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航天事业30年来,郑朝阳始终以自强不息描绘精彩人生。上班第2年,他就荣获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技术比武第2名。此后,他又以敬业奉献精神和精湛高超技艺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
郑朝阳一直从事工艺装备加工。他手工打造的那些工艺装备,是连自动化机床都无法制造的高精度要求零部件。
郑朝阳认为,创新是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企业挑战“急、难、险、重、新”任务已成常态,保持“严、慎、细、实”的作风,敢于啃“硬骨头”,以“零缺陷”保成功,成为郑朝阳的工作新常态。他时刻瞄准金牌的标准苦学实干,早来晚走,在产品上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凭借练就的一双巧手,出色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设计制作的联结套筒刻线工艺装备,特别是某零件倒棱机的应用,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设计制作的导线固定环工艺装备,使某型产品合格率由不足50%提升到100%;设计制作的电感固定环工艺装备,使某型产品加工效率提高了10倍。他的这些成就,助力企业做好“上天”文章,壮了国威,扬了军威。
多年来,郑朝阳秉承敬业奉献精神,带领大家负好每一项责任,做优每一件事情。2014年,他参与了我国首台三维辊弯成型样机的研发装配工作。作为项目技能操作带头人,郑朝阳堪称完美的工匠手艺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个在其他企业无法攻克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产品成功通过验收,得到客户的高度肯定。
一次,某新型重点产品生产卡壳,情况紧急,面对企业领导“能不能干,能不能在次日16时前干完”的询问,郑朝阳仔细查看了这一跨工种的难题,掷地有声地回答:“能干、能按时完成。”回到班组,郑朝阳排兵布阵,连夜赶制,提前1小时交付了合格产品,避免了产品报废,保障了产品按时交付。
三十年如一日,郑朝阳默默地坚守航天一线,带领班组人员创新了方法,改造了工艺装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在发展的路上不断跨越新台阶,为企业完成科研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郑朝阳时刻践行着这样一个信念:爱岗敬业,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科研任务。为国家提供优质武器装备是军工企业共产党员最大的政治,郑朝阳是专家型高技能人才,他每天都非常忙碌。“有难题,找朝阳”已经成为企业职工的一句口头禅,也让他成为随时解决各种难题的大忙人。分厂领导给他做过统计,2017年,他有310天都干到晚上八、九点钟,赶上急活儿就得加班到后半夜。近2年的加班时间有4000多个小时。
郑朝阳注重发挥每个组员的能力,带头改造学习、改造工作、改造标准、改造能力,践行“做到99分还不够,要做到101分”。他为人低调,但他的作风过硬,打造的队伍过硬。青年人都争着做他的徒弟,通过言传身教,徒弟们的创新成果也多达40余项,屡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在他的带动下,企业技能人员“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更加浓厚,涌现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领军人才呈“井喷式”增长。同在一个分厂的年轻车工洪海涛,得益于郑朝阳的教诲,2015年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在央视“大国工匠·为国铸剑”栏目播出。经常和郑朝阳一起攻克难题的一分厂电焊工刘红光,也在近期入选“大国工匠”。郑朝阳的徒弟尚海青,参加工作10余年,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岗位上,被誉为“加班王子”。像郑朝阳、洪海涛、刘红光、尚海青这样对工作不讲代价、能吃苦、勇攀登的人,还有许多许多。
作为项目技能操作带头人,郑朝阳堪称完美的工匠手艺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个在其他企业无法攻克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产品成功通过验收,得到客户的高度肯定
前些年,企业不景气,一些技能骨干被一线城市的企业高薪挖走,也有很多企业慕名找到了郑朝阳,但他拒绝了一线城市落户口、改善住房、拿高薪等诱惑,默默地扎根边疆,奉献着青春。同学拉他“下海”,被一口回绝:“我们都是吃苦长大的,但绝不能为了享受,把父辈的心血和航天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丢掉。”郑朝阳对待同事就像对待家人。一得空闲,他帮同事理发;同事母亲去世,他帮助料理后事;班组同事家里闹了矛盾,他帮助劝解。说到郑朝阳,大家评价最多的是他特别爱帮助别人,无论是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还是日常生活中修修补补的小事情,只要找到他,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他虽然经常“被打扰”着,却总是幸福快乐着。
2015年和2017年,我国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同以往的国庆大阅兵一样,他反复观看阅兵仪式。每到自己参与生产的产品精彩亮相的那一刻,郑朝阳都会从内心深处升腾起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和使命就是以郑朝阳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郑朝阳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己任,以敬业奉献精神牢牢扎根三线军工企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组、在企业、在航天事业中代代相传。从郑朝阳团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平凡奉献,看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