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归因偏差的影响

2019-06-27 00:19冯越熊静琳
祖国 2019年11期
关键词:被试内因外因

冯越 熊静琳

摘要:本论文将探究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对求助失败这个事件的归因是否会产生偏差。换言之,人是主动方(求助方)和被动方(被求助方)时,是否会对求助失败的归因产生偏差。我们作出了以下假设:人在作为主动方时,会倾向于把求助失败归于内因,反之则倾向于归为外因。本论文将通过设计两道有关这个探究方向的问题,让被试者归因。问题将由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的方式将数据得到结论。本论文得出结论,大部分情况下参与事件角度不同确实会对人的归因偏差造成影响。

一、引入

归因是关于人如何进行“因果归因”的心理学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中将人们行为成败原因归为一下六种: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假设有天一名员工上班迟到,如果把这件事归结于自身懒惰、耽误时间,则是把原因归结为内因,也就是个性因素(dispositional variable),而如果把这件事归结于堵车,天气不好,则是把原因归结为外因,也就是情境因素(situational variable)。

二、实验过程

(一)实验概述

先前的文献已经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探究得出被求助人的宗教信仰不会影响被试的求助行为,而被试的匆忙程度会影响被试的求助决定以及得知先前求助实验的结论并不能帮助被试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

(二)实验假设

本研究有以下假设:

参与事件的角色会影响归因偏差:当被试作为情景中的主动方(求助方)时,被试会倾向于将求助失败(没有得到回应)的原因归为内因,即因人而异的个性因素。当被试作为情景中的被动方(被求助方)时,被试会倾向于将求助失败的原因归为外因,即环境因素(特定情况下才有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336名中国公民(非随机抽取)。分成两组,各168人,分别完成问卷A 和 问卷B。

实验设计: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参与事件的角色(主动方&被动方),因变量为被试的归因倾向(倾向于归内因或是归外因)。

实验流程:

1、问卷设计

(1)假设有一天,你在地铁站,身边有一个异性突然请求你用微信换现金,你拒绝了ta,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我带的现金只够自己坐车(外因)

B.我不喜欢与异性有交集(内因)

C.我手机没电了(外因)

D.我害怕被骗(内因)

(2)假设有一天,你出席了一个舞会,一位异性与你一起跳了一支舞,一曲结束之后,你向他搭讪,索要微信帐号,却不被理睬,你认为ta拒绝你的原因是?

A.ta喜欢保持神秘感(内因)

B.ta习惯待人冷漠(内因)

C.ta赶时间离开(外因)

D.ta没有听见(外因)

问卷的设计有三个考虑。第一,混淆主题和目的。第二,为了避免被试内实验中被试者阅读两个情景的顺序不同导致误差,我们设计了两套问卷,即问卷A和B。第三,因为社会期许效应,被试在填写问卷调查的过程当中会有自动规避对自己负面的选项,因此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去除了类似的选项。此外,我们还改进了分类混淆的选项,例如:他情绪不好既可以被理解为今天发生了让他情绪不好的事(外因),也可以被理解为他经常情绪不好(内因)。这样,在做最后的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可以避免麻烦。

2、问卷发放

本次问卷的发放并非随机发放。主要有小组内成员以及小组带队老师在社交软件

3、数据统计

(1)描述性数据

由问卷A可得,第一个目标题目中被选择最多的是”我害怕被骗”(内因),被选择第二多的是”我带的现金仅够自己坐车”(外因)。同样的结论也能够在问卷B中得出。第二道目标题当中,问卷AB都展示了非常明显的统一趋势,大部分人会选择”他习惯待人冷漠”以及”他喜欢保持神秘感”两个内因。通过这两道题目的描述性数据,我们可以粗略的得出,问卷调查的结论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第一道目标题当中,大部分人并没有選择我们预期会选择的外因而是一个内因。

(2)SPSS数据分析

首先,数据将被进行卡方检验:判断两种角色下人们的归因倾向是否有显著差异。两道目标题的八个选项将被进行分类:

我不喜欢与异性有接触 & 我害怕被骗 —— 1

我的现金只够我自己坐车 & 我手机没电了 —— 2

他喜欢保持神秘感 & 他习惯待人冷淡 —— 1

他赶时间离开 & 他没有听见 —— 2

两种角色下人们的归因倾向有显著差异

因此参与事件的角色会对人们的归因倾向造成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配对T检验,判断为主动方时和被动方时的归因倾向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我们将作为主动方时的内归因写为self-in,做主动方时的外归因写为self-out

做被动方时的内归因写为others-in,做被动方时的外归因写为others-out。

通过T检验我们得到配对1(self-in & others-in)以及配对2(self-out & others-out)之间都有明显差异,证明为主动方时和被动方时的归因倾向间有显著差异。

三、结语

我们的结论是参与事件的角色是影响人们归因倾向的原因之一,当角色为主动方时和被动方时归因有差别。以下几点可能会对我们的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1.情景中的特定词语对被试具有误导性。舞会场景 “你尝试搭讪,索要微信”的表达会让被试认为自己对对方有兴趣,因此会引导被试倾向于个性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

2.环境过于特定。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会使用更多的个性因素来归因;

3.中国公民身为集体主义者,通常会使用个性因素去解释行为的趋势。在“换钱”场景中,我们发现是个性因素的“我不喜欢和异性接触”和“我害怕被骗”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

有此显著差异的原因正是“我害怕被骗“是一种被试答应换钱后的结果,也是一种趋势,所以身为集体主义者的被试,会倾向于选择行为趋势的选项。

我们实验也有几个创新点:

1.我们发现在让第三方评价故事时会将自己自动带入故事中的被试,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在此作出改进,直接给第三方分配角色,使实验结果更加清晰。

2.在原实验中让第三方评价的两个实验场景过于类似,会给被试造成暗示。我们在此改进为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使结果更加的可信。

参考文献:

[1]Darley, J. M. , & Batson, C. D. . (1973).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 study of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in helping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7(1), 100-108.

[2]Pietromonaco, P. R. , & Nisbett, R. E. .(1982). Swimming upstream. against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subjects\" weak generalizations from the Darley and Batson study.?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0(1), 1-4.

[3]Morris, M. W. , & Peng, K. . (1994). Culture and cau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67.

[4]Krull, D.S., Loy, M., Lin, J., Wang, C., Chen, S., & Zhao, X. (1999).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Correspondence bias in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1208–1219.

(作者單位:[1]冯越:苏州外国语学校;[2]熊静琳:武汉外国语英中学校。)

猜你喜欢
被试内因外因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研究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Positive Solu tions of Non linear Ellip tic Prob lem in a Non-Sm ooth Planar Dom ain
民族杂居区大专生学习社会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