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新闻话语中的G20概念建构

2019-06-26 02:36陆娇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峰会杭州话语

陆娇娇

(北京外国语大学 德语系, 北京 100089)

一、引言

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G20领导人峰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经济多边治理平台,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方向领路人的重要作用(金中夏,等,2014:3-26)。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东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20杭州峰会可以说是中国参与度最高的一次全球峰会。本届峰会的成功举办获得了国际上的良好评价和广泛认可(程亚文,2016)。

长期以来,学界对G20与中国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还有一部分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此类研究多以G20峰会为契机研究其信息传播载体的特点,如会议新闻报道特点(丁柏铨、蒋潇,2010;Keyes,2012;王洪波、李占英,2016)、新闻发布会语用特点(刘影,2012)等。它们多采用如内容分析或框架分析的传统媒体新闻分析法,语言学方法在此类研究中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以G20峰会新闻媒体话语为切入点,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G20媒体报道进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话语分析,拓展研究方法和分析深度,并进一步探讨中德媒体话语中两国对同一国际盛会的概念认知差异,以期助益于中德两国G20框架内合作。

二、语言学话语分析框架

“我打造了一个牢狱,从此再无释放之日。”语言学家Köller(2004)在他的《视角性和语言》一书的卷首语中如是写道。“语言之牢”这一譬喻生动地表达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人们认识和表达世界的束缚和局限。Köller(2004:20)指出,自洪堡和索绪尔以来,对语言的定义可分为两股潮流:一是把语言看作是共同规约框架下实际使用的具备认知和表达功能的工具;二是把语言视为先于语言运用的、超出个人层面的规约性符号系统。当今语言学界中的“话语语言学”(Spitzmüller、Warnke, 2008;2011)则试图将两种定义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在实际使用中体现的形式和结构特征,更关注语言作为认知和表达工具在认识世界和建构世界,即在建构内在可能性世界和外在共同世界图景中的作用和效能。由此语言观为前提,又分流出了多种研究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支为英美学派中的批评话语分析(CDA)和日耳曼语言学派中的语言学话语分析(Linguistische Diskursanalyse, LDA)①。前者主要关注语言与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后者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与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李彬,2014)。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通过语言使用的具体形式特点,延伸到语义和语言之外的社会情境中的功能特点,从而实现形式、意义与功能分析的全面结合,把语言现象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认知学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中国学者田海龙(2014)提出的话语分析三类批评视角中,CDA属于强式锐角批评,LDA则更接近于语篇社会功能研究的弱强式钝角批评,既考察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又不强调话语分析者通过再创语篇对社会变革发挥作用(李彬,2014:21)。

本研究选取语言学话语分析(LDA)为理论框架,采用德国学者Ekkehard Felder(2013: 19)的话语定义,即话语是主题相关联的事物,在受文化影响的沟通实践中协商形成,以事实的形态出现,并处于视角化的和视场景而定的知识动态建构中。Felder(2013: 14-15)在这里区分了“数据”(Daten)和“事实”(Fakten),数据是指主体间无争议的存在物,而事实是从观察中抽象和阐释出来的、往往存在争议的人为产物。他认为并不存在事实本身,事实知识作为以沟通为媒介的意义产物,只有在话语中才得以产生,而这种事实性(Faktizität)的确定过程又必然与话语行为体的权力、社会角色和名望等直接相关,同时也无法摆脱符号视角性和利益主导性的影响。符号视角性(Perspektivität)指的是由人类先天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如眼睛在一个时间点内只能聚焦观察一个方向的事物),随时间和集体规约化积淀和传承下来的,集中表现在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种现实感知特性(Köller, 2004: 10-18)。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系统之一,必然沉潜了无数未经言明、又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视角性选择。话语分析的目标就在于,为话语接受者和对话语感兴趣的观察者明示事实的话语建构过程,探究看似一致的同一事物是如何在话语中由不同的话语行为体从不同的视角被建构成话语事实的(Felder, 2013: 16-19)。

因此,本研究从视角化(Perspektivierung)、概念化(Konzeptualisierung)和态度评价(Evaluierung)三方面对比性地分析了中德新闻媒体对同一届G20峰会的话语建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G20概念在中德媒体中是如何选择性地被视角化和评价的?(2)中德媒体所建构的G20概念有何异同?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即不带前设地对语料库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研究分析模型选取了话语语言学多层面分析模型(Warnke、Spitzmüller,2008)中的词汇导向分析,主要有两个研究切入点:(1)命名分析:即用于表达G20概念的一词单位和复合词,考察中德媒体分别运用了哪些语词来指称G20;(2)搭配词分析:搭配即词项的习惯性结伴使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文本中很短的距离内的共现,反映了词语的习惯性或惯例化的使用。通过语料库软件AntConc 3.4.2②提取了与“G20”频繁出现的前200个搭配词(5L5R,以T值高低排序③),借助搭配模式考察中德媒体从何种视角和以何种方式来实现“G20”的概念化建构和评价,并且考虑到存在中文译名的情况,以“G20”和“峰会”同时作为搭配节点词进行中文语料检索。

(二) 研究语料

研究选取中德各三家主流媒体为语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Zeitung)、《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商报》(Handelsblatt)。研究时间段为2016年杭州峰会召开前后约一个月的报道周期(2016年8月15日至9月15日)。研究手段以“G20”为检索词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④和德国三家报媒的官方网页上下载新闻语料来建成语料库。

表1 中德G20杭州峰会媒体语料库

四、G20峰会话语语料库分析

研究发现,中德G20杭州峰会媒体话语在“G20”视角化、态度评价和概念化上皆呈现出较大差异。

(一)中德媒体G20的视角化建构

1.“G20”名称使用

名称使用,即命名,通常与评价紧密相连,通过名称选择可实现评价态度的表达(Spitzmüller、Warnke,2011:141)。通过对节点词“G20”和“峰会”在库中进行检索后发现,在对G20进行命名和指称时,德国媒体运用的最多的是G20-Gipfel(G20峰会),其次是G20、G20全称、G20-Treffen(G20会晤)和G20-Gipfeltreffen(G20峰会会晤)。其中,最能反映其命名特点的是G20全称,如Treffen der Staats- und Regierungschefs der größten Industrie- und Schwellenländer (G20)(最大发达国和门槛国的国家及政府首脑会晤)。在全称中出现了多个形容词限定语和国家名词指称,按照频数排序依次为führenden(领先的,18/34)、wichtigsten(最重要的,6/34)、größten(最大的,4/34)和mächtigsten(最强大的,2/34)。国家指称使用最多的国家群体名称为Industrie-undSchwellenländer(发达国家和门槛国家,26/34),反映了一种经济发展阶段视角的国家定位。其他名称还有Wirtschaftsnationen(经济强国)、Wirtschaftsländer(经济国)和Wirtschaftsmächte(经济大国)。可见,在提及G20时,德媒重点强调其参与国的经济地位和力量,将其突出为G20成员的标志性身份特征。与此同时,对于参会代表,也明确标明了其职务为国家和政府首脑。

在中媒的G20指称中,明显出现了更多名称变体。然而,媒体使用的最多的仍是较为简短的名称,如杭州峰会(485次)、G20杭州峰会(455次)、G20峰会(380次)等。其次,在G20全称中出现最多的限定语为“杭州”——举办地点,体现了对中国主办的强调。其次为“领导人”——参会代表身份,还有“第十一次”——峰会届数。对于参与国,中方媒体则统称为以“二十国”,突出了数量“二十”,但并不强调它们的经济优势与发展阶段特点,这是中媒明显区别于德媒的一点。此外,中媒用“领导人”一词来概括参会代表,并不区分其代表的是国家或是政府。

2.德媒的行为体导向视角

在对德媒G20话语中的“G20”复合词进行考察时,发现74%的德语复合词涉及的是行为体(Akteure),呈现了较强的行为体导向。其中,主要提及三类行为体:

这种较强的行为体导向也同样体现在“G20”一词的搭配词分布中。“G20”前200个搭配词(5L5R,t≥2)中有11.5%可纳入这一范畴。而在所有行为体搭配词中,有一小部分为国家行为体,如China(中国,t=13.35)、Staaten(国家,t=6.04)、USA(美国,t=3.74)、Russland(俄罗斯,t=3.29)、Länder(国家,t=3.04)等。其余大部分行为体搭配词是国家和政府首脑(如Präsident总统、Regierungschefs政府元首)。德国总理默克尔是德媒最为关注的行为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同属焦点人物之一。其余提及的政府领导人有习近平、奥巴马、特蕾莎·梅等。从整体而言,政府首脑在德媒G20话语中被视为主要行为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峰会的行程是德媒的关注焦点。例如,默克尔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G20会面被反复报道,体现了德媒对德国与土耳其关系的高度重视。

表2 德媒G20行为体复合词

行为体范畴是德媒话语 “G20”复合词(74%)和搭配词(11.5%)中占比最重的范畴。与之相比,其在中媒话语的“G20”复合词中只占40%,在“G20”搭配词中也仅占6%(5L5R,t≥2),主要涉及了一位国家领导人,即习近平(t=8.81)。在对其进行索引行分析时,发现习近平通常是作为G20主办国的峰会主持人和发言人出现,被报道的具体行为大多是峰会开幕和闭幕主持以及会议致辞等。中媒G20小语境(5L5R)中出现最多的行为体是国家,包括中国和其他G20成员和非成员。此外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这一指称,充分体现了中国把自己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并在峰会中注重参会国的全面代表性这一特点。概括地说,在行为体层面,中方媒体视国家为主要行动者,以中国为主要关注点。

中德在话语行为体层面的不同着眼点首先反映了两国政治文化的差异。被称为“稳定的模范民主国家”(李文红、于芳,2013:52)的德国实行混合制的西方政治竞选制度(马敏,2002:35-36),即由党派推荐的候选人通过直接向选民展示和宣传自己来争夺选票,从而获得议会席位。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媒体惯于追踪和评论候选人和各党派,而个人或党派的行为也并不等同于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在中国政治制度下的政治人物行为往往不被视为个人行动,而是通常被看作是国家或政府意志的代表。这很可能使得中媒报道多以国家为视角取向。此外,德国的强个人主义(李文红、于芳,2013:54)和中国的强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也或然地对这种强调个人还是强调集体的视角选择有所影响。

3.中媒的主题导向视角

与德媒“G20”建构的行为体导向不同,中媒话语展现了一种较强的主题导向性。“主题”范畴是“G20”和“峰会”最强有力的搭配词类属,约占前两百搭配词中的16.5%(5L5R,t≥2)。在这一范畴中又可下分两个次范畴:

表3 中媒G20主题搭配词

由此可知,中方媒体建构G20的一个重要维度为G20的主题内容,即讨论和磋商的议题,也就是G20峰会中的议程设置。作为G20主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优先设置本国关心的问题为峰会议程,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因此,本届杭州峰会的议程设置便成了中方媒体热议的焦点所在,并且从次范畴“主题内容”可以看出,本届峰会的重点议题是围绕“经济”这一核心概念来展开的。

在德媒语料库G20搭配词中,约7%的语词与“主题”范畴相关。其中包括概念表达“Thema”(t=3.26)和其他一系列主题内容词,涉及“气候问题”“地缘政治”“经济”和“突发事件”等,具体如下表:

表4 德媒G20的主题搭配词表

在“气候问题”主题中,德媒主要报道了中美在杭州峰会召开前共同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一事件,多持赞赏和肯定的态度。与此同时,气候保护也是德媒报道中贯穿峰会前后的一个重点主题词。“地缘政治”主题是德媒G20话语中的第二大主题,包括叙利亚冲突、乌克兰冲突、难民政策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政府对G20峰会的真正诉求。第三大主题为“突发事件”,涉及美国总统奥巴马机场风波和朝鲜导弹发射试验。“经济”主题在德媒G20话语中也有所提及,但所占比重较小。德国媒体在“G20”概念建构时的混杂主题设置以及对消极和冲突性主题的关注偏好可以说是其对华复杂态度和立场的一种反映。

两国媒体共同的一个重点主题为“峰会主办权”。对于德方媒体而言,德国即将接任下一届G20峰会主办权是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

例1:Deutschland übernimmt am 1. Dezember die G-20-Präsidentschaft und richtet den Gipfel im Juli 2017 in Hamburg aus. 德国12月1日将接任G20主席职位,并将于2017年7月在汉堡举办峰会。(FAZ160904d)

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还有约13%的“G20”德语复合词,如G20-Präsidentschaft(G20主席,6)、G20-Vorsitz(G20主席国,2)等,以及9%的G20搭配词(deutschen德国,nächsten下一届,hamburg汉堡,präsidentschaft主席职位等)。作为本届峰会的主席国,“峰会主办权”在中方媒体中热度更高。19%的G20复合词可归为这一主题:G20主席国(91)、G20轮值主席国(20)、G20峰会主席国(5)、杭州峰会主办国(3)等。涉及“峰会主办权”的G20搭配词较少,仅占3%(作为、主办、举办、担任等)。在索引行观察中发现,“峰会主办权”复合词在G20小语境中可充当同位语成分,如“中国作为G20主席国”,于是出现频率高,占比大。而在以“经济”议题为重心的中媒G20话语中,“主办权”的主体地位就相对较弱了,也因此在搭配词中占比较小。

(二)中德媒体的G20态度评价

中德媒体对G20概念的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对G20现状的评价、对G20杭州峰会的评价和对G20汉堡峰会的评价。限于篇幅,文中仅聚焦中德媒体对G20杭州峰会的评价。

1.德媒的批判性G20评价

在对G20杭州峰会的评价上,中德媒体存在较大的分歧。德方媒体运用共现词erst*(第一次)、groß*(大)和erstmals(首次)等把G20杭州峰会定位为“中国的历史性事件”,但这种评价并不完全是褒义的,而是出现在一种主观色彩尤为强烈的讽刺性语义氛围中,如下例所示:

例2:Für China ist der G20-Gipfel ein großes Ereignis in seiner langen Geschichte-unabhängig davon, wie die Ergebnisse letztlich ausfallen. 于中国而言,G20峰会是它悠久历史中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无论最后的结果将会是怎么样的。(HB160901b)

在峰会还没举办前就下了论断,这无疑只是一种包含主观臆测与偏见的个人口吻式报道。而峰会开始后,G20杭州峰会被描述成“蒙上阴影的”。搭配词überschatten(使...有阴影,t=2.22)和belasten(造成负担,t=2.21)分别映射了这种评价:

例3:Spannungen zwischen den USA und China haben den G20-Gipfel überschattet.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态势使G20峰会蒙上了阴影。(SDZ160904c)

峰会期间的国际事件实则并不是举办国所完全能控制的,并且也与峰会没有实质性的关联。主办国的职责主要在于使参与国得以在峰会中顺利完成相关议题的讨论,因此德媒这种评价明显超出了G20框架的讨论范围。并且这种偏见性还体现在了德媒“G20”小语境中含“否定”语义特征的一些语词,如否定词nicht(不, t=4.05)、kein(没有, t=2.10)以及小品词nur(仅, t=2.33)等。

例4:Der G20-Gipfel hat nicht den erhofften Durchbruch zur Lösung des Syrien-Konflikts gebracht. G20峰会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对叙利亚冲突的突破性解决方案。(SDZ160905h)

例5:Auch nach dem G-20-Gipfel sind neue Freihandelsabkommen nicht in Sicht. 即使在G20峰会结束后,新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依然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FAZ160906c)

与这些否定语义特征词汇的共现,使得德媒话语中的G20杭州峰会笼罩在一种偏向消极的语义氛围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媒所使用的G20评价指标同时涵盖了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从叙利亚冲突、难民危机到自由贸易协定等的峰会主题和峰会公报结果。尽管如此,这种评价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国际共识中的G20峰会议程本来就不包含政治事务。况且,G20机制并不旨在产生约束性公约。

2.中媒的肯定性G20评价

中方媒体对杭州峰会的评价总体而言是十分积极和正面的,建构了G20峰会“备受期待”、 “历史性意义”、 “契机”和“圆满成功”等形象。显著搭配词“期待”(t=7.66)和“历史上”(t=5.47)分别代表了在中媒“G20”小语境中较为频繁出现的两个句式,下面各以一例展示:

例6:二十国集团聚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社会对我们充满期待,对这次峰会寄予厚望。(JJRB160908a)

例7:此次杭州峰会是G20历史上门槛国家参与最多、代表性最广泛的一次峰会,…(GMRB160906k)

杭州峰会还是一个“契机”,这个评价主要体现在了“G20”常用句式[以…为契机]和同位语结构[G20是X]中。

例8:作为全球主要贸易投资大国,中国将以杭州峰会为契机,与各方共商共建 贸易投资机制,……(RMRB160908d)

在对杭州峰会进行评价时,中媒话语中出现了一系列带积极语义韵的词语,如搭配词“成果”(t=6.75)、“成功”(t=5.70)、“取得”(t=5.16)、“最”(t=4.89)等。这些词语共同塑造了G20杭州峰会“圆满成功”且“成果丰硕”的形象。词素“最”作为形容词最高级还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此外,为表示评价不是一家之言,中媒还多次使用了引用国外权威的表达手法,如下句:

例9:出席峰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当天对中国举办杭州峰会取得 丰硕成果表示赞许。(RMRB160906a)

(三)中德媒体的G20概念化

本部分将整合前面两小节的研究结果,并加入句法层面的观察,最终提炼出中德媒体对G20的概念认知,回答G20是什么的研究问题。

1. 德媒:“世界治理论坛”

在名称层面,德媒对G20的典型表述为“领先发达国和门槛国的国家及政府首脑的会晤”;在行为体层面,德媒关注各国首脑行动,并聚焦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主题层面,德媒的G20话语充斥着从气候问题、地缘政治、突发事件到经济领域等多种主题;在评价层面,德媒话语整体呈现较批判性评价,并且同时运用了政治和经济两大任务指标来评定G20峰会成效。

那么,在德媒话语中最终建构的G20概念到底是什么?为此进一步选取了“G20”的同位语,这一句法层面上极具代表性的下定义框架[G20 ALS X / G20 SEIN / G20, X](G20作为X/G20是/G20,X)来进行考察,典型语例摘录如下:

例10:…dass die G20 das einzige Forum ist, in dem noch alle führenden Nationen versammelt sind. G20是唯一一个集聚所有领先国家的论坛。(HB160905f)

例11:In Hangzhou trafen sich am Sonntag die Staats- und Regierungschefs der zwanzig mächtigsten Industrie- und Schwellenländer (G20), um über globale wirtschaftliche und geopolitische Aufgaben zu beraten. 周日在杭州,二十个最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和门槛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碰面了,为的是共同商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SDZ160904e)

综上,对于德媒而言,G20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领先国的国家及政府首脑的全球性经济和政治论坛”(ein globales Wirtschafts- und Politikforum für wirtschaftlich führende Staats- und Regierungschefs),即“经济领先国的世界治理论坛”。以这种G20概念为出发点,就不难理解德媒G20话语中对中国只关注经济利益,不关心政治难民问题等的指责和批评了。

例12:Gastgeber China hat dagegen kein Interesse, über Flüchtlinge zu sprechen. 与此相对,东道主国中国没有任何兴趣去谈论难民。(SDZ160903n)

德方把G20看作世界治理论坛的概念认知也充分体现在其对2017年汉堡峰会的议程设置上:

表5 2017年G20汉堡峰会议题

(Quelle: Presse- und Informationsamt der Bundesregierung,2016:14)

如图所示,德国政府为2017汉堡峰会议程拟定了三大主题支柱——经济问题;气候、能源、健康、妇女等可持续性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反腐败、非洲合作、农业等全球责任问题。这种远超出经济主题的广覆盖式议程设置正是德方G20概念认知的如实反映。

2.中媒:“全球经济治理平台”

中方媒体对G20的概念建构首先体现在复合词层面上,G20首先被看作一种机制(G20机制43次、G20峰会机制12次、G20工作机制2次)、框架(30次)和平台(22次)。相较德方而言,中方的G20名称使用显得相对宽泛,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并不强调与会国的经济领先地位和力量。这也许隐含了中国并不把G20看作是经济大国的圈子式平台,而是更希望调动全球力量来共同行动的意愿。这一视角也体现在了中媒在G20行为体层面上对G20非成员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媒话语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重点聚焦中国的G20作为。在主题层面上,话语重心落在经济主题。在评价层面上更多关注经济成果。

在句法层面的同位语现象(G20 作为/是/被视为/这一)上,中媒的G20概念认知也有着更清晰的呈现:

例13:此后,G20被视为最有效的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平台之一。(RM160828)

例14: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二十国集团……(GMRB160824c)

例15:在G20这一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治理平台上……(JJRB160901d)

综上,中媒实质上是把G20构设为“世界各国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eine globale Plattform für Weltwirtschaftsregierung aller Staaten)。因此,中方在设置G20议程时把经济议题作为核心和重点,并不过多关注经济框架外的政治事件。G20杭州峰会正是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设定了“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和“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项重点议题(彭龙,2016:18)。中国列出的杭州峰会成果清单中包括《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等,也均以经济、发展、增长等为核心词。而早在2009年的G20匹兹堡峰会上,G20就已被确立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金中喜,等,2014: 3),由此可见,中国的G20概念定位实质更接近于当今国际共识。与此同时,中国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全球均衡性,希望扩大G20的代表性,强调一种全球共同治理。

五、结论

本文借助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考察了中德两国主流报媒在G20杭州峰会话语中,通过对语料库中“G20”的一词单位、复合词及其搭配词以及索引行等的分析就中德媒体篇章中“G20”的视角化、评价和概念化特点进行了探究和对比,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德两国对G20峰会的政治认知与定位异同,希望对中德G20机制下的对话与合作深化有所启示。

注释:

① 这两种学派的话语分析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处于一种描述(Deskription)和阐释/批评(Deutung/Kritik)的相对关系中(转引自Felder, 2013:19)。

② AntConc软件由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博士于2002年开发,用于文本的分析和信息提取,是一款功能较齐全、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料库软件,在http://www.laurenceanthony.net/software.html可免费下载使用。

③ T值为计算搭配词搭配强度的主要算法之一,T值约定俗成的临界值是2,即值大于等于2便可认定为搭配词,且t值越大,搭配强度越高(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2010:98)。

④ China Core Newspapers Full-text Database(简称CCND)是中国知网的重要报纸数据库,收录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报纸刊载的学术性、资料性文献,收录国内公开发行的重要报纸有622种。

猜你喜欢
峰会杭州话语
杭州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