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彦磊
第三个例句,胡大浚的《王符<潜夫论>译注》翻译为“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世追念他的功劳;召公为人民办了好事,连他歇息过的甘棠树,人们都不愿损伤,如此受爱戴,难道还会存心去加害他们吗?”张觉的《潜夫论全译》译作“周公东进征伐,后代追念讴歌;召公呆过的棠梨树,人们不忍心砍伐。他们受人爱戴就像这样,哪里还会有想在私下里伤害他们的人呢?”而许嘉璐主编的《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下册译为“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世追念他的功劳,召公南巡歇息过的甘棠树,人们不愿意砍伐,百姓如此爱戴他们,难道还会因为私利而加害他们吗?”虽然三位都没有对“欲”字作出明确的解释,但从他们的翻译来看,对“欲”字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即使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翻译,用翻译的方法来立论,结论往往靠不住,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四十一节说的那样“翻译的研究法是很危险的,以今译古和以外译中具有同样的危险性。”
因此,既然裴学海作为立论依据的三个例句都不可靠,“欲”训为“有”的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再退一步讲,即使在汉代的文献中“欲”字可以释为“有”,但也不可轻易拿来解读先秦文献,毕竟时代不同,语言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至于将“欲”看作是衍文,乃彭未能举出任何证据,说服力明显不足,其观点也就很难让人接受。
三、“疾”当训为“贬责”
值得注意的是,白平的《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却另辟蹊径,他认为此句中的“欲”不是一个难点,就是当“想要”讲,而“疾”字却不解作“恨”,应该训为“贬责”。“恨”是心理上的情感表达,“贬责”则是言语上的行为,所以“欲疾其君”意即“欲贬责其君”。这种解释不单有古训做依据,比如《礼记·缁衣》:“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郑玄注:“疾,犹非也。”孔颖达疏:“近臣不为人所非毁。”《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郑玄注:“疾,亦非也。”孔颖达疏:“无得以嬖御贱人之为非毁于适夫人。”而且《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疾”字条也都列有“非难”的义项。朱诚的《郭编<古代汉语>注释偶疏》一文也认为此处的“疾”当释为“指责、谴责”,但他将“欲疾”解释为“喜欢批评指责”,反而不够自然通顺了。
所以,纵观以上论点,只有白平的解释最能让人信服,应该是最符合文意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白平.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
[4]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王锳.说苑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胡大浚.王符《潜夫论》译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8]张觉.潜夫论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9]许嘉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乃彭.课间偶识[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138-139.
[11]陈天祥.《齐桓晋文之事》注释二题[J].台州师院学报,2004,1:35-37.
[12]时永乐.王力《古代汉语》补正[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1-25.
[13]朱誠.郭编《古代汉语》注释偶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