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
从教小学数学二十多年,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们不擅于整理个人物品,他们的书包很乱,交上来的作业本总是皱巴巴的,文具盒里没有一支可以用得上的笔……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归根结底是没养成整理的好习惯。整理应该是一项生活技能,我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培养整理的习惯,从而使生活变得有条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执教了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一课。这是一节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的课,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其实像这种分类的内容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我还发现建立数学错题集、构造数学“知识树”、单元整理与复习等,都与数学中的“分类与整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何不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为此,我针对学生的习惯问题,巧妙地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并将对数学中“分类与整理”的解读融入生活整理技巧当中,让学生通过整理来认识自己,在整理中体验简单朴素的生活,感受整理带来的快乐,让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状态变得更有条理。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数学课前,我与学生探讨:上课时要做到当堂掌握数学知识,应该怎样做好课前准备?桌面上的课本、文具、学具怎样摆放比较方便取用?通过实践,我们已形成具体的班级常规。学生会把家庭作业本放在最下面,上面依次摆放草稿本、课本,左边为文具、学具。班干部会根据课表,在课前提醒大家下節课需要的物品,并按规定摆放好,课后由小组长督促同学收好物品。教室后面的置物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会评选出“最佳整理之星”。每周,孩子们还会将自己的错题进行整理,班级会在期末评选出“优秀错题集”。
学校开设了家务社团,我将“整理的魔法”引入课堂,邀请擅长整理的家长给孩子们上整理课。多方面的熏陶,让学生们爱上了整理。他们每天都会整理好自己的书包、课桌,学习生活由最初“一地鸡毛”的状态变得健康、自信了。
我还开展了亲子整理活动,教给学生基本的整理收纳的方法。学生发现,物品经过整理后,所占的空间就会变小,剩余空间也就变得富足。当看到所有物品都排列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时,学生们觉得很有成就感。他们用学到的整理方法去影响自己的家庭,与家人共享整理带来的快乐。热心的家长还将整理前后的情形拍照进行对比。
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发现,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通过研究整理习惯培养前后学生的变化,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告诉学生,整理不是单纯地丢掉不常用的东西,而是在于“自己的需要”。就学生而言,一支写不了的笔、一块无法再用的橡皮就应该及时更换。而对一些自己用不上的物品,我们可以思考它们的真正用处,比如捐给公益组织,或者带到跳蚤市场等,使旧物的价值得以延续。
在培养整理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通过整理,人的自信会萌芽、生长,有条理的生活能使很多事情变得顺利起来。这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提升效率,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会同县城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