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场
场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晾晒粮食、贮存粮食和打场的大院子。四周用土制的围墙围起,大门只有一个,是那种木板条子拼巴成的,门前是一条乡村土路,一直通往附近的屯子。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生产队场院就是我的乐园。
秋天一到,场院就热闹起来——在场院的四周,成堆的苞米、高粱、谷子像小山似的,每个小山周围坐满了盘着腿的女人们。她们无所顾忌地说笑,不时地吹嘘着东北农村特有的荤调子,可手里却始终扒着苞米,爽朗的笑声在大场院的上空回荡着。
女人们剥苞米晒谷子,男人们则扬场(指用木锨等农具播扬谷物等,以去掉壳、叶和尘土)堆垛。一匹骡马、一个石头磙子、一根套绳、一个鞭子,在满是皱纹的大叔的吆喝声中,场院里尘土飞扬,骡马嘶鸣,这是东北农村最原始的打场画面。
打场是个技术活。在平坦的场院内铺上高粱穗子或者谷穗子等农作物,铺成圆形,而且不能铺得太厚,否则磙子压不透,也不能太薄,否则籽粒会被磙子压到土里,抠不出来,这就要求打场的大叔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行。此时,不管是马,是驴,还是骡子必须得带上粪兜子,以防止粪便污染粮食。打场大叔站在场地中间,用一根套绳拴住骡马,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间,腰间绳子的扣是活扣,能保证绳子时长时短。磙子压里圈的谷物时,绳子便缩短一些,磙子压外圈谷物时,绳子就得松一下,长一点,由打场大叔自由控制。
粮食打下来之后,紧接着就是扬场了。扬场是打场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扬场必须得选择有风的日子,风太大,会将粮食刮飞,风太小,籽粒和壳子又分不开,所以,扬场一般是选择在二三级风力的天气。
迎着风口,用东北农村特制的木头板掀撮起粮食,扬上天空三四米高处,随着风向,壳子自然而然地就落向下风头,而籽粒就会落到扬场的大叔身旁。一掀一掀地扬,把农民大叔累得是通身大汗。就这样,金黄色的谷粒、红彤彤的高粱粒子一堆堆攒在了一起。然后,打场大叔用斗将粮食装到麻袋里,就等着往公社送公粮了。
打完场后,看着在场院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大叔大婶的脸上绽出了满足的笑容。一年的收成都在这里,一年的希冀都在这里,他们心里是无比的欢乐、满足,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这时,我们小孩子也会学着那些磙子,躺在满地的庄稼上,不停地打滚,沾染一身的丰收气息。
很快,冬天来了,寂寞也就来了,场院也跟这冬天一样变得寂静空寥。可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这寂寥的场院,这场院里那一堆堆草垛才是我们的真正乐园——因为那里可以掏成一个个洞“藏猫猫”;也可以在草垛里找鸟蛋,更可以在光滑的场院里打溜溜弹、打纸牌……
如今,当年生产队的大场院早已成为过去,遗落在生产队场院里的故事如烟般散去,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只是星星点点的碎片,但它在我的心里,永远是聚集着快乐幸福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