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才所误,活活饿死的皇帝

2019-06-28 07:27
文史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萧衍梁武帝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464—549),在混乱时代局部政权的统治者中名气极大。虽然负面评价多,但他在乱世之中能够白手起家,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也着实不易。而非议的直接原因,就是死得太窝囊,他收留了反复无常的小人侯景,最终因侯景兵变,被活活饿死。导致他没有善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用人不当是其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在萧衍的治理下,梁国百姓安居乐业,与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分不开的。比如南朝第一名将陈庆之,出身贫寒,但在门第等级森严的魏晋南北朝社会,能够被大胆启用,而且作为武将,在建立功业后也没有遭到猜忌,实属不易。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衍后来偏信臣子朱异,对其统治造成了致命打击。给朱异打上吝臣、谄臣和小人的标签都不为过,但这一评价只能是事后的定性,让后人借鉴和警醒。在当时,萧衍很难分辨,因为朱异的确有真才实学。

朱异出身并非高门贵胄,但自幼就极其聪明而且酷爱读书,他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对《礼记》《易经》极为精通,他兼通杂艺、骑术、博弈、文史等等,知识涉猎非常广泛,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正是因为朱异博学有才,名声闻达,京城高官无人不知。当别的寒门弟子都在苦拉关系时,他却得到尚书令沈约的接见。

沈约的开场白让朱异十分紧张,沈约问:“你这么年轻,却为何贪得无厌?”正当朱异紧张得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沈约解释道:天下的学问才艺都被你占有了,不是贪心是什么。

朱异为官不久,梁朝就建立了,正值壮年的梁武帝求贤若渴,自然是广招贤才,朱异意料之中地因为奇才、大才、全才的名声被推荐给梁武帝。梁武帝对他进行了考核,让他专门讲解《孝经》和《周易》。朱异果然不负众望,赢得梁武帝的赞赏,自此得到梁武帝的重用。

但为什么如此有才能的朱异却成为梁武帝败亡的重要因素呢?

一是有才无德,投其所好。朱异的才学并不是用来报效国家、报效君主,他也没有远大的抱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固宠谋利求名,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信仰追求和是非观念。正因为如此,他精湛的棋艺被用来投其所好,通宵达旦陪爱好下棋的梁武帝对弈。他的博学多闻,被用来察言观色,只要梁武帝满意的需要的喜欢的,无论是非曲直他都赞同支持表扬。

导致梁武帝败亡的直接凶手是侯景,侯景的反复无常,狼子野心,是路人皆知的,但此时的梁武帝崇拜佛学,事事都慈悲为怀,对侯景更是格外仁慈,把他当成远道而来的客人,认为别人的反对,是没有容人之心,是对客人的不敬。聪明博学的朱异对侯景的危险和野心不是不了解,但只要君王喜欢的事他就赞同,只有事事顺着君王才能固宠,其他的都不重要。于是他动用职权,压制一切反对意见,坚决支持梁武帝对待侯景的一切决定,最终养虎为患。

二是才非所用之才。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乱世,虽说梁武帝治下的南朝享受和平日久,但潜在的战争风险巨大,对军事决断能力需求十分迫切。朱异虽然看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对于排兵布阵、军事指挥一窍不通,更别说上阵杀敌了。最致命的是他始终以个人的私利为中心,从来没把军国大事放在心上,因此也不可能有大局意识和战略预判能力。侯景造反之初,本来,如果梁朝军队果断发兵是可以抢占有利地形赢得先机的,但朱异当着梁武帝的面反对这一建议,说侯景没有渡江之心。梁武帝本来就是这么想的,听了朱异的话,就更坚定了自己错误的决定,从而贻误战机。

于是侯景叛军轻易渡过长江天险,直逼国都,此时本应该集中兵力守城待援,但朱异却将有限的兵力派出去以卵击石,有去无回,最终城破,梁武帝成了瓮中之鳖,被侯景活活饿死。

当然,梁武帝为“才”所误,并不是他用才的观念出了问题。他若不用才,在起步之初就会步履维艰。问题在于他不能始终如建政之初那样励精图治,太平天子当久了,变得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只爱听好话不爱听坏话,偏听偏信,才让朱异这种投其所好的人钻了空子。

朱异有才可用也没有错,但用错了地方就会成为垃圾,不仅无益,甚至有害。尤其在处理收留侯景、指挥平叛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军国大事上,用了这么一个私心重,没有大局观,战略视野狭窄,毫无军事能力的人,怎能不出大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用“才”也是如此,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就算天下英才都入囊中,最终也逃不掉被“才”所误的命运。

猜你喜欢
萧衍梁武帝
萧衍的“腰围”
长寿皇帝萧衍养生之道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上计
山中宰相
梁武帝出家
梁武帝 不恋龙袍恋袈裟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
梁武帝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