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辉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作为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辖属县域,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依着典型的“一级市场”形态,以其大体量的市场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样态,备受业界关注。特别是得益于地域民众积极参与艺术品市场,青州在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产业形态。而对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提炼即“青州模式”。
从具体内容角度来理解,“青州模式”是指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山东青州以画廊业为核心与基础,融合地产、金融、教育、展会等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地域艺术产业存在方式。其中的“模式化”,突出体现于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以画廊业为基础,形成的多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模式。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画廊业,以画廊业发展为带动,逐渐生发出了艺术地产、艺术金融、艺术展会、艺术培训等一系列产业要素,呈现出系统化发展的状态。其二,民间群体与政府部门互动、协作的主导模式。在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前期,即青州的画廊业由无到有,再到集聚化形态的发展阶段,是以青州地域民众为主导,政府管理部门仅仅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注]关于这一状况,唐树良未刊发(发表于自媒体)文章《溯源“青州现象”》中,有如下论述:“青州书画市场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现象。青州书画市场自2000年到今天发展到如此规模,自始至终既没有人去组织,也没有政府的干预,期间政府只起到掌握大方向和引导作用。”而随着发展程度的深化,当前已经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民间群体积极参与的产业主体构成。
“青州模式”的具体内涵特征可以从几方面予以把握(如图1),本文即围绕这一问题,对“青州模式”所表现出的内涵特征展开详细论述。
图1 青州“模式化”的产业形态示意图(笔者绘制)
从现象层面来看,画廊业是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形态的核心要素。从内在的效力来分析,青州画廊业的规模化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因为其在实际上创作出了“集群化”的发展效力。迈克尔·波特曾利用其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并在研究中,通过美国50个州的产业特点证明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1]。由此可知,集群化的产业形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着决定的发展优势。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业内尚无定论,最为著名的解释是由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2]我国具有典型产业集聚形态的范例,如深圳地区的众多加工工厂、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等。在研究体系下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两类: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群。其中,创新型集群所对应的特征是高质量、创新性、功能灵活,而低成本型则对应的是廉价原料、大量劳动力所带来的灵活性等。[3]
青州以画廊业为主导的地域艺术产业尽管在规模上无法与大型产业集群相提并论,但从属性而言是相一致的,特别是符合上述低成本型集群形态,应当视作一个典型化的艺术产业集群。在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中,画廊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方面,青州的画廊业本身形成了一种积聚;另一方面以画廊业为核心吸引,青州又积聚起包括艺术地产、艺术金融、艺术科技、艺术培训等多样化产业形态。这种以画廊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相同产业领域内,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优势。
与青州艺术品市场及产业格局的不断拓展、扩充相匹配的是其中参与群体的日渐增加,形成了青州地域市场发展的有生力量。当前,这些参与群体的构成包括:以青州本土群众为核心集聚起的运营主体、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及客户群体、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者、“青州模式”的地域品牌吸引的来自于其他地域的聚合性群体等。在此之中,尤为重要的是青州本土成长起来的经营者,他们往往兼具收藏家、经纪人、画廊人等多重身份,在市场起步之初,正是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动向,而成立了最初的经营机构;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又是以他们为基础,聚合起大量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使得青州的经营团队日益扩大;在市场经历行情低潮时,也是他们“抱团取暖”,始终坚守。这才有了青州艺术品市场今天的“成绩”。
青州的艺术品市场参与群体随着地域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呈现出扩散式增长的状态,可以用“靶型”格局来概括。如图2所示,在青州以“经营”为重心的市场生态下,其中的核心群体来自于青州民间自发成长起来的收藏群体,在市场经济到来后、艺术品市场萌芽之际,这些群体是青州艺术品市场的“始作俑者”,随着市场的发展,更确切的说是在利益驱动下,“原始藏家”周围的群体,包括他们身边的亲戚、朋友等成为最早一批新加入的经营者。其后,更是有一大批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经营者加入进来,以青州地方企业家为代表。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为一个示意图,旨在直观呈现青州艺术品市场群体的发展趋势,其中的参与者身份可能要比笔者所列举的几类更为复杂,但这里所表现出的三个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其一,青州艺术品市场群体以“经营者”为核心;其二,青州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层经营者为青州本地的原始藏家群体;其三,青州艺术品市场的参与群体随着市场的深化发展,呈现出单向度的扩大化状态。
图2 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参与群体特征示意图(笔者绘制)
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经营群体,集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青州从业者能够形成圈子,且团结;第二,青州人在经营中表现出“不独大”的特质;第三,青州人愿意彼此共享资源。作为一个外地人,长期扎根青州开拓市场的“画籍网”负责人包素旺审视青州经营者的观点颇具客观参考性:我认为在促使青州艺术产业链形成的众多因素中,文化底蕴因素只占其中的10%。那么青州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呢?这个可能是行业外的人所不知道的,在于两个字“团结”。发展书画产业最难的地方在于真假难辨,那么为什么青州在真伪混杂的市场中能够独树一帜呢?就是因为团结,团结造就并促成了这种局面。我通过对青州市场的了解,发现其实他们采用的是最传统、最简单的经营方式,使得这个市场得以发展开来。那么这个最简单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青州人不独大。你到全国其他地方去看,都会有人说自己是中国最大的画商、最大的藏家。但青州没有,没有一个人这样说。另外,有客人来一家画廊看画,他可能会问到这家画廊所没有的东西。面对这个问题,画廊主会主动告诉他:某某家有,你去某某家看一下吧。甚至都可以领着客人到别家去,然后就会让客人跟画廊主自己洽谈,跟自己就没关系了(按:意思是介绍的经营者并不从中赚取差价)。但是在其他地方,很多经营者明明自己手里没有顾客想要的作品,但他可以说有,因为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这些作品,赚取差价。这就会在无形当中给买家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其他区域就不能以“与藏家共享资源”的方式来经营,而只有青州能做到。所以,青州就实现了市场最大,而不是个人最大。这也就吸引了众多外来商户进入青州,因为青州能够包容所有人。你来了,是我们一起来做大市场,而不是做大个人。但是,正是因为青州的市场被做大了,反而就带动几个有基础的经营者,也不断做大了。因为我们“画籍”是走了全国,再来审视青州,就明白为什么其他地方做不到青州这样。包括像陕西、甘肃、郑州、河北、广州等地方的文化产业也发展的十分迅猛,但是它不能像青州这样形成一个全员化的状态,就是因为它们唯我独大。类似的内容在笔者对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的访谈中,也有所体现。
在当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很少有青州之外的其他地域画廊群体,能够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经营效果,这是青州市场经营群体的一个典型性优势。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作为全国市场的一部分,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二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资源互通关系。当前,青州已经吸引了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唐山、辽宁、吉林以及周边地区淄博、泰安、临沂、莱芜、东营、青岛、烟台等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大量画廊经营者来到青州,了解市场,洽谈业务,更有甚者专程前来学习“经营之道”。
青州画廊业的发展,是从全国范围内发现艺术家、购买艺术品进行收藏或经营,再将手中的藏画或转手、或倒卖给全国范围内的客户开始的,最终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状态。相较之下,山东乃至全国其他地域的画廊业更多地表现为以当地市场为主开展类似的交易活动,如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天津等地区的同类画廊主要以经营本地艺术家为主,其营销范围也主要局限在当地。
不止于在画廊业之间的互通,青州的画廊也与全国重要的拍卖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往来。这得益于青州市场起源于典型的收藏市场,画廊经营者兼具收藏者的身份,这个群体手中收藏有大量的当代名家精品,在现当代书画拍卖市场崛起后,这些藏品成为各大拍卖行竞相招揽的重要资源。
青州的画廊业发展,不仅使得地方的画廊由个别化向普遍化、由松散化向集群化、由业余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画廊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资源聚合的效能,形成了以诚信经营为特色的朴素化品牌。这种品牌效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以体现:
其一,“青州无假画”。这是青州人最引以为豪之处,也是青州书画产业能够做大的重要原因。在鱼龙混杂且作为高消费品的艺术品交易中,作品的真伪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一真一伪之间,背后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产业局部(个人)的一点小利,更能牵扯出全局的发展生命力。在青州,买到假画仿佛是件天大的事情。很多经营者都承诺“假一罚十”。只要消费者对从自己店中购买的作品存疑,可以帮助其进行鉴定。因为青州市场以经营当代艺术品为主,经营者可以帮其找到艺术家本人鉴定。只要涉假,甘愿受罚。这里面,似乎能够看到一丝旧时传统行业间所普遍遵守的、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久违了的“规矩”的意味。
其二,青州画廊人之间若需要彼此“拿货”(资源共享),不需要打收据或凭证,全凭一句话。青州画廊经营者之间,谁拿谁的画,都不用互打收条。直接拿走,如果卖不了,或者有其他问题,再拿回来。这在其他地域是难以实现的。针对这一点,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认为:“书画艺术产业的行当是最讲诚信的,从历史上一直到现在都还是这样。”而资深经营者唐树良则说:“开始的时候,有人‘打过收条’作为凭证,但到最后,收条根本没有什么效力,以至于弄到后来这凭证会不知所踪,慢慢的也就没人再用这种方式了。”
而促成这种“诚信经营”局面的是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青州的基础经营者多具有收藏者的身份,在收藏中也会遇到“打眼”的情况,他们从内心深处厌恶、反对伪作。第二,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市区,且越来越呈现集聚化的发展格局,参与者也多为当地居民,彼此之间相熟、交好的生活状态,具有一种天然的追溯源头效果,让彼此间无法售假。第三,画廊协会的作用。青州书画经营者从一开始就懂得自发结成以“画廊协会”为代表的团体,互相关注、互相监督、互惠互利。青州画廊协会设有艺委会。发现谁挂售假画,会立刻让他撤售,甚至会组织会员画廊一致予以抵制。现在,管理者又号召加入“艺术品鉴证备案系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诚信经营,真正落实文化部发布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青州的地域艺术产业生态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的艺术品市场形态向综合化的艺术产业形态进化的过程。在系统化的地域艺术产业形成前,参与主导的主体是纯粹的民间群体。这是因为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发端于当地民间收藏群体的积极参与。由于传统的书画交易场所的运营并非固定的纳税单位,加之其他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故而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民间群体的自发主导之下。随着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特别是在青州画廊业的群聚过程中,当地逐渐形成了以“青州现象”为市场广泛认知的地域艺术产业发展品牌,促使政府力量开始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参与配合的合力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政府在参与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中的比重逐渐加大,能够最直接体现当地政府对艺术产业支持力度的决策性内容,以历年《青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表现最为明显。
表1 青州2009-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艺术产业内容汇总
年份报告内容20161.重视本土文化艺术人才培育,筑牢青州文化根基。2.搞好全民艺术普及,提高群众文化修养。3.扶持鼓励文化创作,推出一批青州题材的精品力作。4.壮大产业规模。5.振兴青州特色传统工艺,培育发展影视产业、创意文化等新型业态。加快中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建设,集聚发展大型文化产业综合体。6.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巩固发展书画市场,扶持发展大众书画,鼓励建设写生创作基地,争创中国农民画之乡和收藏文化名城。7.高水平办好翰墨青州书画年会、艺博会和全国农民画大展,不断扩大“文化青州”影响力。
在表1所展示的2009年至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中,关于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规划与要求,不难看出青州市政府对艺术产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视。通过对“报告”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能够反映青州市政府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参与主导地方艺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其一,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历年“报告”来分析,自2009年的“做大文化产业”,到2010年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再到2011年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种在内容中措辞的变化,是反映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深化的最直观表现;其二,与重视程度不断深化相对应的是,青州市政府在针对发展艺术产业中所提出的规划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如2009年-2010年的“报告”尚未见提出“如何发展艺术产业”的相关内容;至2011年则明确提出了“培植壮大古玩、字画等传统文化产业”的计划;2012年,则进一步提出“规范提升古玩、字画、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的要求;其后,随着发展的深入,更进一步提出了以“品牌”“平台”“教育”等为核心的具体规划与布局,为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更详尽的指引。显然,这反映出的是一个涉及面逐步扩大、涉及内容愈加周详的规划性内容。
另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带动之下,青州市政府也从地域实际出发,制定了包括发展规划、发展举措、支持策略等在内的一系列部署,充分保障了“青州模式”的全面、深入发展。通过出台书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成立书画行业党工委、编制发布书画指数、建立银企合作关系等一系列举措,发展壮大书画产业:一是打造全国当代书画交易中心。积极打造包括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在内的“9653”书画产业集群。[注]即9个书画市场:书画艺术城、宋城、泰丰书画古玩城、大明衡王城、北门里明清古街、君怡都书画古玩市场、中国(青州)书画城、宝鼎大厦书画城、农民画市场;6个书画创作写生基地:张家峪画家村、井塘画家村、西南山区写生基地、花卉写生基地、古城写生基地、弥河湿地公园写生基地;5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青州艺术馆群、青州画院、清华高级美术研修班青州基地、大众书画培训交流中心、中小学书画培训班;3个民间支持体系:文化行业协会支持体系、青州书法美术家协会支持体系、青州画廊协会支持体系。同时,规范提升现有书画市场,丰富书画艺术门类形式,实现书画市场经营规范化、多样化,加强书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加电子交易画廊数量,逐步打造全国当代书画交易中心。打造青州书画创作基地、培训基地,将青州书画创作基地推向全国,全面建设山东省美术创作基地。依托书画交易市场做长书画产业链条,培育书画融资、鉴定、拍卖市场。培育代表青州书画艺术特色的“青州画派”。二是政府扶持助推,加强引导服务。包括:继续实行免税等优惠政策,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方面,为书画产业项目实施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条件。发展壮大农民画产业,打响农民画品牌,普及推广书画艺术。成立青州农民画研究院、青州农民画协会,对青州农民画进行重新发掘、整理、推动,打响农民画品牌。建设了青州农民画市场,总占地面积2.7公顷,建筑面积22574m2。同时,还积极举办“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等会展品牌。三是以画廊的基本功能价值发现的集合力量为基础,以强大的市场消费能力为依托,以资产化、金融化发展为动力,建构青州在书画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整合市场资源,建立研究信息传播体系与平台,建设青州书画信息港。依托文化行业协会、美协、书协、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顾问团等特色团队,组织举办书画展览、交流、培训等活动,为书画产业提供咨询服务,发展壮大书画从业、创作人员队伍。依托画廊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使画廊行业纳入有序的管理,提升了画廊品位,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以书画产业链为基础,大力发展书画产业。以书画艺术授权为核心,大力发展书画艺术衍生品产业;以书画展览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博览产业及书画旅游产业;以书画产业的聚合力为主线,整合高端人脉,发挥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与培训产业,为书画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活力。
在民间力量主导下的市场只能保持着单一业态,而正是因为政府逐步参与主导,才使得这种状态由单一化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向着多样化的地域艺术产业形态进阶。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当前大规模、综合功能的艺术区、艺术会展协同发展的局面就无法实现。所以,政府的参与主导,对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历程而言,是具有深刻的转折意义的。
当前,青州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聚合与发力,均是以推进地域艺术产业生态的完整化、全面化发展为重点和目标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青州积极地向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迈进。
在青州当前所形成的地域艺术产业系统中,各组成环节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在这个产业链中,每一环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环存在,彼此可以借力发展,但并不存在绝对性的依存关系。从彼此联系来看:其一,“青州模式”中的各要素具有联动发展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发展特性,使得青州的艺术产业并非是由点到点的“一以贯之”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联动”的发展态势,表现出一个点带动、或撬动一条线或一个面。如青州画廊业在整个模式中异常强大,以画廊业这个点,带动了整个艺术产业链的兴起。其二,在整个产业系统中,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画廊业明显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是“青州模式”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也较其他组成部分成熟的多。其他的组成部分,包括艺术地产等等,都是借助画廊业所自带的“艺术光环”去发展。目前,还远没有绽放出想象中的能量,需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这就是“青州模式”下一步需要重点打造的内容。
事实上,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青州模式”的发展还处在正常的发展期,必然会有所侧重。其次,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有文化崛起作为背景,尽管大家都看好它的潜力,但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民众观念,对他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整个产业系统中,它很难做到像房地产产业链那样,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再次,这样一种状态符合艺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类比来看,在潍坊银行所打造的融合艺术品质押融资、艺术品竞拍贷、艺术推广、艺术仓储等在内的艺术金融全产业链中,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肯定是最为核心的,其它的都有待进一步发展。[4]
青州作为一个文化历史名城,长期以来,尽管当地也有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但由其产生的市场份额与影响力,远远无法与青州的地域资源价值相匹配。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状况出现了一定的转机。站在政府主导的层面来审视,当前,借助地域艺术产业的拓展与建构无疑是一个联动地域资源,以寻求发展的有力契机,重点包括如文化遗迹、古街区等文化旅游资源。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是以带动地域资源综合开发为导引来制定发展战略及规划的。
可以说“青州模式”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资源开发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段来理解:第一段为市场正式形成前,对当地潜在的“隐性资源”的聚合,这些“隐性资源”指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切实存在、能够影响市场的“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地域性群体的文化习惯、追求、兴趣等,而这种对“隐性资源”聚合的结果就是青州自发出现了成规模的收藏群体。第二段是在市场形成后,“青州模式”对艺术家资源、收藏家资源,以及各类市场需求的聚合。青州地域艺术市场的发展通过多年的累积,已经形成了一个为市场所普遍认可的“集散地”这样一种“身份”,在这样一种身份的背后,则有着多重资源的聚合与累积,最明显如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级别的优秀艺术家、聚合起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民众购买艺术品的需求,而与上述资源的聚合相同步的则是青州本地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其中最具典型性的表现在于地方艺术品收藏及经营群体的不断涌现。第三段是随着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的重视,青州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吸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一系列配套资源聚合进来。这一内容从青州市政府的一系列规划与决策文件中有着直观的体现。以《2013年青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分析,青州市政府在规划中重视要将艺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性资源结合起来,放到“努力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一项中进行展开,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完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与策划运作,做大书画、赏石等文化市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实施大项目、园区和大企业带动战略,全力推进海岱·惟青影视文化产业区、中国青州书画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建设井塘古村落群。类似的内容还可见于《2014年青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的发展目标部分则指出:规范提升书画、赏石、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鼓励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水平,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做大“翰墨青州”书画品牌,打造中国书画之乡,扛起青州书画大旗。全力推进中国(青州)书画城、博物馆群、艺术馆群、美术馆、画家村等平台建设,规范提升现有书画市场,丰富书画及相关艺术门类、形式,占领高端市场。支持发展大众平价艺术超市和网上书画交易,开拓大众消费市场。由此可见,从青州地方政府的视角来审视,以“书画”为核心的地域艺术产业是置身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壮大文化产业集群”的布局中来考量的,其在此间所发挥的联结其他类资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我们极容易捕捉到青州地方政府在发展艺术产业中的资源结合及各类资源间互相促进、带动、开发的意识,而这是全面解读“青州模式”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