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显著标志就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的出现。截至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1]。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各种网络信息,那么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主要是指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其中微信和微博在新媒体中有很高的代表性。微信和微博都是一种社交类APP,微信的用途主要是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和图片;微博是各种信息的快速来源,我们能够利用微博获取各种及时的新闻推送。微信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显著代表,它们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迅速、影响范围广大、影响能力强。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微博和微信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就可以做到以往不能想象的事情。我们可以用微信来视频聊天,用支付宝付款、用淘宝进行购物。可以说,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美好、便捷的生活。目前95后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年龄段,他们的成长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他们的生活同样也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在生活中,大学生群体普遍喜欢使用移动支付手段进行购物付款;在学习上,大学生群体也喜欢通过QQ或者微信来获得各种学习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这种电子阅读的方式受到大量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进行阅读,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当代大学生可以輕松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二)满足大学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而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是给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并且在网络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和自己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大家可以在一起探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快乐生活。在网络上与人交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关系的需要,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渠道帮助我们个人进行好的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腐蚀大学生的三观
目前,互联网能够提供给我们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种类繁多,内容五花八门。互联网上的观念也是多元的,其中有一些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我们必须对此加以区分。近年来,在大学校园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不断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而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却常常被遗忘。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脱离了主流的社会价值群体,丢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犯了错误。社会上经常会有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陷入校园贷的新闻出现,这些事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大学生追求高消费,爱慕虚荣导致的。例如,有的学生羡慕他人有高档手机和电脑,而自己的经费又不足以购买,就想到了网络贷款,用这种方式满足了自己的高消费需求和虚荣心理。但是,也因此落入了网贷的圈套[3];还有一些大学生热衷于追星,每天讨论的都是娱乐圈的各种绯闻八卦,在学习上不思进取,逐渐荒废了学业。
(二)大量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低头族
低头族是指沉迷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我们经常会看到在马路上或者在交通工具上,有一些人低头看手机。而在大学课堂上,这种现象更甚。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而一些学生低着头玩手机,他们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玩手机上,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评论他们的微博。这种追求虚拟世界的精神享受使得他们严重的依赖网络,重度使用网络。在目前大学校园中,学生熬夜玩手机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部分学生甚至通宵玩手机打游戏。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教他们正确对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不沉迷于网络。
四、新媒体对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影响具有增殖力
新媒体的优势就在于信息传播速度迅速,产生的影响巨大。因此,微信和微博成为了传播这些信息的主要载体。通常情况下,一些信息经过微信和微博的传播之后,就会被广大的受众所知道。而一个社会事件的出现被引起关注,也是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产生的。人们关注社会事件并产生社会舆论,就会在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事件被不怀好意的人加以利用,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不实信息,同样会造成广泛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同样会加速这些不实信息的散播。这些虚假不实的信息传播出去后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二)互联网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
由于互联网的使用没有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各抒己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网络的另一特点就是匿名性,人们匿名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发布各种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内容大多不符合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问题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威胁。互联网成为了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场所。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到了国内,其中混杂着腐朽和不良思想,以及错误的价值观念等等。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牢牢保护我们意识形态安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问题,用不同方法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好网络的使用方法,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占领好网络阵地。
五、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论的方法
(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马尔库塞所言:“大众媒介乍看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4]。”和传统的传媒如报刊、书籍、广播和电视相比,新媒体的优势就在于传播信息的速度快、传播信息的范围广,影响力力巨大。而且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困难。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这些信息给我们的管理和使用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所以,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媒介知识,掌握正确使用媒介的方法。引导他们在使用网络时能够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和不当言论作斗争。
(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校园中,在课堂上进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使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和学生在一起,在互联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西方国家从未中断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企图西化中国。在中国引入互联网后,西方国家西化中国的方式和方法就转移到了网络中来。可以说,我们的互联网阵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在互联网中,不时会有一些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或者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信息出现,这些错误的观点就是攻击我们意识形态阵地的工具,对此我们要强力保护好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我们要积极利用好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齐心协力构建好我们的网络舆论安全阵地。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
微信和微博不但是学生使用的工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可以使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朋友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活动,当学生出现问题或者遇到困难时我们就能够因人制宜,对症下药的解决好问题。另外,网络的使用能够给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可以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再到社会,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相继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眾号已经成为了趋势,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学生可以了解到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并且可以在上面办理校园一卡通等业务。这是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实践。当出现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时,学校还可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回应和解释。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传播媒介一直是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现如今,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此我们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加强管理。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应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机制,对那些造谣生事、传谣惑众的人进行法律制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网络安全和舆论安全。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引导网络舆论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不实的各种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过滤和剔除。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要提高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5]。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毫无预兆,这就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如果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不当,那么就会产生很坏的舆论影响,并且这种突发事件会被某些心怀鬼胎的人加以放大渲染,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清真相,辨别真伪。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去把握好时代发展的机会,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中,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好途径,我们同样要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万春林.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5).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5]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
(作者简介:刘祎,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