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

2019-06-26 02:25刘小红
城市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生态农业营造

林 艳,刘小红



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

林 艳,刘小红

(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适应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和解决粮食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在社会全面治理的背景下,社区营造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四个不同的营造阶段辅助生态农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营造前期重点协调人的发展意识,营造中期关注优势产业品牌建设,营造后期的核心是整合地区农业资源、营造结束期则更重视文、景相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社区营造;方略

一、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在当时只是个别种植户为适应个别的市场需求而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至21世纪,全球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生态农业在全球多数国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普及。据人民日报报道,截止2014年全球已经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在耕地面积上,2020年前后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 35%;在销售额上,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1]“生态农业”一词首次在我国使用是在1980年银川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此后,生态农业在我国有了新的定义:生态农业就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为基本手段,以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在传统农业技术经验建立的集约经营,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2]研讨会结束不久,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在300多个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这些示范县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从生态农业内部优势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论述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农业自身优势强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自身有多重优势: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能适应多变的地域特征、生产回报效益高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

第一,生态农业是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传统农业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农药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改变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导致突然板结的情况;另外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的河流、湖泊和海水中会导致水藻营养过剩等环境问题,传统农业中的化肥使用问题会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严重的损害。[4]据估计,每一立方米土壤的形成过程,需要328 年。而生态农业是一个主张采用开放、平衡、综合、环保和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在种植上,生态系统认为不能滥用化肥,种植业中的所有能源都是可以循环利用,能够平衡转化的,重点关注环境和人类生产的平衡、可持续发展。[5]在我国,已经有稻萍鱼共生、茶胶相依、桑基鱼塘等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这些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还进一步缓解了传统农业污染环境的问题,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第二,生态农业能够适应多变的地域特征。我国农业种植的地域条件差异明显,加之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所以需要在我国研发多样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它可以根据地形和相关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城镇近郊可以发展多功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村可以进行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区可以开发综合效益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能够根据农业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经济发达程度、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产业组织发达程度等相关条件的差异从本地农业经济资源的现状出发,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制度、农业产业组织去发展具有循环、集约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6]

第三,生态农业的经济回报效益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高明表示:通过11年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亩均经济效益是普通农田的5-10倍,是美国工业化农田的50-100倍,收益的明显提高是传统生态农业无法匹敌的。[7]

第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明显。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关注当下利益,没有顾及现在的种植方式给土地等自然资源带来的伤害,给未来农业大战带来阻碍。生态农业就以集约、绿色、环保、循环利用、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宗旨在未来的农业大战中能突出明显的发展优势。人的传承也包括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传承,生态农业就能凭借绿色环保等可续持发展的优势将各类资源永久地传承下去。

(二)生态农业外部支持力度大

除了内部优势之外,生态农业也得到了国家和其他学科的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8]生态农业在传统农业中脱颖而出,形成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生态农业系统,有赖于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原理等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学术力量。另外,因为生态农业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有很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以下是本文整理的部分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报告:

表1 部分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

另外,中央政府连续10年所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其主旨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对农业的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视,对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我国农业部选取了“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渔业模式等涵盖南北东方和农林牧业全方位大范围的十大生态农业发展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是国家农业部对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并且付诸行动的有力证明。

二、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生态农业在系统论、生态学等学科支持下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社区营造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科学的帮助。现在社会的治理规划中,社会系统的最基本、最底层的组成部分就是社区,社区不仅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因此,社区治理创新就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所以国家在政策层面为社区营造提供支持,社会工作机构也积极普及社区营造。在我国,社区营造是指通过外在的资源引入和主体介入,结合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建构和社会资本培育,既形成了社区运作实务的关系联盟,又培植了社区自我造血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能够促成社区整体的发展和社区治理创新局面的形成。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营造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发展方式,其关注的是整个社区包括“人、文、地、产、景”等五大方面,因此除了社区营造本身的发展优势之外,本文还将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地区性特征与社区营造在地性特征吻合以及社区营造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观念一致两大方面论述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可适性问题。

(一)社区营造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创新”概念以来,围绕“何谓社会治理创新、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讨论和实践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而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与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更好地经营社区,提高社区的自助治理和发展能力成为国家更好完成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区营造不断得到学者重视和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社区工作方法之一。我国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和台湾的社区营造模式,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区营造的实践。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就有:2005年江苏旧村改造社区营造经验;2008 年浙江聚集发展社区营造经验;2012年安徽古村保护社区营造经验和2016年四川乡村旅游社区营造经验。[9]四川省在2016年社区营造取得巨大成果后又在2017年招标了107个社区营造项目,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社区营造给成都市带来的效益使得成都市能坚持并且加大对社区营造的投入。社区营造在我国从零开始,到成为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法,为具有特色的社区进行社区营造,使得社区可持续发展,最后受到国家的重视去配合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力量。这一步步的发展都见证了社区营造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在未来的社会快速发展,社区迅速整合形成的情况下,社区营造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呈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集约特征与社区营造在地性特征吻合

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约程度高,即资本集约、劳动集约、技术集约三个方面。所谓资本集约就是指产业像集中化经营,产业经营所得资金用于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劳动集约主要是对生态农业劳动的集中讨论,即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于生态农业经营的技术;技术集约主要是指集中精力研发生态农业高效模式,通过技术提高转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10]生态农业的这一特征与社区营造的在地性特征吻合,社区营造中的一大主旨就是限制地域进行集约化营造。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对社区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和资本进行清点,明确社区的优劣势。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够把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的资本集约进行营造,集中社区的资本向农业生产倾斜,促进农业生产。另外,社区营造前期也会进行社区走访和社区访谈,主要是了解社区内居民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登记有技术的社区居民,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技术集约要求的支持;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劳动集约也是社区营造中期的重点,在社区营造关键的中期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集合社区内全体人员的力量推进社区营造。同时,社会工作者会针对营造需要技术技巧进行集约培训,提高社区内居民的技术技巧以便社会工作者日后撤出社区时,社区能够正常维持营造中的良好状态。这一点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劳动集约要求相吻合。

(三)社区营造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观念一致

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观念无论在行动上还是主旨上都是一致的。在行动上,系统论视角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需要兼顾不同系统间的运转情况,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在社区营造中,这三个系统刚好与“景”“产”和“人”相对应。生态系统对应的是“景”,即是独特生态景观和社区生活环境营造;经济系统与“产”相对应,即是生态农业的产业经营造,实现系统性经济创收;技术系统则与“人”相对应,即是增强居民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提高居民生态农业建设技术。

生态农业通过社区营造能够更好地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发展;在主旨上,生态农业的主旨是绿色、环保、循环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为了能够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友好相处而形成生态友好型农业,这一点与社区营造的观点是相吻合的,社区营造同样主张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究其根本,社区营造就是一个认识社区、改造社区、稳定社区和发展社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又分为不同的阶段:前期调研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中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区营造和后期巩固社区营造成果。其重点是要稳固社区营造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一个社区营造的全过程都是基于该社区可以接受为标准进行营造。社区工作者会在“人”“文”“地”“产”“景”这五个方向进行社区营造,提升社区在这五个方面有活力和吸引力,维持社区的长久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观点上,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不谋而合。

三、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

社区营造本身的迅速发展是社区营造能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集约特征与社区营造在地性特征相吻合是社区营造能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点睛之笔;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建设的高契合度是社区营造可以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上文论述了社区营造可以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三大原因,下文主要是通过社区营造的营造前期、营造中期、营造后期和营造结束的四大阶段融合“人”“文”“地”“产”“景”的五大营造重点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探析,为更好地结合社区营造来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营造前期把重心放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人”的身上;在营造中期则把生态农业中的“产”放在关键位置;在营造后期明确“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地位;在营造结束期重点关注“文”和“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可持续作用。由此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营造的作用来助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营造前期:协调人的发展意识是重心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是在农村社区进行,但一直以来,农村社区居民被认为是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11]在生态农业兴起前,农村社区居民为了提高产量和“美容”农产品都会进行大量的化肥耕种,没有经过处理的化肥和过度使用化肥都会伤害土壤的循环再利用、打破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要对生态农业进行推广使用,营造居民的人与环境的协调意识十分重要,也是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心。社会工作者在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后,第一步就是进行社区内的基本情况调研,通过接触社区的领袖人物和社区内的居民掌握一手资料,因为社会工作是承接政府项目而进驻社区进行工作的,所以社会工作者比起一般的生态农业建设的专家更加容易被居民接受;并且在社会工作者走访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为载体,对居民进行相关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知识,潜移默化居民的协调发展意识,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居民环境行动技能、创造生态文明型社区环境、营造环境友好的社区氛围、促进居民对环境友好行为的采纳;[12]最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营造前期会通过相关的小活动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同时通过小活动间接了解社区的相关情况,因此,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营造前的小活动引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概念,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优势。通过营造前社会工作者的走访社区和领袖人物、接触居民了解社区一手资料和通过营造小游戏这三步帮助居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和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促使居民接受和践行生态农业。

(二)营造中期:建设产业品牌优势是关键

经历了社区营造初期的意识传播,居民对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接受,下一步就是进行社区营造了。由于社区营造的营造点不能面面俱到,要以特色营造点为主其他营造点为辅来进行具有特色的社区营造,因此社区营造会根据前期的调查情况,选出该社区在“人、文、地、产、景”这五个方面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作为主要的营造点进行社区营造。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科技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模化问题、市场竞争问题和产业品牌优势问题等等,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一环,但是社区营造要做到的是精准。因此在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应该关注其中最关键的问题——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品牌优势问题。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品牌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的农业势力和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营造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农业,提高居民的生产积极性,配合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例如山东按照“唱响昌乐特色农业,打响昌乐西瓜品牌”的指导思想建设的“昌乐西瓜”品牌,体现了建设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的重要精神。[13]巩固生态农业产业品牌优势这是社区营造在介入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环,有了产业品牌优势才能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亮点,为生态农业提供长远发展的动力。

(三)营造后期:整合地区农业资源是核心

生态农业的主要大前提是改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其能够依靠系统论、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系统研发经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此可见,生态农业更加关注将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综合开发经营的生态农业体系。同时,除了生产之外,生态农业系统还牵涉对生态农业产品进行加工、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一条龙生产经营线。[14]所以,在社区营造后期,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前提,对社区内的全部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保证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效益,提高居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获得,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一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可以借鉴学习的有:稻萍鱼共生的发展典范;茶胶相依的成功模式;桑基鱼塘的和谐生态系统;[15]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营造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可以在适宜牧业的地方,放弃粮食种植,进行人工种树、种草,发展棚舍畜牧产业,将畜牧业与抗风、抗荒漠化的生态防护林业建设相结合。[16]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应时刻遵循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和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的原则。基于此,他们才能够在社区营造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链接整合资源的作用,将其与综合农业资源技巧相结合从而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平衡发展。

(四)营造结束:文、景相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重点

社区营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一直驻扎在社区帮助社区不断进行营造和拓展优势,所以在社区营造结束期重点是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最高要求。社会工作者们可以在社区营造中“文”和“景”两个方面进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营造:一方面是强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形成属于生态农业的文化,便于宣传和传承。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营造的后面阶段要帮助居民把生态农业建设成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提高居民营造生态农业的技术水平,认识本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优势,学会拓展自身优势,塑造属于本社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并从思想上接纳生态农业建设,不要盲目追求高产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在意识层面建设成功后,社会工作就要把生态农业的传承上升到文化层面,形成地域独特的生态农业文化;另一个方面是强化农业资源整合技巧,发展生态农业景点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复合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并进行生态农业可持续的景色建设,这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生态农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景色特色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还能为居民带来额外可持续的收入。便于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在顺利撤出社区后社区能够维持营造成果。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理,社区地域范围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做到充分结合“文”和“景”进行可持续营造就无法让生态农业维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角度都比传统农业占据更大的优势。在我国,“三农”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对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和立场也让它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在资源日益紧张、人民对粮食愈加高要求的情况下,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生态农业的成本高和技术推广难等问题依然让生态农业的普遍性发展遭遇关卡,所以需要注入更多的力量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除了系统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科专业的支持外,我们也可以把具有人文关怀因素的社会工作加入帮助生态农业发展的队伍中。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匹配度最高,一方面生态农业的集约性特征与社区营造的在地性特征相吻合;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观念与社区营造一致。立足社区营造,从营造前期、营造中期、营造后期和营造结束等四大营造阶段,结合“人”“文”“地”“产”“景”等五大方面助力生态农业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发展,对生态农业未来更好地发展献出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营造助力生态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营造人与环境友好发展的社区回应创新社会治理的期望。

[1] 丁声俊. 生态农业, 主导农业生产模式[N]. 人民日报, 2014-10-07(005).

[2] 薛丽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3] 鑫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国外典型生态农业赏析以及国内生态农业发展[EB/OL]. (2018-05-23) [2018-06-02]. https://www. sohu.com/a/232628622_218008.

[4] 刘俊娟.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J]. 河北农业, 2011(5): 56-58.

[5] 李太平, 桑闰生, 马万明. 论生态农业的发展[J]. 中国农史, 2011, 30(2): 122-128.

[6] 刘刚, 张春艳.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初探[J]. 生态经济, 2011(10): 117-120.

[7] 第一健康报道.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生态农业复兴, 蒋高明乐[EB/OL]. (2018-02-07) [2018-06-02].http://www.sohu.com/ a/221470629_422330

[8] 鑫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国外典型生态农业赏析以及国内生态农业发展[EB/OL]. (2018-05-23) [2018-06-02]. https://www. sohu.com/a/232628622_218008.

[9] 苟民欣. 台湾地区乡村社区营造策略探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10] 薛丽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11] 闫国东, 康建成, 谢小进, 等.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0): 55-60.

[12] 黄炜虹, 齐振宏, 邬兰娅, 胡剑. 农户环境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社区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11): 155-16.

[13] 孙艺榛, 郑军. 山东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探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4): 42-47.

[14] 郑伟.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D]. 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15] 鑫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国外典型生态农业赏析以及国内生态农业发展[EB/OL]. (2018-05-23) [2018-06-02]. https://www. sohu.com/a/232628622_218008.

[16] 刘俊娟.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J]. 河北农业, 2011(5): 56-58.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Co-agriculture in China

LIN Yan, LIU Xiaohong

(Biquan Colleg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0,China)

The vigorously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hoice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o solve the foo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governance, the community-building social work can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construction to meet the growing quality of life requirements of people: that creating th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of the key coordinators in the early stage, creating a medium-term focus on the brand building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tegrat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the later st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scenery at the end of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mmunity building; strategy

2018-07-20

林艳(1980-),女,湖南宁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刘小红(1995-),女,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研究

G 127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3.018

2096-059X(2019)03–0103–006

(责任编校:彭萍)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生态农业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