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花卖

2019-06-28 03:01陆云帅
三月三 2019年2期
关键词:堂叔先祖族人

陆云帅

桃花红,李花白。春天的缤纷烂漫中,桂西北山边地头不时能见到长着灰白叶子的灌木开满质朴无华、芳香馥郁的花。这种壮话叫作“花卖”的花树,我小时候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学名,那年念着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诗,正值花开季节,教室外飘来阵阵花香,想到“花卖”那碎玉般密簇一团的细细花丝是淡淡的浅浅的黄,花更是分外的香,我便不假思索将“花卖”当作老人家诗中写意的“黄花”。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农学专业。念过植物学,才懂得过去自己取名“黄花”的“花卖”学名叫作“密蒙花”,在桂西北的山里它是一种很普通、很平凡的花树。花朵香味浓郁,无毒,可入药。花用热水浸泡,取汁泡上糯米或普通大米,蒸煮出来的米饭黄澄澄、金灿灿、香馥馥的,色泽诱人,香润清甜,常食之,可养脾开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种壮话称为“嗳花卖”的米饭,壮家人常在节日,特别是在“三月三”这个壮家最为珍视的隆重节日,精制一两锅,用于祭拜先祖,招待来宾和馈赠亲友。

“嗳花卖”的制作方法并非想象的那般复杂。做饭前,先将“花卖”用清洁的棉纱包裹严实,然后放入热水里浸泡,时间以花汁变成黄色为准,然后滤去残渣,用花汁浸泡糯米或大米约一两个小时,淘出米放入甑中蒸熟,便可得“壮家五色饭”中的一种:“嗳花卖”。如果是用糯米蒸的,还可将这种黄灿灿的糯米饭舂烂,揉成不同形状,色、香、味俱全的“锤花卖”(壮语音,即“糯米粑”之意)。

“嗳花卖”在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一带传承千年,盛行不衰,始于当地人们对其先祖的崇拜。相传古时,壮族始祖布洛陀第七世孙显带着部分族人从田阳的敢壮山一带,筚路蓝缕,险涉千山来到都阳山脉的红水河边开疆拓土,艰辛创业。当时红水河边满目荒凉、瘴疠横行,显和族人到此生活几年后,部分族人染上怪病,开始是目赤肿痛,双目流泪,发展至烂眼,严重的双目失明,变成盲人。族人心慌,显亦心急如焚,于是学神农尝百草。那年春天,显见山上“花卖”馥郁芬芳,便取来少许,熬汤试服。结果不仅无毒,且清甜明目,他又试着给烂眼的人服用,不久竟慢慢痊愈,于是显发动族人上山采集,每天用大锅煎煮,取之服用。坚持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烂眼病自此消弭。“花卖”可入药,自然可以食用,有心尝试者,用花汁泡米煮饭,色美饭香,一传十,十传百,自此“嗳花卖”制法在都阳山脉红水河沿线传开。过去百姓生活艰困,“嗳花卖”多当药膳使用。显去世后,为纪念他开疆拓土之功和尝草救人之德,桂西北一带的壮族人民在每年的“三月三”到来时,就蒸制“嗳花卖”到显的墓前,或是到红水河边进行祭拜,祈祷年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嗳花卖”色香味佳,寓意深厚,壮族人民又互赠以表示亲善、互助和友情。

我离开山乡几十年,每年“三月三”到来之时,就会想起那有故事、香气馥郁的“暖花卖”。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嗳花卖”是20世纪60年代末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某一年“三月三”。那天,春光融融,阳光明媚。当时六岁的我从学校放晚学回家,见堂屋坐着舅姥爷和几位客人,我怯怯地穿过客人面前,红着脸躲到厨房灶下百无聊赖地拨弄着灶火。不久,羞怯的心情慢慢消去,一股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我看到灶上一个大鼎锅正袅袅地飘出一两股的雾气,散发的清香正是自己闻过的“花卖”的味道,我猜想,鼎锅里该是小伙伴们在学校里说了一天的“嗳花卖”了。

我读书的学校离家两三公里,羊肠小道,其间还横着一个小山岗,险而陡峭。生活过得去的家庭,大人会烙个玉米饼,或是煮上几个红薯让小朋友带上作中午饭。我家兄弟姐妹多,爷爷奶奶卧病在床,只有父母挣工分,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因此,上学也罢,不上学也罢,早晚就两餐玉米糊。早就饥肠辘辘、饥饿难耐的我此时天大地大,最大莫过于眼前的那锅“嗳花卖”了。趁着母亲走出厨房,我抑制不住饿劲,揭开锅盖铲了一铲金黄金黄的小饭团,没心思欣赏,也等不及热气散去,就手抓着往嘴里塞,刚咽下两口,母亲提着一篮青菜转回,见我嘴鼓着,灶边散落着几颗小饭粒,便问:“大,你嘴里吃什么?”我使劲吞下最后一口饭团,嗫嚅道:“没有……没有呀!”“没有?偷吃东西还不承认!”母亲声音大了起来,从灶边的柴堆里抽出一根芸香竹,一把扯起我,右手扬起的柴薪还未打在我屁股上,“哇”的一声我就哭开了……厅堂中的舅姥爷听到哭声忙来到厨房,一边护着我,一边数落着母亲。“吃了就吃了,要敢于承认错误!小时偷针,大要偷金……”母亲不停絮叨着。舅姥爷把哭成泪人的我抱到厅堂,使劲地安抚我,劳累一天的我不久便在舅姥爷的怀中沉沉睡去。也不知何时,我在迷迷糊糊中被人叫醒,此时己躺在母亲怀中,她一口一匙地把“嗳花卖”喂给自称已是大人的我。

记得一个哲人说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千年的东西,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东西。“嗳花卖”正是如此,由它衍生的故事就如天上繁星,满目锦绣。我堂叔健和堂婶秀的爱情故事或许就是“嗳花卖”繁星般的故事中的一个。

我的家乡是桂西北大山中一个有百来户人家的小山村,村中百分之八十是壮族,百分之二十是瑶族。瑶壮两族虽居一地,但由于历史原因,两个民族间少有通婚。

我堂叔健上山采药受过伤,走起路来有点瘸。他会编织,经常无偿地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编点小箩筐、小簸箕之类。他还会点中医,东家小孩发烧,西家老人咳嗽,他都义务上山采把草药给送过去。堂叔做的“嗳花卖”更是一绝,色泽一流,香糯可口,每年“三月三”集体拜祭先祖时,他的糯米饭团总是一枝独秀,最惹人注目。

村西瑤家姑娘秀是我们村中的一枝花,堂叔健早就看上她,秀也暗中喜欢着堂叔健。堂叔健央媒去秀家撮合。碍于习俗,也嫌堂叔健有点残疾,秀的父母一口回绝了婚事。堂叔健慕秀心坚,非她不娶,坚持年年给秀送去“花卖”,教秀学会编织,做又糯又香的“嗳花卖”,当然,堂叔家做好了“嗳花卖”也少不了秀家一份。两个青年的恋情终于战胜了旧俗,秀的父母见女儿深爱着堂叔健,最后也默许了婚事,一对不同民族的青年终于冲破旧俗,鸳侣成双。

“嗳花卖”作为桂西北地区壮家的独特美食,扑鼻清香中,满含着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与乡村爱情缠绵不休的话题。每年冬尽春来,“花卖”花开馥郁时,壮乡瑶寨的青年不禁歌从心起:

(男):“花卖”芬芳开山上,

就如阿妹站路旁;

哥哥远眺望一眼,

从此相思意难忘。

(女):“花卖”芬芳开路旁,

满树簇簇花飘香;

花儿就像幺妹仔,

见哥心里好亮堂。

青年男女边采着“花卖”,边对山歌,他们知道,壮族的“三月三”快到了,该是准备“嗳花卖”的时候,他们要带着“嗳花卖”共拜先祖,带着“嗳花卖”送给亲朋好友,还要带着“嗳花卖”去赶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歌圩。

桂西北的大化、都安和巴马等地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大型庆典、大型壮族山歌会,以此为切入点,大化瑶族自治县上下凝心聚力、加大投资,要把大化建成广西生态之乡、精品美食之乡。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壮瑶大席”中,“嗳花卖”这个传承千年的美食,时逢盛世,更不能缺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故事将会更加生动,香飘万里,让人心念不已。

猜你喜欢
堂叔先祖族人
不受欢迎的人
不受欢迎的人
(21)新航线
大河村奇遇记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楚先祖年代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