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道阻且长

2019-06-25 02:59花瓣儿
创业邦 2019年6期
关键词:匹克李宁国际化

花瓣儿

中国人喜欢出国买买买,所到之处掀起一股购物狂潮,各国大牌纷纷看中中国市场,早早入场的赚得金银满钵,没入场的跃跃欲试。中国经济腾飞,慢慢从“Made in China”的世界廉价工厂变成了制造和科创大国。中国的企业也把眼光投向了海外,一大批本土品牌高举风帆,开启了出海的征程。

2019年3月29日,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WPP与凯度(Kantar)发布了《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报告》。中国品牌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日本、法国、西班牙,表现优异集中在电商、游戏、手机等行业。

中国品牌出海分为三个阶段:

一、0到1的“开拓者”阶段: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是“怎么开始”。这时要确定入场时机和资源分配方式,赚到第一桶金。

二、1到10的“挑战者”阶段:企业需要解决“怎么迅速复制成功模式”,高效迅速地海外扩张,收割更多市场红利,甚至挑战当地本土的巨头。

三、10到100的“领先者”阶段:企业已经在多个市场甚至全球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业务重心需要逐渐转移到突破和创新方面。只有这样,品牌才能保持活力,打破生命周期,基业长青。

本篇文章主要探访服装行业中运动品牌的出海状况。

国内服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第一批大规模出海的是运动品牌。中国体育市场像个围城,国外的企业想杀进来,国内的企业想走出去。根据欧瑞国际报告,2017年中国体育用品销售增长12%,至2120亿元。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大体育巨头已占据超过1/3的市场份额。按照目前的增长势头,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对于几乎都有过代工经历的本土运动品牌而言,国际化不仅仅可以拓展市场提升收入,也能实现品牌跃升,助力国内市场。

1. 李宁——出海先锋

李宁的国际化起始于2001年,在西班牙开了一家品牌店,當时的李宁已经是中国第一运动品牌。此后几年,李宁的国际化基本是“造船”出海模式,即在国外建立分公司,设立专卖店或授权经销商店,赞助一些国外的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员。2009年,李宁海外首家旗舰店在新加坡开业;2010年,李宁又在耐克大本营——美国波特兰开了第一家亚洲之外的直营店。

国际市场还没有打开,李宁遇到了内患。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李宁盲目进军高端市场,不仅难与阿迪耐克匹敌,还削弱了性价比优势,不幸陷入库存及亏损危机。

2012年,李宁停掉了几乎所有国际市场的赞助活动,重新聚焦中国市场。

2016年10月,李宁正式开通速卖通官方旗舰店并清理了平台上李宁经销商的店铺。2017年3月,店铺正式开始运营。最终李宁还是选择了电商,面向俄罗斯、欧美等国家销售。

2018年,李宁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巴黎时间2018年6月21日晚21:00,李宁品牌携2019春夏系列产品亮相巴黎时装周。

2018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国际市场同比下滑19.5%;到2018年底李宁整体收入实现了3.7%的增长。这个转型显然带来了正面影响。

即使如此,李宁国际市场营收仅占总营收的2.4%。十几年的探索,开店、赞助赛事,品牌露出增加了,但是营收甚微,距离国际营收占比达10%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

李宁可谓中国本土运动品牌走出国门的一个缩影, 361°、安踏、匹克以及特步等一线本土运动品牌都有过国际化的尝试。

2. 匹克——被称为逼出来的国际品牌

2011年,匹克在美国开出第一家篮球概念主题店。2012-2014年,匹克海外销售占比数据分别为13.4%、20.4%、23%。

2013年,匹克与当年NBA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热门竞争者托尼·帕克签约。这一年海外市场收入5.32亿元,占总营收20.4%,同比增长37.2%。

匹克体育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7%至28.4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增长22.5%至6.5亿元,占总营业额的23%。

2015年,匹克与NBA超级巨星德怀特·霍华德签约。

与篮球结缘,让匹克品牌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凭借过硬的质量、较高的性价比,以及良好的品牌效应,匹克在国际市场开始声名鹊起。

2016年11月2日,上市五年的匹克体育正式从港交所除牌,转为私有化企业。2016年10月31日统计的数据中,匹克体育的市值为54亿元。

2019年匹克推出“态极”自适应跑鞋。为研发出具备根据人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其自身功能的“自适应”技术,匹克花了7年。今年的女神姐中匹克“态极”自适应跑鞋的销量超过11000双。未来这一技术还会被应用到服装、护具上。

在完成篮球领域的多方位布局,用一双科技跑鞋重回大众视野之后,决心“让科技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匹克,或许可以通过产品本身的创新,重新找回在篮球市场的一席之位。

3. 特步——竹篮打水

特步抱着与匹克相似的心态,希望通过海外市场来提升营业额。2013年,特步在海外零售店扩张至200个,数量较前一年翻番,但是并未取得什么成果。2018年,特步卷土重来,在越南及印度开设店铺。2019年将继续扩张,特步还将在中东和中亚探索商机,利用当地业务伙伴的网路,推出品牌,抓住这些市场机会。

4. 361°——差异化策略

361°是从2014年底开始正式进军国际市场的,其深知让国外消费者认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推广方式上,361°针对发达国家市场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分公司形式,在亚洲则选择代理模式。

361°国际线的售价在100美元至160美元,与国际品牌相比,性价比是最大卖点。2015年,361°国际线第一代专业跑鞋Sensation获选美国权威跑步杂志《跑者世界》最佳性价比奖。在美国,361°主要借力口碑,比如把产品拿到健身房,给跑步爱好者免费试穿,以此形成用户口碑,借助社交媒体传播;另外赞助马拉松以及一些极限跑步运动彰显产品专业性;还选择了美国知名铁人三项选手Katie Zaferes作为代言人。

在发展中国家,361°主要采用赞助的方式打开市场。2016年,361°赞助里约奥运会帮助其打开了巴西市场;2018年,361°以顶级赞助商身份出现雅加达亚运会上。借此与印尼最大的太阳百货达成合作,太阳百货的实体商店和线上商城成为361°在印尼市场的独家产品经销渠道。2018年8月,361°的产品将首先登陆太阳百货的15家主要门店,到2019年6月将全面登上太阳百货155家门店的货架。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61°一共在巴西、美国、欧洲及中国台湾地区分别拥有1316个、986个、518个以及68个出售361°产品的多品牌体育品专门店销售网点。目前在欧洲市场覆盖的国家有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及瑞士等。

2017年财报显示,国际线在总营收(51.58亿元)中的占比仅1.7%。2018年年报显示,361°海外市场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1.8%(总营收为51.9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仅僅增长了6.5%。

5. 安踏——稳重

相比其他品牌,安踏在出海时显得要谨慎得多。相较于较早涉足海外市场的李宁和匹克,安踏早年仅通过分销商涉足东南亚、东欧及中东市场,但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015年,即便是花重金签约NBA球星克莱·汤普森推出联名球鞋并正式踏入美国市场,安踏也没有选择开设直营店的方式,而是与当地网络零售商合作,借助合作方的网络以及实体店进行销售,看上去也是为了降低风险,对美国市场进行试探。

直至今年,安踏才宣布正式开启全球化战略,但也保持了一向稳健的风格——没有急于开店,而是选择收购AMER Sport。这一举动不仅是完善了安踏的产品线,也是找了一个强有力的伙伴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安踏的收购有点“借船出海”的意思,比起主品牌出海风险降低很多。

结语

从以上5个品牌的出海历程中可以看出,本土品牌出海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有做的出色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本土体育品牌海外扩张相对容易的区域。相比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中国品牌在文化认同和产品性价比方面更有优势。

2. 欧美的市场注重产品的创新,中国运动品牌缺乏优势。虽然多数品牌纷份签约体育明星代言,但是欧美对中国品牌“低端”的刻板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需要从产品上下功夫。匹克是其中做的比较好的,重研发,从产品口碑下手,也因此获得市场认可。 因此,如何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是国产品牌们出海前需要想清楚的。

3. 国际化渠道。国际化有四个方面,产品国际化、渠道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产品和企业国际化,比较容易实现,但国际化的渠道和品牌则困难重重。与海外企业合作,收购是中国企业不错的选择,目前来说自建渠道还很困难,李宁就是阵亡者之一,安踏的选择显然更稳妥。

国际化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优衣库、无印良品在刚进入欧洲市场时,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以优衣库为例,其在欧洲市场也是几进几出,经过了10多年的市场培育,才逐渐被欧洲消费者接受。国货品牌也不要气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做好产品也做好品牌,我们一定能行!

猜你喜欢
匹克李宁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大象匹克减肥记
李宁:“我还在路上”
大象匹克减肥记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跌宕起伏“李宁”
美国“雨人”走完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