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中骑士精神与《鹿鼎记》中武侠精神的对比分析

2019-06-28 08:27倪罗夏子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堂吉诃德侠客骑士

倪罗夏子

摘要:本文選取东西方两部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堂吉诃德》与《鹿鼎记》,它们都分别展现了西方的骑士精神和中国的武侠精神。本文从其起源、阶级基础、爱情观、战斗武力的理解等不同层面进行对比,结合当今现实提出两种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骑士;侠客;阶级基础

欧洲的骑士精神与中国的武侠精神是自古到今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两种文化,甚至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渐渐演变成为绅士风度,而武侠精神的侠肝义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符号。

一、由来

在中世纪骑士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他们是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骑士通过作战获得国王封赏土地,是封建主阶级的最低阶层。后来硝烟退散,以骑士战斗为主的军事行动开始削弱,但因为功绩骑士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渐提高,并与贵族融合。骑士逐渐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种社会阶层。

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又称之为游侠、侠士、侠客等,有着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韩非子有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间接地指出了侠客的一大特点,即能武,有武艺。“客”这个字有点明这类人大多不拘于朝堂,以四海为家,他们是江湖的游历者。

二、阶级基础

堂吉诃德本是拉曼却地区的一位落魄乡绅。他经济地位低下,整日沉迷骑士文学,熟知骑士之道。而骑士属于欧洲贵族体系,当封爵封地。他冠以“拉曼却”点名封地,可见虽然现实中堂吉诃德并非真正贵族,但是他也知晓扮作一个荣耀的贵族是一名合格骑士的基础。

较之骑士通常出身贵族,金庸传统武侠中就人物出身而言,主人公虽然多出身武林正派家族,但却鲜少与皇权贵族直接挂钩。他们大都出身草野远离庙堂,而韦小宝更是将平民化发挥极致。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中更是常言:“英雄不问出身”。

反之,骑士是封建王权和宗教的维护者,作为封建国家的守护者,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中国的侠士出身草根,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心声,游侠希望消除世间不平事,是与封建统治力量相抗衡的一股势力。鹿鼎记中能称之为有武之侠的天地会众人便因一直有反清复明之心,康熙帝一直心念将其赶尽杀绝。

三、信仰和忠义

在堂吉诃德看来“骑士”是为上帝维护正义的胳臂。骑士精神中少不了对宗教的忠诚信仰。常常可以听堂吉诃德说“为荣誉而战”。而要信守维护这份王权教廷赐予的荣誉,荣誉高于一切,这是每个合格的骑士应该铭记的。

而中国社会更多的是人情社会,重情轻法的社会,比起靠信仰约束行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更能使人忠诚。这种忠诚,不是对君王宗教,而是对诸多关系者的信守之义气。我们之所以觉得韦小宝可爱而不可憎,就是在于尽管他贪婪好色,狡猾多端,但最后既没有背叛天地会也没有负于康熙。

《鹿鼎记》中也写到了传统型的正规的侠客,其代表人物就是天地会的首领陈近南。他一辈子忠于郑成功,他也始终不忘对王爷的承诺,让韦小宝放过杀掉自己的仇人。他是金庸之前小说英雄侠士的经典缩影。

总的来说,骑士之“忠”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他们以封建君主和教会的利益为准则,追求的是个人荣誉,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中国的侠士们则将“义”看得非常重,其侠义行为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道德感,一种自我的道德约束。

四、爱情观

在《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与他的意中人的爱情是典型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他压根就没有见过意中人的原形,但无所谓,因为一切源于想像。这其实是在模仿骑士制度盛行时期出现的“典雅爱情”。一般是一位低微的骑士爱上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妇人,毕恭毕敬地爱护她,为之做任何事情。骑士在战场会遇到无数的挫折,而贵妇人成了他们心里唯一的支柱,他们的仰慕与婚姻无关,贵妇人只是骑士的一种感情寄托。然而堂吉诃德的骑士之爱教给我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坚守,在面对诱惑,他多次都不为所动。

而在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儿女情长只是江湖路上的美丽点缀。他们常常以“义”高于爱情。而骑士的爱情本身就是他们“义”的构成部分,爱情是骑士们所作所为的主要动力。

韦小宝的爱情观是畸形的,有别于金庸小说中传统的从一而终的爱情模板。妓院中明买明卖的人肉交易,使他的爱情观中更多的是占有与交易,他对方怡、阿珂便是乘人之危加以逼迫,更是用不择手段方法强行占有阿珂和洪夫人。而唯一对他真心倾慕的双儿,也不过是半仆半友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心意相通。韦小宝缺乏“侠士们”至情至爱的情怀。金庸用极致的手法打破了自己以前构建的传统侠客的坚贞爱情观。

五、战斗和暴力

骑士生来就是要准备战斗的,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士是加冕为骑士的必要条件。堂吉诃德目睹残暴不义,立志恢复公正宁静“黄金时代”。尽管他遭遇诸多凌辱欺凌,都不会失去尊严的站起来。对于战斗的坚持和不服输,这种精神让人动容。“尚武”精神便是骑士精神之一。然而骑士精神中的这种“尚武好战”也使得文中受骑士小说毒害的堂吉诃德吃尽苦头。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这种过度的好战性,一定程度上使得骑士精神美化了战争;鼓吹战争使得他们热衷于暴力流血,热衷于挑战敌人。

在传统的金庸武侠逻辑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武也是大侠们达成目的的手段,是江湖人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志。学武的目的就是抑恶扬善,行侠仗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暴力是武侠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和骑士精神中的“尚武”有一定的相似性。

作战能力的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位侠客和骑士水平的重要标杆。哪怕是《鹿鼎记》中韦小宝刚出场时几乎完全不会武功,后期也努力练就武力。金庸笔下的韦小宝虽然不是大侠,但还是多少着墨了几笔他侠的基本要素。

六、结论

《鹿鼎记》给予了人们对武侠新的理解,侠义的精神外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侠者脱圣入凡,不再是全然的武功卓绝,也不一定是如何的道德高尚,侠者从神坛回归到了我们的身边。金庸把以往英雄形象一棒子打倒,把侠义精神回归生活。像韦小宝这样有百般缺点却又有侠义精神的人物,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引人共鸣的血肉英雄。

《堂吉诃德》也把骑士的理想砸得粉碎,作者对堂吉诃德嘲讽之中却透着褒扬,褒扬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褒扬中也透着讽嘲他的疯狂、幻想、不切实际。所以我们常常在感叹堂吉诃德疯癫的同时,又不得不被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美好一面而感动。这种勇敢善良,伸张正义的骑士精神又何尝不是当今社会人人所需要的呢?

参考文献:

[1]董燕生(译),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上、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2]金庸.鹿鼎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唐国清.“试论欧洲文学中的骑士精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江湖侠踪与侠文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郑锋.“说不尽的韦小宝——金庸《鹿鼎记》人物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第9卷).

[6]Castro, Américo, Cervantes y los casticismos espa?oles y otros estudios cervantinos, Editorial Trotta, Madrid,2002.

猜你喜欢
堂吉诃德侠客骑士
挂羊头卖狗肉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侠客李白
克里夫兰骑士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中企走出去不妨学一学“堂吉诃德”(观察家)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