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君文
《凤阿山房图》是吴历受侯大年嘱托为其绘制的画作。关于《凤阿山房图》的绘制,侯大年在《凤阿山房图咏记》中说:“往者尝属吴渔山历作《凤阿山房图》,中草堂一楹,傍梧竹数十本,命工装池,悬之室中,意得如此图者以居之,实未暇筑也。既而复制小册,属诸同志为诗以咏之。而梅子耦长、吴子道贤复为图于其首,因请张子汉瞻为之记。”〔1〕侯大年的好友张云章,即《凤阿山房图咏记》中所说的“张子汉瞻”为侯大年写有传记,传记中说:“先生入太学,试京闱,又试吏部,当得通判州事,非其好也,久之,不自得,慨然有归隐志,思筑室于家园之叶池……将列树梧竹以数椽居其间,名以凤阿山房,请友绘为图。”〔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记载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1.《凤阿山房图》是吴历受侯大年嘱托为其绘制的画作,如果将这两则文字记载与上海博物馆藏《凤阿山房图》(图1)相对照,可知画作中的物象草堂、梧竹及位置的经营是按照侯大年的要求绘制的,而草堂中“居其间”的文士为侯大年,因此可以判断吴历所绘的这幅《凤阿山房图》是一幅“定制”之作;2.侯大年是在“慨然有归隐志,思筑室于家园之叶池”的情况下“请友绘为图”的,其中有其情感动因;3.侯大年后来制作了册页,请诸好友为其题咏。
据章文钦先生的研究,吴历所绘《凤阿山房图》有数本:两幅立轴、一件图册、一件图卷。两幅立轴其中之一(图1)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立轴横47.8cm,纵108.4cm,见张渔珊等译《墨井书画集》第36幅及《中国绘画全集》第24册;另一立轴见张渔珊等译《墨井书画集》第26幅,其流传与藏处不明。从款题来看,藏于上海博物馆者题有“《凤阿山房图》,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予从梁溪归,忆此写寄。墨井道人吴子历”的内容,左侧有王翚的题跋;《墨井书画集》第26幅款题“《凤阿山房图》,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墨井道人写”。这两幅立轴构图相同,是吴历在同一时间段绘制的画作。至于《凤阿山房图册》,《穰梨馆过眼录》〔3〕卷三十八中有关于此图册的详细信息。据文字记载,该图册为纸本,两册共计三十七页,朱彝尊在图册上用隶书写有“凤阿山房”几字。第一页是吴历的《凤阿山房图》,图纵八寸长一尺三寸,落款“《凤阿山房图》,墨井道人拟古”,钤“渔山”和“墨井”两枚朱文印章。第二页是吴历的五首题咏诗,继其后有朱彝尊、姜宸英、宋骏业、许山、顾嗣立、钱良择、蒋拱辰、王撰、冯武、钱澄之、王抃、梅庚、方中德、孙致弥等数十位名流的题咏。目前只有关于此图册的文字记载,其流传及收藏情况不明。章文钦先生认为此册中吴历的《凤阿山房图》是据其所绘立轴复制的〔4〕,笔者从之。首先,由上文中所提到的侯大年在《凤阿山房图咏记》中所述可知图轴之作在前,图册之作及题咏在后。其次,孙致弥在《凤阿山房图册》的题咏中说:“大年表弟自号凤阿,尝欲买地数百弓,环植梧竹读书其中,虞山吴渔山先为画《凤阿山房图》,余系以二绝句,求同志诸君子,属和以赠之。”〔5〕其中所说的“环植梧竹读书其中”与立轴中所绘图像一致,而其所言“虞山吴渔山先为画《凤阿山房图》”指的即是立轴和图册中的《凤阿山房图》,可以推测图册中吴历所绘《凤阿山房图》是以先前的立轴为依据绘制的。笔者以为,在有立轴的情况下“复制小册”是为了题咏的方便,即侯大年所说“既而复制小册,属诸同志为诗以咏之”。除以上三本外还有一幅是图卷,款题“《凤阿山房图》,墨井道人拟古”,在2004年的“画舫藏珍—纪念黄兆镇、黄秉章先生捐赠展”中展出过,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根据以上所述,吴历所绘《凤阿山房图》共有四本,其中两幅立轴都是绘制于“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且构图相同,而图册中吴历的《凤阿山房图》是根据立轴绘制的,所以这三本可看成是一幅画。至于《凤阿山房图》图卷,笔者因无缘得见,无法将其纳入探究范围。基于以上对吴历所绘《凤阿山房图》各本情况的分析,笔者将以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后文简称“上博”)的《凤阿山房图》为例进行探究。
如前所述,上博藏《凤阿山房图》是一幅“定制”之作。关于这幅“定制”之作,侯大年在《凤阿山房图咏记》中说:“每思西第之后有叶池者,两先公少时读书处也,倘得复而新之,一如图中位置,于以述祖德,守先业,吾愿足矣。”〔6〕这段话说明侯大年委托吴历绘制《凤阿山房图》,表现的是他在叶池筑室居住的画面,而且他想复新叶池,“一如图中位置”,以实现其“述祖德,守先业”的愿望。但文中又说:“余不敏,不能咏歌先烈,诵扬清芬,欲谋一椽之栖息而仅仅托之图画间,其为愧也多矣。”〔7〕侯大年因“实未暇筑也”而山房最终未能建成,只能“托之图画间”。
图1 [清]吴历 凤阿山房图轴 108.4cm×47.8cm 1677年 上海博物馆藏
侯大年(约1641—约1710),名开国,初名荣,字大年,号凤阿,江苏嘉定人。《凤阿山房图》中描绘的地点是侯大年故宅—叶池的所在地,侯大年想复新叶池居住其间,“于以述祖德,守先业”,这说明叶池于侯大年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叶池是“两先公少时读书处也”,同时也是“通政公与其二子自沉以死”〔8〕的地方。侯大年所说的“两先公”是指其祖父侯岐曾和伯祖侯峒曾。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天启乙丑进士,仕至通政使司左通政”〔9〕(图2),因此称其为通政公,乙酉(1645)之变中守嘉定城失败后投后园叶池自沉死,他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也随其投叶池死。侯岐曾(1595—1647),字雍瞻,号广维,副贡生,为侯大年祖父,因庇匿抗清领袖陈子龙牵累被杀,其子侯玄淓、侯玄涵入清后皆不仕,其中侯玄涵即侯大年的父亲。
对于侯大年来说,叶池在他的家族故宅中无疑是一个极具悲壮性的地方。《光绪嘉定县志》人物志二中将侯峒曾列为“忠节”,行文中对侯峒曾守城及失败后投池殉国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
乙酉闰六月十四日,大兵徇地至嘉定,峒曾与黄淳耀等率乡兵守城。七月初四日,大雨如注,守陴者不成列,城遂破。峒曾驱归,辞先祠,步至后园叶池,其子演、洁泣拜曰:“大人非守土臣,可忍以图再举乎。”峒曾曰:“吾意久决,汝辈速行,毋同殉。”遂从容自沉死,年五十五。〔10〕
顺治乙酉年是1645年,即顺治二年。这一年“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南京、苏州后,直逼嘉定。时侯峒曾由江西北上,欲赴京救国,因途中遇盗而病倒在家。闻知清军来攻嘉定,即表示虽非本地官员,仍决意守城。闰六月十五,侯峒曾命二子玄演、玄洁进城,二十三日自己也进城,与黄淳耀等率乡兵民众守城,并数次击退清军的进攻。七月初三,天降倾盆大雨,久而不息。至初四凌晨五更时,原本就陈旧破陋的城墙终于经受不住炮火和暴雨的夹击,东城墙崩塌了一角,清兵乘机蜂拥而入,顷刻间城被攻破”〔11〕。嘉定城被攻破后,侯峒曾回到城中寓所,先拜祠堂,然后走到后园叶池自沉死,时年55岁。侯玄演、候玄洁两兄弟并未听从侯峒曾的嘱咐逃走,也都投进叶池中自沉殉国。
当了解了叶池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后,就能理解侯大年“慨然有归隐志,思筑室于家园之叶池”、委托吴历为其绘制《凤阿山房图》并不是偶然的。叶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侯大年家族的故宅,它更是其家族精神的象征,这就是忠君爱国的精神和气节。叶池于侯大年而言既是其祖上之“先业”,更集中体现了侯氏先祖的“祖德”。
《凤阿山房图》是侯大年在“慨然有归隐志,思筑室于家园之叶池”的情况下委托吴历绘制的,这幅画不仅有其“述祖德,守先业”的情感寄托,也是其“归隐志”的体现。侯大年的这种情感和归隐志向与其不同寻常的家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明清易代之际其祖父侯岐曾、伯祖侯峒曾及伯父侯玄演、侯玄洁皆殉国难的忠义气节,而且因为家族的这种忠义气节可追溯至其五世祖侯尧封。侯氏家族自明代时即为嘉定望族,诗礼传家,世代忠义。侯氏子孙在明朝为官者可从侯尧封算起。侯尧封(1515—1598),字士隆,号钦之,更号复吾,侯大年五世祖,“隆庆辛未进士”“仕至福建布政司右参政”〔12〕,称参政公或大参公。侯尧封为官刚正不阿,不为权贵左右,嘉定县志记载他“以建宁守受赇失出,特劾之,守故少宰私人,少宰又江陵相私人也。尧封卒以是左迁为佥事”〔13〕。建宁县令与首辅张居正关系不一般,但侯尧封不避权贵,弹劾建宁县令贪赃枉法,因此被降职为佥事。侯尧封秉公执法,同时也重视教化,“修鹅湖鹿洞诸书院,建靖难诸臣大节祠”〔14〕,他重修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立祠纪念江西靖难诸大臣,以此来倡导节义,教化民众。侯震旸(1569—1627),侯尧封孙,侯大年曾祖,字得一,号起东,晚号吴观,“万历庚戌进士,吏科给事中,以疏攻客、魏,左迁归”〔15〕,“崇祯中恤赠大常寺少卿,祀乡贤祠及永折报功祠”〔16〕。侯震旸继承了祖父侯尧封刚直的秉性,任吏科给事中时因上疏攻击朱由校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被削职,不久忧愤去世。当时敢于参奏此二人的大臣很少,侯震旸是其中之一,崇祯皇帝即位后追封他为太常寺少卿。侯震旸有三子,分别为峒曾、岐曾、珉曾,其中侯峒曾、侯岐曾在明清易代之际皆殉国难,前文已有论述,此不赘言。侯大年成长于这样一个世代忠义的家族中,作为遗民,先祖的功德与忠义气节无疑会对他产生影响,这也就不难理解侯大年的归隐志向与“述祖德,守先业”的情感了。
图2 [清]侯大年家族世系图谱
凤阿山房虽然没有建成,但虚幻的凤阿山房—《凤阿山房图》成了折射侯大年“述祖德,守先业”情感与归隐志向的一面镜子。对于侯大年的归隐志向,可以很明显地从画作中看出:从《凤阿山房图》所绘物象及营造出的环境氛围来看,《凤阿山房图》前景绘有一条河,流水潺潺,左右两边各有峻峭的坡石,竹丛傍着坡石生长。往后有草堂数椽,前后梧桐夹耸,左右竹枝傍生,一文士端坐草堂中,身后放置有素屏,旁侧一童仆侍立,堂外一鹤单脚独立,草堂被四周的梧竹环绕,幽迥绝尘,整幅画面呈现出来的是侯大年隐居于凤阿山房中的情景。至于侯大年在《凤阿山房图》中“述祖德,守先业”的情感寄托,笔者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画面描绘的地点来看,如前所述,《凤阿山房图》描绘的是他祖上故宅—叶池的所在地,表现的是他筑造山房居住于叶池的画面,而叶池既是其祖上之“先业”,更是集中体现其先祖“祖德”的地方,所以图中所绘侯大年隐居于叶池的画面正是表现了其“述祖德,守先业”的这一情感。其二,从《凤阿山房图》中所描绘的梧竹来看,画中所绘梧竹有其特定的意涵。张云章在《凤阿先生传》的行文中说道:“虽然,先生既无愧于先世矣。不见庄子之言鵷鶵者乎,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何也?以其凤之属也。先生之始名荣,《尔雅》曰:‘荣,桐木也。’其先君子命名时固以此期之。今曰凤阿,非以仰承先志乎。噫,先生之所以性爱梧竹,惓惓不忘于其居处也。”〔17〕侯大年性喜梧竹,是因为他念念不忘一直想复而新之的叶池。一方面,鵷鶵乃凤之属,图中草堂周围列树梧竹,寓意其先祖是食竹栖梧的凤之属;另一方面,“荣,桐木也”,侯大年始名荣,他的父亲是期望他能承继先祖的德行,成为凤之属,所以草堂周围列树梧竹也反映了侯大年仰承先祖之德的心理,以之自勉。其三,从《凤阿山房图》的命名来看,“凤阿”被用于命名山房和这幅画,同时也是侯大年的号。王原在《凤阿山房图册》的题咏中说:“大年侯先生少游四方,尝欲结庐归休,名曰凤阿山房,因以自号。”〔18〕据此可知侯大年是在命名山房后以此为号的。他以“凤阿”命名山房及这幅画,这其中也有其“述祖德,守先业”的情感寄托。《凤阿山房图咏记》中记载:
尝读《大雅·卷阿》之首章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笺》曰:“大陵曰阿,有大陵卷然而曲,回风从长养之方入之,喻王者当屈体以待贤者,贤者猥来就之,以长养民,如飘风之入曲阿也。”其六章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言凤凰鸣于高冈之上,居高视下,喻贤者待礼而行,翔而后集也。窃惟大参公以来数世立朝,且能以文章黼黻之,以政事长养之,以谏诤匡弼之,不啻飘风之入卷阿,凤凰之鸣高冈也。〔19〕
张云章在《凤阿先生传》中所说“先生又自为文以道其名凤阿之意”,指的就是侯大年在《凤阿山房图咏记》中所写的这段内容。侯大年以“凤阿”命名山房和这幅画,并且以此为号,是将《大雅·卷阿》中的内容与侯氏先祖的“祖德”联系在了一起。《大雅·卷阿》的内容出自《诗经》,相传作者为召康公。《毛诗原解》中说:“南风卷阿,比人主温恭好贤,檐下曰阿。”〔20〕又说:“卷,曲也。曲阿,犹言曲榭回廊也。飘风,回风也,自南和气也。”〔21〕根据《毛诗原解》的解释可知,《大雅·卷阿》中将温恭好贤的人主比作“卷阿”(曲榭回廊),将贤者比作“飘风”,意思就是说人主只有像“卷阿”一样“屈体以待贤者”,贤者才会“如飘风之入曲阿”一样“猥来就之”。至于《大雅·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一句,侯大年解释为“言凤凰鸣于高冈之上,居高视下,喻贤者待礼而行,翔而后集也”,这句话将“凤凰”比作“贤才”,而将“高冈”比作礼待贤者的人主。侯大年在叙述完《大雅·卷阿》的内容后,最后的落脚点是“窃惟大参公以来数世立朝,且能以文章黼黻之,以政事长养之,以谏诤匡弼之,不啻飘风之入卷阿,凤凰之鸣高冈也”,这是侯大年真正要强调的内容,其中所言的大参公即其五世祖侯尧封。“飘风”和“凤凰”在《大雅·卷阿》中所指代的都是“贤才之人”,“阿”指代的是人主,在这里即引申为“窃惟大参公以来数世立朝”的“朝堂”。分析到这里,“凤阿”二字的意涵也就很明显了,侯大年以“凤”喻大参公以来的数世先祖,谓其先祖乃“贤才之人”也,而以“阿”喻其先祖“猥来就之”的明王朝(帝王),其意在赞扬先祖在明朝的功德,而他以“凤阿”命名山房及这幅画并以此为号,即是“寓其思先业,述祖德之意焉”〔22〕。
图3 [清]吴历 听泉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凤阿山房图》是侯大年却官归里后委托吴渔山绘制的,说明在这之前侯大年曾经想通过科举仕宦寻求出路。侯大年的父辈侯玄涵、侯玄淓作为遗民,入清后皆不仕,但是按照遗民无世袭之例,侯大年作为新一代遗民,此时清朝统治已经完全稳固,他想从科举业也属正常。但笔者认为侯大年在其内心深处并非真正想入仕清朝,因其却官归里的行为耐人寻味。关于侯大年却官归里的记载,各文献资料中语焉不详。《练川名人画像》中说他“以国子监生试吏部,当得州判,不就”〔23〕,《光绪嘉定县志》中记载他“考授州判不就”〔24〕。笔者认为侯大年从科举业是迫于生计而寻求出路的一种无奈之举。侯大年出生后,正是其家族急剧衰落之时,他在《文学金戒庵府君行状》中说:“余家固贫,六礼不能备,府君命之入赘。”〔25〕侯大年成年以后为了衣食奔走四方,在给汪琬的信中,他讲述了自己在京时的情景:“某自来京师,羁栖馆谷,寂寞尤甚。而朱门谢客,觞咏不闻。......某赋性迂拙,内怀耿介,不能屈曲随人效昼夜乞怜之态。故京师往来者不过先君之故交三四公,馀则未敢轻怀一刺以相干也。只以故园荒芜,拾橡不充,局蹐依人,进退狼狈,殊失二十年素志。”〔26〕从中可以知道侯大年遗民生活的艰难。侯大年通过科举考试得授州判一职,州判属于佐贰官〔27〕,从七品。“清代州县佐贰官主要包括州同、州判、县丞和主簿”〔28〕,属于“佐杂”或“僚属官员”。他们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地方政府中身份低微。除了被委以特定职责(如河务、邮驿、治安、典狱)的僚属官员外,他们大多承当一些琐碎和职责不明确的事情。张云章在《凤阿先生传》中说“非其好也,久之,不自得”,说明侯大年对这一官职并不满意,内心也不自在。州判一职官小俸微,也许并不能改善侯大年的生活状况,再加上他本为明朝英烈之后,从科举业寻求出路与其遗民身份并不相符,在经历了进退出处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却官归隐。
吴历(1632—1718),本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清初著名画家,为“清六家”之一。吴历与侯大年同游于陈确庵〔29〕之门,两人既是朋友,又是同学。实际上,吴历与侯氏子孙的交往不止于侯大年,在他为侯大年所绘的画中有一幅《听泉图轴》(图3),该图现藏于上博,其上有吴历的两则跋文及吴湖帆题跋。吴历的其中一则题跋云:“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清和八日在明月堂写一峰老人晚年笔法。延陵渔山子吴历赠凤阿同学大兄。”该题跋中所说的明月堂是侯氏的住宅,而堂主就是侯大年的伯父侯玄淓(1614—1677),明月堂常常会有文人之间的雅集,是侯氏子孙与四方名士谈诗论艺之所。除此之外,吴历的《山中苦雨诗图》(上博藏)中有侯玄淓1674年题写的跋文〔30〕,吴历还画有一幅《竹石图》轴,画的右上方吴历题跋的内容为“风来声簌簌,雨过色娟娟。南荫先生属作。墨井道人”,其中的“南荫”指的是侯棠〔31〕。凡此种种,说明除侯大年外,吴历与侯氏其他子孙也相识并互有往来,而他与侯大年既为朋友,又是同学,情谊更是深厚。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吴历在绘制《凤阿山房图》之前对侯大年及其家世应是熟悉和了解的。《凤阿山房图》绘成后,又根据立轴制作了图册,图册上有数十位名流的题咏,其中有吴历《题凤阿山房图赠侯大年》诗五首,第一首诗的内容为:“凤阿山房梧与竹,忆昔曾图宣纸幅。下笔有声如凤鸣,秋风秋雨常簌簌。”〔32〕吴历在这首诗中回忆了当时绘制《凤阿山房图》轴时的情景,“下笔有声如凤鸣”说明吴历在绘制此幅画时是满怀激情的,这种激情的产生是因为吴历与侯大年有着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遗民情感。吴历和侯大年都是由明入清的新一代遗民。“这些新一代遗民,虽然大多出生于明末,在明代未有功名官职,明清易代之际尚属年少,但由于父辈的影响,或受师长熏陶,而立志为遗民,并以遗民终其身。”〔33〕侯大年祖父和伯祖在明清易代之际皆殉国难,而父辈入清后皆不仕,以遗民终其身,他虽曾为生计所迫拟从科举仕宦寻求出路,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却官归隐,并打算复新其伯祖侯峒曾自沉殉国的叶池,“于以述祖德,守先业”。侯大年写有诗集《春帆草》,嘱归庄为其作序,归庄在序言中说:“是集清辞杰句,称名山水,而凭吊古墓,伤悼骨肉,读之动人忠孝之心,岂寻常词人之诗,可同日论哉。”〔34〕于此可见侯大年受其父辈和先祖影响很大,他的遗民意识是比较强烈的。至于吴历,他终其一生都以遗民自居,未曾入仕清朝,其先祖吴讷、吴淳、吴堂都是明朝官员,为官有德政,吴历可称为名贤之后。除此之外,吴历的四位师长陈瑚、王时敏、王鉴、陈珉皆明遗民,吴历的遗民志节与这些老一辈遗民的熏陶也有一定的关系。吴历的遗民意识与侯大年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吴历对侯大年却官归隐的态度也可窥一斑。吴历在《题凤阿山房图赠侯大年》之四中云:“回首当年鸾凤游,卷残孔语独幽忧。商歌激烈寡相和,簪缨抛却栖山丘。”〔35〕“鸾凤”即鸾鸟和凤凰,此处喻两人都为陈确庵的弟子,怅怀两人的同学友谊;“商歌”是指悲凉低音的歌,后以喻自荐求官;“簪缨”则是古代官吏的冠冕,因以喻显贵;“簪缨抛却”即是针对侯大年的却官归隐而言的。“商歌激烈寡相和,簪缨抛却栖山丘”一句表现了吴历对侯大年高洁品质的赞美,对其却官归隐感到由衷的高兴。
“述祖德,守先业”和明其归隐之志是侯大年“定制”《凤阿山房图》的情感动因,而以吴历与侯氏子孙的交往及其与侯大年的深厚友谊来论,他在绘制《凤阿山房图》时是深知侯大年的家世、情感及其归隐志向的。吴历遗民意识强烈,对侯大年所述之祖德自然是感同身受,对其先祖怀着崇敬之情,也对他的却官归隐深感高兴,所以当其绘画时才会“下笔有声如凤鸣”。《凤阿山房图》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着画家吴渔山与“定制”者侯大年,吴历与侯大年因之而在情感上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