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立法薄葬背后真相如何

2019-06-25 02:59浦江客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孙陵墓坟墓

浦江客

《全唐文·卷七》载有唐太宗的《薄葬诏》,诏文大意为:

朕听说:“死,就是人的生命终了,如同万物返回本原;埋葬就是藏起来,要让人不看见。”远古的风俗,没有听说坟墓有封土和栽植树木的。后来圣贤留下规范,才开始有了内棺外椁。人们讥讽奢侈浪费并非爱惜钱财;赞美节俭薄葬,实际上贵在没有被掘坟的危险。

所以唐尧是圣明的帝王,死后简葬于谷林;秦穆公是贤明的君主,他的坟墓所在之处,没有隆起的坟堆。孔夫子是孝子,为防止坟墓被掘,不修坟丘;春秋战国时代吴国贵族季札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把儿子埋葬在嬴博,隐藏不露。到了阖庐违反礼制,以珠玉做野鸭陪葬;秦始皇奢侈无度,坟墓中泻水银如同江河海洋,由于多藏珍宝而加快了灾祸,由于墓中有利可图而招来暴尸的耻辱。

朕居天下的尊位,承袭百王遗留下来的弊端;天还没有亮就求取衣服勤于朝政,就是半夜仍谨慎小心。尽管关于丧葬的典章制度,详细地写在礼仪制度里;违反丧礼的禁令,写在刑法书籍上。然而勋臣、贵戚之家,有的还是按照陈规陋习办事;平民百姓里面,也有奢侈浪费而伤风败俗的。他们以厚葬视为侍奉亡故亲人,修筑高大的坟墓为行使孝心。这样使得丧葬的衣服、被褥、内棺、外椁,极尽雕饰的华美;茅草扎成的人马、陶土等制作的人马及生活用品等,极尽金玉的昂贵。富人超越了法令规定的丧葬规格,穷人倾家荡产也难以赶上。

这样做,白白地损伤了教化的意义,对死者毫无益处。造成的这种危害既然很深,就应当惩罚革除。朕告天下,王公以下,以及平民百姓,丧葬的物品,凡是违背法令规定的,明确加以检察,随同罪状予以定罪。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要写明情况上奏朝廷。

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唐太宗薄葬的主张和法令却没有身体力行,并成为历史上帝王厚葬的一个典型。此为读唐太宗《薄葬诏》感慨之二也。

唐太宗在对待丧葬问题上做了三件事,是耐人寻味的。

其一,并非薄葬父親。据《旧唐书·虞世南传》记载,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去世,唐太宗下诏按照汉高祖长陵的规格,下葬务必隆重优厚。当时,修筑皇陵的限期十分急促,服役的民工也非常疲劳。这时,秘书监虞世南上书劝谏,希望唐太宗薄葬唐高祖。虞世南的奏疏上报后,唐太宗没有答复他。虞世南再次上疏劝谏,当时也有一些公卿大臣上奏疏,请求唐太宗遵守高祖皇帝丧葬务必从简办理的遗诏。唐太宗将此事给有关衙门详细讨论后,决定将高祖皇帝的陵墓规格有所降低。今有史家说唐太宗对父亲“不孝顺”,薄葬唐高祖,其实不然,只是“制度颇有减省”而已。

其二,有悖长孙皇后薄葬初衷。据《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记载,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随从唐太宗至九成宫后,开始患重病。临死前,与唐太宗诀别。她说道:“我活着时对时代没有益处,现在要死了,不可多花钱厚葬。况且丧葬就是埋葬,不想让别人看见。从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是崇尚节俭薄葬的,只有荒淫无道的时代,帝王才大规模的修筑皇帝陵墓,劳民伤财,被有识之士视为笑柄。我请求陛下在办我的丧事时,根据山势埋葬,不需要另起坟墓,不要用内棺和外椁。所需要的服用器具,全用木材和瓦制成,用这样节俭丧葬的方式为我送终,就是不忘记我了。”贵为唐代“第一夫人”的长孙皇后,是完全有资格、也有条件要求丰殓厚葬的,但她却一再要求俭薄送终,难能可贵。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同年十一月安葬在昭陵。

那么,唐太宗有没有按照长孙皇后遗嘱将她薄葬呢?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遵其遗愿,将她葬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公里的九嵕山,并亲自撰文刻石,赞扬长孙皇后“节俭薄葬”的高风亮节。如果就此看来,唐太宗是忠实地落实了长孙皇后要求薄葬遗愿的。其实不然,表面看来,似乎首先提出“因山而葬”的是长孙皇后,唐太宗只不过是遵照了皇后遗言选择了九嵕山而已。实际上,在长孙皇后驾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选定了九嵕山日后作为自己与皇后的陵墓,只不过是皇后先崩,于先说出了她与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从唐太宗撰文刻石中道出了玄机:“朕之本志,亦复如此”,指的就是“因山为陵”并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都是由他决定和选定的。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呢?照唐太宗的说法,是为了节俭和防盗。其实这两点,只是其选择陵址必备条件之外的附加条件,而必备条件就是,九嵕山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古代陵寝堪舆所谓的风水条件。事实上,昭陵建筑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昭陵选取九嵕山的峻峰凿山建陵,由此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

其三,唐太宗厚葬了自己。杜甫在《重经昭陵》一诗中描述了昭陵辉煌壮丽的景象:“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由此可见昭陵雄伟的构建形式。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从贞观十年(636)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入葬方完成,历时13年,花费的人力、财力可想而知。

昭陵“因山为陵”,陵寝位于九嵕山南面山腰,居于整座陵园北部最高处,显得气势十分雄伟。陵墓营造工程浩大,布置精心,建筑辉煌。据《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顶上亦起游殿”。并据文献记载,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从埏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规模宏大。墓道用3000多块大石块砌成,每块石头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说五代时军阀温韬进入昭陵玄宫,说玄宫里“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那么,怎样解释唐太宗主张薄葬,而自己及皇亲却是厚葬的行为呢?这正是封建王朝的特权思想或皇权思想的突出体现。

在封建王朝,为了使厚葬合法化、制度化,统治阶级制定了严格的丧葬制度,详尽地规定了按尊卑贵贱等级的严格的一整套丧葬制度,名之曰凶礼。从人气绝身亡、殓尸、祭奠、出殡到下葬,死者的衣裘数量、铭旌的大小、丧服的规格、随葬品的多少、送葬仪仗的种类、坟墓的高低、墓前石人石兽的设置等,从天子、王公贵族,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僭越,否则予以禁止。

由此,唐太宗在《薄葬诏》中明确指出:“其公以下,爰及黎庶,送终之具有乖令式者,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之家,仍录闻奏。”也就是说,王公、在京城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可以免除厚葬检察定罪的。

惜乎,即使一代明君唐太宗也难逃此弊。

猜你喜欢
长孙陵墓坟墓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一箭双雕
安福寺
祭奠
来自太傅的恶意
贞观时期影响时代的女性——长孙皇后
白色的坟墓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