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湜
戏曲是清代宫廷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庆贺帝后寿诞以及迎接冬至、除夕等节令时,都会演出一些固定的戏目,由此戏曲逐渐地被纳入到宫廷礼制范畴,成为满文化与汉文化、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交流的艺术媒介。戏曲表演本身在当时无法留存,而当时绘制的戏曲绘画则以图像的形式将角色扮相、服装、道具、剧情等关于戏曲演出的重要信息保存了下来,因而弥足珍贵。
《戏出画册》又名「戏剧画」册,四本一套,每本二十开,合计八十开。每开纵五十六厘米,横五十五点五厘米,是横向翻页的蝴蝶式装裱,左右页分别撷取精彩的戏剧场面加以描绘,共绘彩图一百六十幅。每本都配有木质的上下夹板,以保护画作防止污损。夹板的外层糊有纹样典雅而又不失华美的仿宋锦,具有皇家装潢特点。每本上夹板左侧都粘有纵三十八厘米,横五点七厘米的泥金黄纸条,黄条上贴有题签,题签破损,隐约可见「□出画册」字样。
此外,上夹板上还粘有经过多次文物清点而留下的核查字条,如书写有「三百八号」的红色纸条、书写有「九百十四号」的黄色纸条等。其中有两张黄色字条上下叠贴,下面字条仅露一「静」字,上面的字条虽然完整,但是字迹模糊,隐约可见「永字二百三十六号」字样。查一九二四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撰的《清宫陈设档·永字册页帐》,内载:「二百三十六号《戏出画册》,四册。」由此可知本套图册的全名是《戏出画册》。它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被归入与古物馆、图书馆并列的文献馆内,所以每本的上夹板上还都粘着写有「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字样的纸签。它在入藏文献馆之前,庋藏在养心殿后殿东耳房体顺堂。《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体顺堂及各厢房附补号》载:「《戏剧画册》,四册。」(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线装书局,二〇〇四年)一九三一年,文献馆为了免受日军战火,将三千七百七十三箱文物南迁,除内阁大库档(一千五百一十六箱)、刑部档(八十六箱)、实录圣训(五百零七箱)外,还有剧本五箱、戏衣二百箱、乐器一百六十一箱。此套图册即在南迁文物中,南下途中先后抵达上海、南京等地。一九三四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对存沪南迁文物进行清点,因此该套图册每本的扉页上均钤有「教育部点验之章」。
这套图册构图巧妙,作者很好地展示了其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的构图功力以及妥善处理人物之间呼应关系的能力,如第一册「三岔囗」一图,通过人物举止的巧妙安排,成功地化解了画面左右失衡的局面;又如第四册「状元谱」一图,通过人物眼神的上下顾盼,摒去了画面松散、左轻右重的种种弊端,使得构图紧凑而又不失生动。
需要指出的是,此套图册在角色和戏目名称的标注上并不十分规范。首先是格式上的不统一,绝大部分图画都将角色名写在上覆荷叶的条框内,戏目名写在上覆荷叶下带莲花座的条框内。但是其中有个别图幅仅单写了角色名和戏目名,而没有增绘外框,如「铡美案」、「打面缸」、「醉写」、「法门寺」等几页。再有,就是条框本身的莲花瓣、荷叶大小不一,染色也有深有浅,没有统一的色调,甚至第三册「二进宫」一页中本应该是粉色的莲花却被染成了蓝黑色。另外在名称用字上也不规范,有的当时进行了改正,如「梅玉配」中「苏夫人」三字是在白粉覆盖原字后所标,「群英会」中「诸葛瑾」的「诸」和「瑾」两个字也都有改正。有的则没有做修改,如「魏延」写成了「魏彦」等。此外,该画册还存在遗漏填画的现象,如第三册「进营」一图中黄盖的胡子,仅勾了白描线。
目前,故宫博物院还存有清宫旧藏的十五开无年款和名款的「戏出画」单页,其与《戏出画册》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它们都是绘在质地良好的白绢上,绢的纵横尺寸、画作的选材角度(即表现某一戏目最精彩的场景),以及勾金重彩的绘画技法,甚至连人物手部生拙的画法都相同。不同的是,「戏出画」单页没有装裱成册,只是在每页绢后托了一层背纸。其戏目名虽写在了框子里,但是有百分之七十的角色名没有像《戏出画册》那样用框子圈出,而是以不显眼的小字写在人物边上,或人物的衣服上,显然这种标注只是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还需得到最后的确认,才能放大写在条框中。此外,二者表现的戏目互不重复。「戏出画」单页很有可能与《戏出画册》同属一套图册,但是因为单页尚不够二十开一册,所以没有同《戏出画册》一样装裱成册。
《性理精义》图册又名「五彩戏片图册」,共由两本画册合成一套,每本都配有木质的上下夹板,夹板用彩色的仿宋织锦糊裱。上夹板粘有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三点八厘米的泥金纸签,上书「性理精义」四字,点明画目。每本二十五开,共五十开,蝴蝶式裱,左右
页画心绢本,均纵四十厘米,横二十八厘米。分别绘「张家店」、「恶虎村」、「太平桥」、「四杰村」等四十四出戏目中的主要人物,每页绘一人,共计一百幅。人像左侧或右侧皆标出角色姓名,有的还在画幅上注明了戏目名称。
此图册没有直白地依据画册所表现的内容或题材命名,而是以一种带有更深含意的方式定名,即与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武英殿刊行的《御纂性理精义》一书同名。康熙皇帝当年有感于明代胡广等编纂的《性理大全》一书「取者太烦,类者居多。凡性理诸书之行世者不下数百,朕实病其矛盾也」。(清圣祖康熙帝御纂李光地等编校《御纂性理精义》,台北广文书局,一九七一年)于是,谕令大学士李光地等人对《性理大全》进行去粗取精、诠解详注,「省其品目,撮其体要」。康熙皇帝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讲明了新书定名为《性理精义》的缘由:「既使诸儒之阐发不杂于支芜,复使学者之披寻不苦于繁重,至于图象、律历、性命、理气之源,前人所未畅发者,朕亦时以已意折中其间,名曰《性理精义》。」此图册所绘制的数十种戏目,也是从林林总总的戏目中精挑细选出的经典戏目,它与《御纂性理精义》这本书相比,只不过是运用戏剧图像的方式宣扬忠孝理智信的儒家思想罢了。
一九二四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受命核查紫禁城内各宫殿室内物品时,为此图册进行了更贴近绘画技法和内容的重新定名,称之为「五彩戏片」,给它标的千字文登记号是「出二四五」,「出」字表示所藏地是寿康宫,「二四五」是它的藏品序号。《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寿康宫》载:「出二四五《五彩戏片》,二册。」(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线装书局,二〇〇四年)寿康宫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始建于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十二月,至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竣工,先后居住有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皇帝的孝静成皇后以及同治皇帝的敦宜皇贵妃等七位后妃。其室内建有用于后妃们观赏演出的小戏台。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乾隆皇帝曾谕令如意馆内擅长西洋画的画家王幼学为该戏台画画。《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如意馆》记:「寿康宫殿内戏台着照重华宫金昭玉粹通景画一样,着王幼学等画。钦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三十二册,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
《性理精义》图册没有落年款,朱家溍先生通过对其中戏目、角色扮相的考证和分析,推断其绘制年代应该在咸丰朝:
(画册内所画内容)都是徽班常演的剧目。根据昇平署的档案,咸丰年间招收京中四大徽班的许多演员,徽班所演西皮二黄的戏,当时属于乱弹的范围,是咸丰时才进入宫内演唱的。在此以前,宫中演戏只限于弋腔和昆腔,亦即《穿戴题纲》中开列的那一类剧目的系统。因此这两本画册,年代上限不能超过咸丰。其下限,从画册中一幅铁镜公主的「两把头」的梳法来看,还停留在早期的式样。戏台上的旗装,在当年是属于时装的性质,是随着时代风尚变的。在同治以后,「两把头」这个发型逐渐升高;光绪中期以后又逐渐加大;庚子年以后则变为又高又大;到清末,假发的「两把头」改为青缎子制成「两把头」的形式,安装在头顶上,这是旗人妇女发型在淸代后期的演变。「两把头」的形式还不是光绪期间的样式,所以下限不可能超过同治。根据这个规律推断,这两本画册可能是咸丰时代的作品。(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故宫出版社,二〇〇九年)
《性理精义》图册同《戏出画册》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皆追求生动传神,注重通过对人物身段的刻画,来表现不同角色的内在神情、个性特征。以每开皆是独幅人像、没有背景环境烘托的《性理精义》图册中「骂曹」一开两页为例,作者通过曹操不紧不慢地用手顺捋长须的细微举动,表现出他老谋深算、不动声色的奸雄之貌;通过弥衡脱去上衣一手击鼓一手上举,张扬激动的行态,表现出他爱憎分明、不惧权贵的壮士之姿。两套图册在角色的服饰、道具上均追求逼真写实,特别是将戏衣绫罗绸缎的质感及精良的做工都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依此直接对照具体的剧情片段,甚至可以在故宫博物院找到部分类似的戏衣实物。此外,画面对戏衣纹饰的描绘也精细入微、一丝不苟,各种花卉、蝙蝠、龙纹等被表现得栩栩如生,起到了烘托角色形象和增加画面美感的作用。
《性理精义》图册与《戏出画册》表现的戏剧内容也完全相同,所绘制的戏码都属于西皮二黄戏(乱弹戏),甚至有的戏目还有重复,如两册皆绘有「三岔口」、「打金枝」、「群英会」、「恶虎村(庄)」、「庆顶珠」、「高平关」、「红鸾喜」等。二者的装潢样式也是相一致的,它们使用同一种仿宋织锦糊裱,锦面从几何纹花色到织法完全相同,应该是来自同一块锦料。再有《性理精义》图册如《戏出画册》一样,也有角色名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如它们都将赵匡胤的「胤」写成了「印」,将「霸」写成了「坝」,在「杰」字的右侧多写一点等等。从以上诸多的相同点可以推断,《性理精义》图册应该与《戏出画册》由同一组人员绘制、同一组人员装裱。由此推测,无年款的《戏出画册》应当也绘于咸丰朝。
咸丰朝「文宗提倡二黄」(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中华书局,二〇一〇年),二黄作为京剧的前身,有许多新兴的表演戏目,清皇室为了看戏时能够尽快了解表演内容和认知角色,要求民间艺人入宫演出的每出戏都要有供帝后看戏时用的安殿本。(朱家溍《故宫藏美》,中华书局,二〇一四年)光绪朝档案记:「李文泰传旨:以后遇有外学戏(这里仍指的是外班),俱要本子,老佛爷一份,万岁爷一份。钦此。」这两套图册中每开画页的主要人物都用工整的小楷标出角色名,同时在角落处还专门标出戏名,所涉及的剧目丰富,角色行当齐全。以《戏出图册》为例,其中老生戏有:「庆顶珠」、「卖马」、「乾坤带」、「下河东」、「乌盆记」、「群英会」、「打金枝」;青衣戏有:「彩楼配」、「玉堂春」、「探母」、「断桥」、「二进宫」;花脸戏有:「坝(霸)王庄」、「双包案」、「铡美」;小生戏有:「状元谱」;武生戏有「四杰村」;花旦戏有「红鸾喜」、「穆柯寨」;武净戏有「恶虎庄」、「下河东」;文丑戏有「拾玉琢(镯)」。每开画页都有具体细致的标注,表明该画册不仅仅是作为普通观赏之用,还有传授剧目的作用。它们可以使帝后嫔妃们在观赏动态的戏曲演出之外,随时地欣赏到静态的戏曲桥段之美。同时,它们作为生动的图像资料与安殿本一道,有助于清皇室了解剧情之用。目前,《戏出画册》和《性理精义》图册保存的状况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尺寸略小的《性理精义》图册,有受到过水淹的痕迹,其上册的下夹板有明显水渍,部分锦面已经糟烂并且与木夹板脱离,其中「西川图」、「双沙河」、「绝英会」等画页也有受潮发霉现象,下册的上夹板已经遗失,里边的「绝英会」、「太平桥」、「高平关」、「庆顶珠」、「琼林晏」等诸多图页也都有污迹,显然是因被人不断地翻阅,并且保存不善而造成的伤污。
《戏出画册》、《性理精义》图册不仅形象地展示了生、旦、净、丑等诸行等不同角色的脸谱、戏曲衣箱中多种的服饰种类,还展示了辅助演出的各类砌末如堂帐、仙人担、乾坤袋、月华旗、紫金棍等。它们同总本、库本、单头本、曲谱本、排场本、串头本等各种戏本一样,对于研究清代戏曲文化的具体活动内容、表现形式、演出规模、人物扮相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