疫球蛋白A(IgA)的产生为被接种疫苗的仔猪提供局部保护,减轻了腹泻的临床症状并减少接种后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排泄。
图1 仔猪口服疫苗预防断奶后腹泻的作用模式
在接种疫苗后7 d内,已接种疫苗的仔猪在断奶后早期会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局部保护。IgA抗体附着在摄入的大肠杆菌菌毛的F4或F18上,防止这些致病菌附着到肠道细胞以及后续增殖,会减缓断奶仔猪腹泻的临床症状,这可以从粪便临床评分的提高和随后致病菌粪便排泄量减少的现象中观察到。
从长期来看,仔猪口服大肠杆菌疫苗的临床效果稳定。总的来说,断奶前接种疫苗的仔猪在后期生长过程中表现更好,能为猪场贡献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