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五个孩子》主人公班的人格结构

2019-06-27 00:16陶冶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

陶冶

【摘 要】《第五个孩子》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小众作品,然而时隔十二年,却对此书编写续本,可见作者对此书有着独特的情感。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外貌畸形,内心单纯的男孩,常因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而感到愤恨。本文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主人公班的人格结构,以及造成他悲剧人生的原因。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悲剧原因

中图分类号:I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240-0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位奥地利伟大的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人类心理学史上的瑰宝。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他给世界留下的巨大财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其中本我来自人的潜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产物,尤其在婴儿时期,饥饿,渴望等情感均由本我产生。而自我是本我的外化表现,可以说本我有了意识,自我是执行机制,满足以快乐为原则的本我需求。在人类发展到五岁左右时,人们已经开始具有超我,超我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好与坏有了新的判断,不再简单地以本我的需求作为唯一纲领,在超我的抑制下,不好的行为会得到控制,并会伴随罪疚感,自我惩罚等行为。在超我的引导下,如果做了好的事情,则会感到正义感,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等等。

二、主人公班的本我发展

主人公班的父母在相恋时期便做好约定,要生八个孩子,然而在第五个孩子班出生后,却再也没有生过孩子。不是生理上身体的困难使他们无法再生育,而是心理上的恐惧,让他们害怕再生出一个如同班一样“恐怖”的孩子。當班还在娘胎时,便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他时常带给母亲剧烈的疼痛感,使得母亲不得不频繁使用镇静剂去“安抚”腹中胎儿。出生后,由于班外表畸形,有“返祖现象”使得家人不喜欢与他亲近。行为上班的力气也比普通婴儿大许多,经常破坏家里的物品,甚至掐死家中的宠物。班在食物上的渴求也远远超于普通孩子。班吮吸奶水力气之大以至于母亲的身上经常青紫一片。班的本我需求常使人联想到远古人类,由于有不可预测的危险,因此人们也时常因此而远离他。

三、主人公班的自我缺陷

自我具有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功能。由于主人公班身体先天与其他孩子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他一直生活在被本我操控的状态下。在学习一些基础事宜时,母亲需要多次重复监督,比如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等,班从内心深处也渴望着与大家相处,在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时,班会选择静静坐在一旁观察大家的反应,然而由于先天的自我缺陷,他仍旧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父亲对他也十分冷漠,把他送到外地恐怖的托养所。最后是母亲苦苦哀求才把已经在死亡边缘的班接了回来,但在托养所的日子始终给班留下了阴影,母亲也多次警告他不许伤害他人,否则就再把他送回去。

四、主人公班的超我局限

超我代表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理想化状态的体现,也是人格结构中自我理想化的体现。然而班无法在所有方面进行与正常人一样的社会活动。班潜在的超我体现在儿童时,母亲对于它的警告。这种警告一直延续到他成年,无论他受到了多大的苦难,即使他明知自己打得过对方,也不会动手。这是童年时期在托养所留下的阴影,使他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比格斯太太家暂住的一段时间内,尤其在比格斯太太病重期间,他服从他的命令,帮助她买东西,照顾猫咪,倒咖啡等等都展现出他潜在的超我,在一定条件下,周围人对他足够和善时,他是愿意并且可以服从社会的规则。

五、悲剧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表达出外部环境对于人性格的形成有莫大的关系。由于班人格的缺陷导致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经常被欺骗利用。尽管主人公班有心理上和身体上的缺陷,善良的人总会发现班的可爱之处并且愿意与他相处,比如善良的比格斯太太,由于她的善意收留与照顾,她在病重期间也得到了班的多般照料,由于班后来被利用贩毒,流浪在法国,没能见到比格斯太太最后一面。人性的自私具有毁灭性,即使是骨肉至亲,也有可能为了自己的舒适生活,选择放弃亲人,任其自毁自灭,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想被无助或需要帮助的人牵绊,因此人性中丑陋的自私便慢慢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LESSING D. The Fifth Child [M]. London:Flamingo,1993.

[2]JILIE C. A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of The Fifth Child [J]. Universal Journal, 2007,3:17-21.

[3]SIGMUND F.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M]. Penguin Freud Library, 105-106.

[4]多丽丝·莱辛. 第五个孩子[M]. 何颖怡, 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吴爱邦.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4(1): 7-9.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精神分析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野兽国》中麦克斯的心理解读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