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哲 张潇 黄金涛 刘江南 魏军华
1 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与症状
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有西南、宁夏固原市、内蒙古、甘肃定西市与东北地区。马铃薯疮痂病产生原因是由多种植物病原链霉菌大量繁殖在其表面引起的,该病菌属于放线菌,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危害块茎以及对降低马铃薯产量。早期被感染的马铃薯表皮呈现为褐色斑点,随着时间增长逐步扩大为褐色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型大斑块,病斑块呈分散、网纹状、裂口状,表皮木质化与粗糙。病斑裂开后其边缘凸起,中央凹陷,颜色为锈色或黑色、暗褐色疮痂。病斑不会深入署块内,仅仅局限于马铃薯块皮部位。
2 产生疮痂病的条件
2.1 种植时与菌种种植
种植马铃薯时上附着菌种,导致马铃薯疮痂病传播。若不能及时处理早期被感染的马铃薯,疮痂病严重程度会随着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加重,收获完马铃薯后,病原菌还可在土壤中存活,对下次种植有一定影响。
2.2 土壤质地不佳
土壤中水分过大极易引起部分细菌大量繁殖,低洼积水多时发病较严重。下水头常常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土壤温度是引发马铃薯疮痂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温度为25~30°C时马铃薯疮痂病极易发生。除此以外,若种植位置处于河滩旁或碱性沙壤土、在施肥阶段过多施用可增加土壤碱性的化肥等,都会为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细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为pH值6~7,这与马铃薯高产的土壤环境(pH值为5~7)重叠。因此在高温环境、通气较好、土壤碱性又极为干燥的情况下,发病通常会较为严重。
2.3 品种因素
马铃薯疮痂病多发于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而褐色厚皮的马铃薯品种抗病原菌侵袭度较强,但若对次品种改良极易被病原菌侵袭。
2.4 土壤中营养失调
若土壤中硼、钙肥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极易导致马铃薯发育不良、抵抗病原菌能力下降,进而发生马铃薯疮痂病。
3 预防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策略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想要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就要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从各个方面预防,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率。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重视轮作方式
在重病区域可选取禾本科类或者百合科类、豆科类植物种植,进行四年轮作。选低碱性土壤作为种植基底,不仅能保湿还能排水。
3.2 马铃薯块选取
在选取薯苗时应检查有无病原菌感染,选取整块无病原菌薯苗,对于种植后剩余的薯苗应集中保存或销毁。
3.3 对土壤消毒
在秋季种植马铃薯时,应对土地进行翻新,使太阳对下面的土壤进行杀菌,翻深为40厘米;若在春天种植马铃薯,应在种植前15天进行旋耕耙平,翻前后选取广谱抗菌农药喷洒在土地上进行土壤杀菌。
3.4 种子灭菌
选取生物菌粉对种子进行灭菌,如使用农用链霉素、滑石粉、甲托等药物对种植灭菌。
3.5 化肥选取
大量元素化肥残留也是造成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大量化肥残留在土壤中极易改变土壤酸碱性,因此除了使用大量元素之外,还要混合中量元素化肥、有机化肥、酸性化肥等,以此保证马铃薯合理地吸收营养。
3.6 化学防治
马铃薯疮痂病一般发生在幼果形成阶段,并且随着马铃薯不断长大而发展,因此幼果期为防治的重点阶段。可在化肥中加入防治疮痂病发生的药物,如红红1号、背不起、不论春、广选16、新大紫等。
3.7 灌水
雨后进行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蔓延。
3.8 收获时防治
马铃薯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且进行翻深入土壤,为下次播种提供保障。
4 总结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预防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能够帮助农户增加马铃薯产量,提高马铃薯质量,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