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苑
【摘 要】 在当前沟通渠道多样化背景下,影响有效沟通的噪音主要有信息发送和接受噪音、语义和环境噪音等。应对策略是:一是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寓教于心;二是创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三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关键词】 沟通;有效性;影响噪音;应对策略
目前很多商贸类院校的文秘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文化旅游专业等都开设《商务沟通》课程,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延展课程之一。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生活中因沟通不畅导致社会或家庭发生各种悲剧的案例屡见不鲜,商务活动中由于沟通障碍导致各种纷争时而不断。沟通到底有多重要、在沟通中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障碍因素非常值得我们加以探讨。下面以笔者从事的英语课堂教学为例浅析一下课堂沟通渠道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所产生的各种噪音及其对沟通有效性的影响。
一、沟通渠道多样化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观点和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口头和书面文字,还包括肢体语言、个体的行为举止和运用语言风格、背景等任何使信息有意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是双向进行的,即教师要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学生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解码。课堂沟通可用的渠道很多,过去最常见的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师滔滔不绝地在台上讲,学生漫不经心地坐下面听。进入21世纪,多媒体教学在科教兴国战略中逐步推广并普及,有声音有图文,教学内容也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更丰富。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升级,移动设备随处可用,方便快捷,线上线下信息云集,随之出现了如远程授课、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等。学生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并可以受益于优质师资、教学成果共享。近年来,微课、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词已经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如何呢?基于多年的课堂观察和教学体验,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还相距甚远。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传递的信息量,然而学生接收信息并加于消化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就如同饭食,吃多了不消化也无益。那么面对大量的信息,是什么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二、影响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噪音分析
1、信息发送噪音和接受噪音
噪音是指沟通7大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沟通渠道、沟通背景、信息反馈及噪音)中影响有效沟通的不利因素。在课堂沟通中,教师和学生是沟通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以及个人兴趣、情绪、专注力乃至肢体语言等均会对信息传递产生影响和制约。比如,一位教师只注重课堂40分钟传递的信息量而忽略了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那么他的威严和刚愎以及过快的语速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导致学生因焦虑和压力而不敢言;教师如果得不到受讯方的及时反馈,沟通就会变成老师自我陶醉的演讲或者冗长的独白,沟通的效果也大大受阻或者减效。同样,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专注度、课堂气氛等对信息的接收效果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教师课堂上打开的是蓝墨云班课移动App(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发布、任务分配、单元测试等,而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打开的是淘宝、天猫、甚至移动游戏App。信息不对称谈何沟通之有效?
2、语义噪音
语义噪音是指沟通双方对所使用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片、手势等含义的不同理解或符号自身局限性而引起的沟通障碍。比如面对一个未学过英语的人而讲英语,那类似于“对牛弹琴”;哑巴和不懂手语的陌生人沟通,就会令人不知所云。英语学习和交流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词: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如fire一词。Fire 最常用的意思是“火”:The house is on fire.(房子着火了), 但在下面的表达中“Man, you are on fire.”(天哪,你状态好极了!)。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是否能准确理解信息而不产生误解或偏差至关重要。
3、环境噪音
环境噪音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影响沟通效果的外部或内部学习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过去孟母三迁正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成就了大思想家孟子,也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教育产生的影响。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爆炸、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学校周边商铺、小吃店、网咖随处可见,学生一改过去走出教室进图书馆、体育馆、听力训练室的局面,也不再是手持书本步履匆匆,而是各自低头沉浸在手机刷屏的快乐里,屏蔽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渠道,活在自己自娱自乐的虚拟世界里。这不得不说高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熬夜玩游戏的学生上课常常表现的无精打采、分心走神;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网上一搜一键搞定。无心交流则成为环境噪音影响下的最大障碍,不思不议也成了课堂上常见的现象。针对以上教学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新障碍,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应对。
三、促进沟通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1、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寓教于心
一直以来,人们形容教师的形象善用这样的词汇: 矜持、严肃、不苟言笑、刻板等等。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启蒙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时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不禁让人们对老师肃然起敬,但同时,在学生心目中也会产生敬畏之感。然而,最近在网络上却出现了北大网红教师张雪峰,他授课的风格首次颠覆了我一直以来自身对教师的形象。初次看他的教学视频以为点错了,他用一口操着浓郁的东北腔,讲着最接地气的语言,不时夹杂着吐槽的诙谐语、自黑语,动情地对考研择校、考研流程、考研辅导进行讲解。学生笑声不断、提问不断。整个课堂热情洋溢,印象深刻。他个性化的讲解拥有了大批量的粉丝,也获得了相关行业的认可。张雪峰案例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无论是言辞还是肢体语言可以说他和年轻人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更口語化的表达幽默诙谐、肢体语言 “眉飞色舞”,完全和学生融为一体没有距离感。可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无道理。
2、创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创建情境教学是对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教师不仅要依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精心研读,还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等形式寓教于情于境,体验一定的生活态度和不同角色,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在教学情境中更能体现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认知的或所操作的事物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常常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追根究底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投入了多少情感。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交流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哪怕是迸发一点点,激励并改进它,使它像滚雪球般成长起来。一旦形成了一种氛围并坚定地重复下去,终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炼、坚持、重复——这些就是成功的法宝。
3、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倾听不同于听。听是一种本能的对外界的声音、音量、讲话的语速、语调等的生理反应,带有一种被动特征。而倾听中的“倾”字有尽数拿出,毫无保留之意,表明听的人不只是被动地听音,还要主动尽心地解义。这种特殊形态强调了听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在交流过程中,讲话人的用词、重音、声调、停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都赋予了一定的信息含义。有人用设计出的一款软件,分析了美国总统候选人在演讲中的讲话,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讲话内容、声音、停顿、面部表情和手势,帮助人们分析其讲的真实性。这足以证明
倾听者在接受信息過程中应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用心关注所讲内容的逻辑性、论证的可信度、结论的恰当性以及讲话个人的见解等,这样才能准确解义,为有效反馈做好准备。因此,倾听是一个听觉、视觉并用的过程,更是思想、情感、信息兼收并蓄的过程,它能激发听者内心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但无论何种情形,沟通的宗旨应遵循:参与沟通的人员之间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发表言论、相互坦诚交流的氛围,沟通不只是传递信息,更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人们应该消除等级观念彼此融合、互相亲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新绍. 高校教育教学中师生沟通障碍分析与对策 [J]. 柳州师专学报, 2011(3).
[2] 徐奕俊,秦安兰.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