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嵌入性对山东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影响

2019-06-27 00:20李鹏
新财经 2019年7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产业集群

[摘 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持久的集群创新能力。文章通过企业间的竞合互动实现集群内知识的产生、传递、扩散与积累对集群的协同进化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嵌入在齐鲁文化中的山东产业集群,齐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集群内的创新主体、组织学习、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对集群知识创新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抑制成分。

[关键词]齐鲁文化;产业集群;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1 引 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合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的企业和支撑机构的集合。集群内既有主导企业也有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机构。从横向链条看,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从纵向链条看,包括提供专业产品技术服务的上游企业和提供销售服务的下游企业。同时,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

山东产业集群作为嵌入在齐鲁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集合体,其组织学习、知识创新、结构升级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齐鲁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齐鲁文化和山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研究齐鲁文化嵌入对山东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影响机制,为山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升级提供一条分析路径。

2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分析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主导企业进行地域集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凭借空间上的接近性,更易联合使用区域内的辅助资产,更易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增值活动。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竞合互动中进行知识、技术、经验等的分享、交流、转移和创造,以实现集群协同进化的行为过程。这种创新是企业间合作发展的进程,是区域网络共同的努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集体学习过程。组织学习的路径依赖性认为企业往往习惯在原有的问题解决方案“附近”寻找新的方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企业更容易学习那些与本身的认知结构兼容性更强的经验和知识。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在结构、能力和文化方面的相似度比较高,集群内企业的心智模式、认知结构更为接近,他们之间相互学习、进行知识创新会更易获得成功。在正反馈效应的影响下,这种知识创新的成功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集群内企业在结构、能力和文化上的趋同性,从而保持产业集群的协同进化。

3 齐鲁文化对山东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影响

齐鲁文化作为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齐文化属海洋型,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成为一种尊贤尚功、务实开放、义利并重的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属大陆型,讲求礼乐仁义、循规蹈矩,成为尊传统、尚伦理、贵仁和的仁者型文化。两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碰撞、交锋,不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作为嵌入齐鲁文化的山东产业集群,其知识创新一方面受到齐鲁文化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遭到抑制。

3.1 齐鲁文化对山东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汇集天下诸子,百家争鸣于齐,这次自上而下推动的思想融合对齐鲁文化的合流与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山东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体,符合了齐鲁文化兼容并蓄、积极进取的特点,表现为善于吸取外部知识,尤其是隐性的默会知识,能有效地聚合企业内外资源,实现集群内知识的共享、传递和创造。集群内企业家和科研机构地理位置上的临近、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得他们更易进行业绩的相互比较,从而提升了集群的总体竞争能力。同时,集群内企业家比单个企业家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本地网络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

产业集群内部,公共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不仅包括基础设施,还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服务机构。这些有形的公共产品对于集群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信息、区域品牌等无形公共产品对于集群竞争力的保持更为关键,这些必须由集群内的企业通过集体行动实现自我供给。受齐鲁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潜意识使然,山东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常常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经营管理更多凭借过去的经验知识,企业大多效仿现有的技术、市场,自身并无进行生产要素开发的动力,集群内部的“搭便车”现象使无形公共产品投入不足,影响了集群的知识创新和结构升级。同时,齐鲁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使商而优则仕等现象在山东本土企业中屡见不鲜,这种思维定式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作用。

3.2 齐鲁文化对山东产业集群组织学习的影响

鲁国以仁礼治国,其诚信是建立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基础上的,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齐国以工商立国,其诚信是建立在义利并重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契约性。诚信作为齐鲁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创新提供了信任的组织学习平台。Lee和Choi(2003)在研究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时得出结论,企业进行知识创造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员工之间具有较高信任度的文化环境。Szulanski(1996)研究显示,员工之间信任的缺失是知识交流共享的最大障碍。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可以降低组织成员对风险的忧虑,有利于成员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想法的正确性,进而促进组织知识创造的进行。在产业集群内部,地址位置上的接近、区域文化的认同使各个企业的员工之间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人际交往,资源交流、知识分享与扩散,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发生,从而有利于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进行。

约翰·奈斯比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描绘说:一家公司的老板训斥一位工作出问题的员工。在美国,被训斥员工会把批评抛诸脑后,或者当作动力激励自己有更出色的表现。而在中国,被训斥员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需要的是维持自尊。“面子”心态在崇尚中庸、以和为贵的齐鲁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子”往往置规则、原则于不顾。文化对组织学习的影响表现为以文化积淀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知识传递为途径而呈现的一种软生产力,它对组织学习產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但是齐鲁文化的顾及面子、人情和关系却为组织学习制造了诸多麻烦。人情化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行为预期和制度预期,不良的心智模式、习惯性防卫、组织内的不平等关系在企业内部泛滥,影响了集体学习进程,进而使得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缺失了自由、民主、公平的文化氛围。

3.3 齐鲁文化对山东产业集群创新激励机制的影响

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写道:“可以说,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济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群体主义,是齐鲁诸子、百家的又一主导思想。群体主义是嵌入人际网络中、与群体关系的和谐融洽高于个人目标的一种价值导向。受群体主义倾向的影响,组织成员之间在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体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团队、组织发展深入的社会交换关系。当物质激励基于团队进行分配时,团队成员之间的物质激励差距不大,有利于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聚合力,为集群知识创造提供更多的机会。当产业群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时,企业会有意识地为其成员提出创新要求,为保持自己所在群体的竞争优势,群体主义中的个体会更为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因此,基于团队的物质激励、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群体主义个体提高对团队的归属感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鲁文化中封闭、保守、中庸、安土重迁对齐鲁文化影响较大,逐步形成了本地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山东人做事、思维的第一原则是避免犯错,而非推陈出新;遇事中庸,而不愿冒险。齐鲁文化讲究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一种秩序化的理性主义。对于遵循群体主义和“中庸之道”的个体而言,其尊重需求的满足并非来自备受瞩目、与众不同的个体行为,而是遵守群体规范、采取集体行动。新思路、新见解的提出虽然有助于群体发展,但更多情况下会给个体带来面对其他成员负面评价和失败的风险。从其形式上看齐鲁文化并不是一种创新文化,山东产业集群内创新和创业的精神仍未蔚然成风,知识员工论资排辈、等级森严,不仅压抑个性,而且泯灭天赋,扼杀创新精神,这种秩序化的理性主义无疑成为山东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最大障碍。

3.4 齐鲁文化对山东产业集群制度安排的影响

制度安排为组织选择和获取知识界定了空间范围,规定了社会交易遵循的基本规则。微观经济组织只有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利用来自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和来自市场与政府的制度安排,才可能实现创新思维和各种资源的结合,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角度来看,齐鲁文化的群体主义倾向使市场体系本身发展得并不完善,市场发生效用的范围相对狭窄。伴随改革开放大潮的不断推进,山东产业集群内涌现出一批私营和民营企业,但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摆脱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渐渐演化为集体经济和家族经济的形式。山东现有的市场培育政策、金融制度政策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使现有产业集群创新资金不足、激活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缺乏。

从山东本土企业内部产权制度安排来看,仍然崇尚传统的以物质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模式,企业所有权单方面掌握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手中,因此无法在制度内调动创新者、经营者等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削弱了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持久的集群创新能力。通过企业间的竞合互动实现集群内知识的产生、传递、扩散与积累,对集群的协同进化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嵌入在齐鲁文化中的山东产业集群,齐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集群内的创新主体、组织学习、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对集群知识创新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抑制成分。如何克服齐鲁文化嵌入性障碍,实现山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不断优化,突破口在于主动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强化集体学习,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正友.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聂正安.岭南文化嵌入性对珠三角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的影响[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2).

[3]刘文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8).

[4]韩维贺,仲秋雁.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5]牛冲槐,王娟,高祖艳.齐鲁文化对胶东半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影响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17).

[基金项目]2012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齐鲁文化嵌入性山東集群创新网络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J12WF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鹏(1980—),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产业集群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流程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上海、杭州、宁波、深圳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