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淮剧的表演艺术

2019-06-27 00:16刘建强
戏剧之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淮剧表演中国

刘建强

【摘 要】淮剧是中华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馨香奇葩,它起源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北地区的苏北大平原。那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淮剧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剧种风格粗犷朴实。它能文能武,能今能古,表现力极强,剧种气质兼具草根性和都市现代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淮剧;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11-02

淮剧秉承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其特点是以简代繁、以虚表实。淮剧的舞台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综合了文学、音乐、演唱、舞蹈、诗文、武打、锣鼓、美术等艺术门类。

一、表现艺术

淮剧的表现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员按照剧本提供的规定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唱腔、念白、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剧本内容。同时淮剧演员必须具备戏曲表演“四功五法”的基本功。

由于剧中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就产生了所谓的分行。淮剧的行当与京剧基本相同,虽然很多很细,但归纳起来就是生、旦、净、丑四门,每一门又分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戏曲传统的特点之一。

生,可以分作四类,小生、老(须)生、武生、红生。

小生代表年轻男性,根据不同人物的表演特点,分巾生、穷生、雉尾生、官生等,如梁山伯、时延芳、罗英、许仙、方卿、秦重、蔡伯喈、吕布等。

老生、须生代表中老年人,是带着胡子的,按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分别称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和唱、念、做、打并重的靠把老生(须生)多数以唱功为主、如杨延昭(六郎)、吴汉、黄伯贤、掌忠、张广才、王延龄等。

武生代表身怀武艺的人物,分长靠与短打两种,长靠扎大靠,如赵云、高宠、薛平贵、林冲等;短打着紧身短装,如武松、焦光普、任堂惠、孙悟空等,武生演员都须具备真实的武功。

红生,有时将其归人武行,指勾红脸、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如关羽、赵匡胤等。

旦,分老旦、青衣、花旦、小旦、武旦、刀馬旦、彩旦。老旦代表老年妇女,以唱功为主,如佘太君、岳母、陈氏等。青衣代表中年妇女,因穿青素摺子为主,故叫青衣,其性格大多端庄、稳重,以唱功念白为主,如秦香莲、王宝钏、顾凤英、李翠莲、赵五娘等。

花旦代表年轻女性,性格较活泼、开朗,动作轻盈、伶俐,唱、做并重。如祝英台、花魁、杜十娘、贾玉珍等。闺门旦也属花旦一类,一般扮演比较稳重的大家小姐,如陈翠娥、杜丽娘等。

小旦指的是年幼少女,性格天真活泼,服装以穿袄裤为主,表演着重念白和动作,如刘二姐、孙玉姣、王英兰等。

武旦、刀马旦是有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如孙二娘、杨排风、小青等。另一类是扎靠武旦,由于这类角色一般都是骑马拿刀的,故取名刀马旦,如穆桂英、扈三娘、樊梨花等。

彩旦代表丑角女性,以做工、说白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角色,如刘媒婆等。

净,俗称花脸,这是中国戏曲中最为夸张、最具象征意味的艺术造型。净行可分为大花脸、二花脸和武二花。大花脸以唱工为主,如包公等。二花脸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如曹操、张飞、李逵、金兀术、钟馗等。武二花以武打为主,如青面虎、金钱豹等。

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分文丑、武丑两种,以做工、念白为主,性格滑稽、活泼、乐观,一般扮演社会地位不高的小人物。文丑语言流利,幽默滑稽,兼揸各种方言,如娄阿鼠、刘安、窦大顶、皮五辣子、张文远等。武丑有武艺,擅长跳跃,风趣机警、动作敏捷,如时迁、刘利华、王英等。武丑也可兼演猴戏。

每个行当中,又分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而每种人物(角色)都有属于这个行当的表演法则。从表演方面讲,戏曲演员都须具备“四功五法”,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所谓“四功”,指唱、念(白)、做(表演)、打(武打);所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或指甩发)。这些基本功须从幼年开始,经过多年正规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淮剧演员刻画人物、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段。

二、唱腔和音乐

淮剧的唱腔是在苏北地区民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苏北平原地处中国南北分界之地域,因此当地的方言以及淮剧的语言既有北方的阳刚,又有南方的阴柔。苏北话是一字一音,每个字都有音韵规律,且具有音乐性,所以淮剧的唱腔刚柔兼备。

淮剧唱腔依据唱词的基本音节分句,但唱腔不打破节拍,节拍不打破句式。淮剧唱腔句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同时也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表现手法极为丰富。淮剧唱腔呈现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曲体结构。除各种民歌小调曲牌体以外,淮剧有三大主要曲调一一淮调、拉调、自由调。其中,淮调高亢粗犷、刚劲朴实,最具特色。早期的淮调无丝弦伴奏,以清板加锣鼓烘托,风格比较简单,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作“原生态”。拉调是淮剧唱腔和乐器(弦乐)第一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曲调,这是淮剧唱腔改革的第一步。自由调的句式和板式极为丰富,表现力强,可塑性大。自由调在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很快成为淮剧的主要曲调。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改编后的淮剧台本中“叹五更”一折,以清丽之笔着重描写秦重被花魁女的容貌风韵所吸引,从而产生对辛瑶琴怜爱、多情、关怀、无奈的心情和神情。

此折中所唱之曲,为江苏民歌侉侉调,它与相同结构类型的民歌小调同被收入“扬州清曲”,亦曾为苏剧、锡剧所采用。如今,演唱者将这首民歌色彩很浓的小调再次融入淮剧声腔之中,丰富了淮剧声腔的表现情趣,突出了剧种音乐的乡土气息。

夜半更深,秦重独守妓院,听樵鼓,数更声,望月色,情思涌,一首同曲异词的侉侉调反复再现,幽静而甜美的旋律把秦重对生活的热望和对爱情的渴求描绘得入木三分。在这里,梁伟平同样用极其亲切而平和的音乐线条,细化人物的心灵,完美地勾画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的多面性及层次感。显然,这带有平民化、大众化的音调及对细部的深入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反映了淮剧声腔艺术原本具有的通俗化和大众性。

从一更到五更,从月升到月落,秦重始终站在时空和月色的交叉点上自表心迹。而唱腔也从平直到曲折,从温柔到炽热,精心拨弄起最有意蕴的音符,伴着人物的心理游走。情与景的辉映,声与情的交融,自然而熨帖地表达了秦重那种浪荡而又浪漫的一片真挚之情。演唱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将秦重情感深处的细部变化及独自思索的情态把握挥发得质朴浅白,直率明快。一个独以花魁为伴的喜悦与孤寂心情交织的音乐形象,以一首抒情小曲尽情表现出来,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淮剧乐队以民乐编制为主,配备少量西洋乐器。乐队由弦乐、弹拨乐、吹奏乐、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乐器有二胡、中胡、琵琶、扬琴、中阮、三弦、笛子、笙、板胡、唢呐等,以伴奏演唱为主,有时也衬托表演动作。打击乐有板鼓、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撞钟、云锣、吊叉等,主要用来衬托演员的舞蹈动作,表演情感,尤其善于渲染武打场面气氛。淮剧乐队以司鼓为指挥,配合演员调节舞台演出节奏,调节全剧的戏剧节奏。

三、结语

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表演的一个独特的分支。淮剧表演是淮剧表演理论和淮剧表演实践的高度统一,任何只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而整体地把握。

参考文献:

[1].孙晓东.论新时期淮剧自身转变的途径. 黄河之声. 2014.

[2].孙晓东.淮剧生存发展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四川戏剧. 2015.

猜你喜欢
淮剧表演中国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