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引领湖泊治理的路径探索

2019-06-28 00:18马淑艳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

马淑艳

【摘 要】 文章围绕如何有效加强湖泊保护治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与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等方面探讨保护治理路径:强化政治引领,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坚持绿色发展,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健全工作机制,搭建整体联动平台;压实责任,加大干部考核力度;加强智力支撑,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关键词】 湖泊治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资源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都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湖泊治理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关键举措。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湖泊治理之策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沿湖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護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龙头、党员作表率、群众齐参与的湖泊治理工作格局。

一、强化政治引领,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湖泊保护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把湖泊内部生态治理好,还要整理好湖泊周边的生态缓冲区,这涉及较多的行为主体。统筹各类行为主体必须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组织力。其一,共同发力,实现引领工作全覆盖。加强对在湖泊流域范围各单位、各行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在基层党组织周围;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全面组织发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协会、两新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湖泊保护治理,汇集形成爱湖、护湖强大合力。其二,深化培养机制,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从“选、训、帮、管”环节等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事、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金种子工程”,加强后备力量管理使用,动员其积极投身湖泊保护治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材。抓好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使用。开展村(社区)干部“四诺履职纪实管理”,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湖泊保护治理纳入其中,进行全程纪实管理,并作为年底评议重要依据。其三,加大教育力度,提升湖泊治理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三湖”保护治理相关要求纳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查找差距,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责任感;把湖泊保护治理宣传教育与“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和湖泊保护治理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工作,提高湖泊保护治理的自觉性。

二、坚持绿色发展,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湖泊水域岸线及周边普遍存在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如管理保护不当极易导致无序开发,形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从岸上保护着手。其一,动员广大党员全面落实“优一精二强三”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带头开展土地流转休耕轮作,发展苗木、荷藕、香根草等低排放、高产出经济作物,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转变,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党员干部带领农户以村(社区)为单位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返租统一流转的土地,按产业规划、种植标准进行种植,以“生态+种植标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湖泊径流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二,坚持把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以“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和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农户为主体,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发展示范户、科技运用示范户、生态保护示范户,带头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沿湖宾馆、酒店、“农家乐”党员经营户带头规范经营、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以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生命健康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立“乐游”党员志愿服务驿站,设立咨询引导服务、文明参观向导、安全隐患排查、卫生保洁清理等党员志愿服务岗,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健全工作机制,搭建整体联动平台

湖泊一般有多条河流汇入,管理保护需要与入湖河流通盘考虑、协调推进。必须根据湖泊的各自特点,因湖施策,统筹做好治理保护工作。其一,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把河(湖)长制六大任务细化实化为“保、治、管、防、修”五大职责,推行“六必看、六必听、六必改、六提升”工作方法,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构建全流域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以“支部包片、党员包段”为原则,全面建立党员监督岗,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湖活动,及时发现、有效处理存在问题。建立“村(居)民小组日排查、村(社区)周排查、乡(镇)月排查、县(区)季排查”四级排查和敏感时期必排查的机制,着力将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其二,创新资源下沉工作机制。探索将湖泊保护治理执法、统筹协调等职能下放到乡镇,增强湖泊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及时“销号”功能,提高保护治理的快速性、精准性、针对性。实行“事不完,人不走”的“销号”管理制度。乡镇、街道发现问题发出召集信号,驻区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报到”,从各自监管领域入手,组成联合执法链,对违法行为进行全方位、多向度查处。根据事项完成率,街道乡镇对派出机构工作情况和执法力度进行综合评价考核,保证资源下沉的效能。

四、压实责任,加大干部考核力度

湖泊保护治理要出效果,必须从压实干部责任着手。其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牢固树立在生态文明建设、湖泊保护治理等一线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的鲜明导向,健全完善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办法,通过考察干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将素质优、潜力大的干部放到环境保护、农林牧水、湖泊保护治理等生态领域岗位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各级班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能力。注重选拔具有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职能部门领导班子专业力量。其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干部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到班子配备、干部选任、换届考察、评先评优等工作中,让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不吃亏、受重用、得表彰,形成领导干部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活力。健全责任追究体系,做好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履责情况督查,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终身追究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五、加强智力支撑,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湖泊水体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长,生态平衡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容易发生水质污染,因此对于湖泊的治理需要专业人才支撑。其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开展智库建设。用活用好柔性引才政策,邀请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指导,提供智力支持。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引进人才公寓,实施“零门槛”落户政策,对人才最关心的工作补助、创业资助、住房保障、教育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进行保障,增强人才吸引力。其二,大力开展“英才”评选工作,对为当地生态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每年从县区及乡镇(街道)农林水、科技、环保、城建规划等单位选派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到市直部门对口专业研修;选派科级以上干部或中职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培训。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领域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工程项目,扶持当地生态文明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张兵.湖泊治理,根在岸上[j].民生周刊,2018-05-10.

[2]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3] 顾仲阳.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猜你喜欢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