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泉
摘 要:校园足球自2009年启动以来,通过建设推广普及体系、竞赛体系、样板建设体系、荣誉体系、一体化推进体系、科研体系、舆论宣传与引导八大体系,在增加足球人口基数、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深化足球改革为校園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足球如何在深化足球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把握政策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当前高校足球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高校足球发展路径,以推动高校足球健康、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深化足球改革 高校足球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157-02
1 我国足球改革的历史脉络
1992年“红山口会议”明确了中国足球走职业化改革道路。改革一度为足球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但由于对足球价值和规律的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组织管理体制落后、人才匮乏、监管缺失等问题,导致足球发展的社会基础薄弱、行业风气和竞赛秩序混乱、足球竞技成绩持续下滑。2015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的出台标志中国足球的改革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方案》指出:将足球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进行推进,把校园足球的发展放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完成。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1]。高校作为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开展足球教研科研的重要基地,在深化足球改革背景下,需要顺应当前足球事业发展整体形势,把握政策发展机遇,取得更大程度的发展。
2 当前高校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具备开展足球活动的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高校足球也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校足球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校园足球发展的大局。
2.1 足球课程及训练竞赛情况
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高校足球氛围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足球课程,开展足球联赛等足球活动。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高校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形式开设了足球课程;绝大部分高校有自己的足球代表队,每周训练3~6次;大部分学校每学年组织了1~2次的足球比赛。但是,在足球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存在缺乏实用性、专业技能知识不足等问题,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足球教学受场地和器材设备的限制,教学质量较低;足球训练逐渐常态化,但训练管理机制不健全,竞赛体系不完整,竞技水平低、层次不合理,竞赛次数少,参与学生有限。
2.2 校园足球开展环境方面
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高校足球场地、设施、器材不断完善,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标准的足球场地,配备了足球专业教师。但是,在调查发现,当前高校足球经费来源模式单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足球场地设施使用率有待提高;足球师资数量不足,理论研究积极性不高,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
2.3 校园足球学生参与方面
广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对高校足球活动持支持的态度,相当部分学生在锻炼身体、提高足球技能、消遣娱乐动机的驱使下参与足球运动。但相对而言,高校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比例仍然不高,不到2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足球技术含量要求高,很多学生虽然有兴趣,但是参与存在困难,影响积极性;二是足球作为一项集体户外运动,对人数、场地均有要求高,相比羽毛球、乒乓球等其他球类运动项目开张起来难度较大;四是足球运动较为激烈,危险系数高,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畏惧心理。
3 深化足球改革背景下高校足球发展的路径探索
3.1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经济来源多元化
政府部门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高校足球的投入,将高校足球作为足球改革及足球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联合,整合资金使用方式,避免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入到推进高校足球运动发展、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应该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培训收费、场地出租、出售比赛冠名权等方式,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实现学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多样化,为球队日常的训练、比赛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3.2 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运动竞赛是体现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最直接的手段,在比赛中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调查中发现高校足球运动员参与比赛不足,不能通过比赛这种高强度的对抗来提高足球技术水平。因此,要通过完善高校足球联赛制度,使高校足球竞赛常态化,开展各层次的足球比赛,让更多的学生足球运动员能够通过实战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以及积累比赛的经验。同时,通过竞赛,又能最大限度的发现、挖掘足球人才。
3.3 加强高校足球教学改革
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足球学习环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大学生足球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合理设定足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体条件、运动水平、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坚韧不败的意志品质,培养乐观向上、从容淡定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
3.4 加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
球队的主体是运动员,但足球师资既是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实施者,承担校园足球教学、活动比赛组织、运动员选拔等重要任务。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执教理念先进、综合业务能力过硬的教练团队是高校足球运动开展的关键。一方面大力引进专业足球教师,比如体育院校足球训练专业毕业生或足球高水平运动员;另一方面提高现有足球教练员整体的教学水平,改变教练员老化的思想和训练方法,给教练员营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得到更多培训、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另外,不定期的对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训练效果进行考察,并对教练员的训练目标、比赛任务、工作计划安排等进行督导,将高校足球教师的带队训练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在足球教师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支持,并制定完善的奖励制度,对教学或带队成绩优秀的足球师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足球师资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
3.5 完善人才输送机制
高校作为高水平足球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为足球事业培养及输送后备人才的任务。一方面畅通足球运动员选拔输送机制,让具有较高水平和潜力的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加强与社会俱乐部的合作,建立互通机制,促进足球后备人才的正常流动[3]。
参考文献
[1] 李良,贺新奇,罗军委,等.《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解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11):1-2,24.
[2] 孙玉坤.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2):138-139.
[3] 申威.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11):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