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困境与对策建议

2019-06-27 00:20孙成宇张辰龙谭钧天
新财经 2019年7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货币政策困境

孙成宇 张辰龙 谭钧天

[摘 要]经济环境的多变容易导致市场信心受挫,因此需要采取更为高效的调控措施来稳定公众预期。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迈入新常态阶段,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开始浮现,诸如货币政策兼顾总量与调控框架转型、经济环境多变等因素给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备的公众预期管理体系,因此需要在全面把握本国特色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且相对完善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体系。

[关键词]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困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21

1 前 言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迈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开始浮现。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而在经济新常态阶段,该政策的有效性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这就导致了央行更加难以合理采用货币政策调控的“量”与“价”。除此之外,如何科学引导公众预期,稳定市场信心也成为央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全新的形势下,增强预期管理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当在充分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吸收域外优秀发展经验,进一步打造具有本国特色且完善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

2 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困境

2.1 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优化难以兼顾

我国现阶段对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实际调控的过程中,央行不能仅仅专注于这一目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就业、国际收支等相关目标。我国已经迈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一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结构进行调控也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由此可见,央行对经济调控时需要全面考虑到各个目标,以此来决定调控行为。然而这就给公众理解央行的多重行为带来了困难,市场预期容易出现波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更加困难。

2.2 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处于转型期

要促使公众清晰地认识到货币政策的各个环节,需要一个公开明确的调控框架,只有这样央行才能够建立好同公众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充分地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如果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纷繁冗杂、混乱不清,就会给公众理解政策带来较大的难度,使之无法在理解政策意图的前提下做出回应,进而导致央行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大幅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较为复杂多面的形势,经济新常态阶段的来临也使得数量型调控模式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针对此种状况,央行全面开启了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转型,通过价格调节、引导等措施,来实现价格调控。但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价格调控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诸如如何把握利率调控幅度等问题导致了政策规则的难度加大,阻碍了公众同央行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预期管理能力变弱。

2.3 经济主体中市场信心易波动

市场信心作为一种心理预期,其主要是指经济主体对于经济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情绪化预期。当这种情绪化的心理预期认为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时,就会增加市场信心,以此会带动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等行为。反之,当心理预期认为经济的未来发展会变差时,则会导致市场信心变差,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更胜以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预期悲观、信心不足会引发流动性陷阱,制约货币政策。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成为了重中之重。

3 新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预期管理能够丰富和拓展已有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其有效性同规范的制度、协调的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央行能够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增强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操作规则。其二,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的建设,以此来做好长期稳定公众预期的准备。利率有着非常强的引导作用,一般而言当央行基准利率出现变动时,公众往往就会认为货币政策会出现变动。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我国利率传递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央行应当注意此方面的加强,促使市场能够及时接收到央行的信息传递,进而实现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3.1 实现稳健与预调微调的有效结合

现阶段,结构性矛盾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稳定金融环境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流动性的精细调控,需要一个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主要政策都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控,相对于收紧,扩张还是要容易一些。因此,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主要的目的还是抑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货币政策出现过度扩张。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作为短期政策,其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货币政策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应当在动态中把握调控的幅度,实现最优调控,稳定市场预期。

3.2 实现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有机统一

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更胜以往。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采取相机而择的模式,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精准地把握好时机、幅度以及节奏都是相机而择所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就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所以说规则性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在宏观规则框架的指导下,采取相机而择,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过程中会出现的不确定性,对于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有着深刻的意义。

3.3 实现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多元化

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进一步简化、明确。货币政策调控由“量”到“价”的转变无法一步到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说尽管现阶段我国所主要采取的数量型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不及以往,但是短期之内,仍应当选择以“量”为主。与此同时,增强利率变动的传递效应,实时把握银行信贷以及社會融资等状况,积极打造一个更为清晰、明确的货币政策框架。

3.4 建立规范的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公众只有在充分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央行作为我国国家银行,其在信息掌握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第一手公正、客观并且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因此,央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为社会公众提供重点、明确的信息,帮助公众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具有最大价值且最为清晰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在发布信息时,应当在规范的制度指引下进行,以此来确保信息披露的公正、客观。

3.5 健全信息沟通制度

众所周知,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也充分体现在了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通常情况下,公众在理解央行传递的信息时,不免会带着接受央行“私人信息”的心态,这也相对阻碍了货币政策对于公众预期的引导和稳定。因此这就要求央行要同公众进一步建立好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确保其所发布的信息真正意义上为公众所接受、理解,进而从社会公众的心态上将“私人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这对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也能够帮助央行及时把握市场的动态变化与社会公众的心理动态,以此为基础能够辅助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差异化信息交流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差异化信息交流就是指在发布信息时,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以适合这类群体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帮助各类群体更好地理解信息、消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传递的顺畅,增强了货币政策信号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全, 张龙. 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11): 27-40.

[2]姚余栋, 谭海鸣. 通胀预期管理和货币政策——基于“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 [J]. 经济研究, 2013(6): 45-57.

[3]马文涛. 预期管理理论的形成、演变与启示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8): 43-57.

[4]郭豫媚, 陈彦斌.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及其政策含义:1979—2020 [J]. 经济学动态, 2015(2): 12-18.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货币政策困境
困境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