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2019-06-28 05:21许克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复杂性教学目标模式

许克福

摘要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根据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框架及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期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复杂性;教学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0-0280-03

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of scenic areas planning were analyzed. The teaching goals were confirmed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 demand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and the teaching framework and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l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we would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Scenic areas;Complexity;Teaching goal;Model

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国务院批准成立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一举措,标志着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建立。这些制度、体系以及法律法规等都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业发展以及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等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生态责任感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而了解国外公园的发展经验和制度有助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笔者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难点,根据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践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框架及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1 教学难点

1.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多学科交叉性

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资源的特殊性、空间的多样性、管理的复杂性等特点,同时它也是一个被多学科、多部门、多系统相交叉的领域[1],与景观生态学、社会学、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图1)。我国风景名胜区一般也是森林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因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不能只单独依靠一个学科来完成,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学科。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全面应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指导实践,解决规划中的问题。因此,这也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多学科中突出需要掌握重点的知识体系,并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规划中。

1.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尺度

纵览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风景名胜区规划可分为7种不同类型的规划尺度(图2)。针对不同尺度的风景名胜区,其规划设计时所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并且要求的知识也略有差异。例如,景点规划时需要对旅游路线、风景组成要素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进行考虑,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需要对规划的范围、性质、发展目标、分区、结构与布局等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教学中各尺度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都应该与教学体系相契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尺度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分析其共性与个性,注重锻炼学生对不同规划尺度的统筹把握能力,合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景区规划的整体认识。

1.3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复杂性

在保护风景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风景名勝区规划为基础,对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风景名胜区是一个由三大资源组成的复杂性系统,因此其评价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如景源价值、环境条件、开发利用情况等方面的评价。此外,由于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种类丰富,受实际调查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限制,完全、精确的定量评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具体的景区现状,选择适当的调查与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系统评估,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依据。

我国风景资源评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评价方法也多种多样,从早期的美学或科学价值的评价,到现今趋向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穿插数学计算方法的综合评价法,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目前综合评价法已被广泛运用,但仍未形成统一、具体的评价方法,因此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学生准确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的各种知识和方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1.4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对比

该课程的景区规划主要是指景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统筹部署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整体关系和综合安排[2],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控制各分区用地的各项指标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要求,或对建设项目做出直接安排和规划设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3]包括:①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

②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容量;

③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

④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

⑤确定风景名性区天然植被扶育和绿化规划;

⑥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计规划;

⑦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

⑧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⑨制定分期发展规划;⑩针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3]包括:

①确定规划用地的范围性质、界线及周围关系;

②分析规划用地的现状特点和发展矛盾,以决定规划原则和布局;

③确定规划用地的细化分区或地块划分性质与面积及其发展要求;

④规定各地块的控制点坐标与标高、风景要素与环境要求、建设高度与容积率、建筑功能、色彩与风格、绿地率、植被覆盖率、乔灌草比例、主要树种等指标;

⑤确定规划区的道路交通与设施布局、道路红线和断面、出入口与停车位数量;⑥确定各项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与其设施用地的控制指标;

⑦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规定。

2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史、资源评价方法、规划方法与内容等。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的原理与方法,熟悉本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的特点和思维方式。另外,通过小尺度风景名胜规划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完成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及规划文本、图册编制工作的能力。

(2)风景园林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从感性认知过渡到抽象思维再到具体实施[4]。刘滨谊[5]指出: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养五大专业观念与专业素质,即实践观、自然观、生活观、空间环境观、科学观。作为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通过课程理论及规划案例的教学及学生进行规划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增强创新观念的能力。

(3)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案例分析,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将生态科学观念运用到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中,如自然生态规划、生态环境效益与价值评价等,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6]。

3 课程框架与主要内容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资源评价以及规划实践2个部分,具体可分为基本理论教学、风景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教学、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法与规划内容的教学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与汇报评价的教学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7]所示。

4 教学模式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中有大量的规划原则、法律法规等,若只依靠纯粹的理论教学则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且在日后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以课本内容为中心,运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平台[8]。教学模式主要分为3个部分:

①理论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现状以及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价等。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中结合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案例学习,深化学生对风景名胜区的认识,也让其了解行业有关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学习,通过旅游体验,总结该风景区的优缺点,学生在课堂上可交流,增加认识和学习热情。

②课程实践。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方法等来处理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实际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统筹规划的意识,将理论应用实践中。因此,课程实践主要分为2个部分:一是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学生分组展开实地调研,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为参考标准,评估调查区的风景名胜资源,得出风景资源评价结论;二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践,学生分组对某个具体的风景名胜区进行现状调查分析评价,以规划规范为主要依据,编制一套完整的规划文本,作为课程学习评分的依据。

③交流评价。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沟通能力薄弱,在创新教学模式中运用汇报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阐述自己的规划思路。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中交流汇报主要分为2项内容:一是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二是某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报告。每组或个人将实践成果制成幻灯片,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汇报。汇报时按照正式的方案论证会程序,要求学生举止得体、充满自信、语言简练、突出重点,认真阐述规划理念,汇报时间控制在15 min内。每人汇报结束后教师随机选取5名学生(作为专家)对汇报成果进行点评,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同学点评环节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指出成果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根据汇报者的表现及成果给出相应的分数,计入课程最终成绩。通过汇报规划实践成果的教学模式,加深了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并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述交流的能力。

5 教学效果及建议

设计师所承擔的责任不仅仅是处理一个视觉上的美化,而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交融的物质体系,是一个延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9]。就目前现状而言,现行教育体制下毕业生要积累2~3年的工作经验,设计师能力才能比较符合工作需要,相对而言应届毕业生处于劣势。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对风景园林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来看,培养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风景名胜区规划创新教学模式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规划设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为受到当前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去风景区实践教学的经费不足,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魏民.《风景区规划》课程定位与体系构建[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风景名胜区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 唐晓岚.风景名胜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 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25(11):59-62.

[5] 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24(1):12-15.

[6] 贾建中.新时期风景区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园林,2001,17(4):26-28.

[7] 魏民,陈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王业社,黎颖惠,陈立军,等.研讨式教学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1):254-255,258.

[9] 李建伟.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中国园林,2007,23(5):14-16.

猜你喜欢
复杂性教学目标模式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