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图书馆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不公平、封闭性、服务模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社会对于终身教育的需求以及目前图书馆发展存在的现象,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终身教育;服务;图书馆
一、引言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促进国际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保罗.朗格朗在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1],1972年,《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出版,这份报告书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它第一次提出“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概念,也就是明确指出了每个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而其终极目标是创建一个“学习社会”[2]。德斯蒙德在上个世纪末就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指出《远距离教育:国际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3],而此时正值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以往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公平,使得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可能,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学习。特别是最近十年信息技术发展高歌猛进,出现了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为远程网络在线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已经基本建成了涵盖各个行业图书馆场所,我国县一级的公共图书馆2767所、高等院校图书馆1100多所、科学和专业图书馆10000多所、少数名族图书馆600多所、40000多所乡镇图书馆、城市和工矿企业图书馆16.9万所、中小学图书馆10万多所等等,据相关统计资料全国已经建成各类图书馆35万所,藏书40多亿册,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4-6]。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为我国国民终身教育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为新时代人民对知识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对于新经济时代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馆服务,提升终身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还需要通过创新手段进行改革驱动。
二、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事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面对知识爆炸式增长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依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随着互联技术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每三年翻一番,同时增长速度还在增加,到2020年知识增量则是73天就要翻一番。因此传统的图书馆知识更新速度无法适应现阶段知识更新速度,图书馆不能较为全面的收集资料则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虽然我国的图书馆总量很大,发展速度也很快,平均3.7天就有一个新图书馆开馆,但是一旦计算人均占有量就很低,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差也十分明显,图书馆发展面临着不公平不均衡问题。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这是其作为继续教育重要场所的一个显著特征,图书馆良好的环境能大大提高学习者的效率,但是图书馆作为一个物理场所也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例如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城市公共图书馆都需要提供基础设施,都要进行管理维护,而这本身就限制了一部分人进入学习,很多地方的图书馆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导,特别是图书馆开放时间限制,在国外就有很多图书馆是24小时开馆的,满足人们不同的作息需求,很多上班族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充电学习,而图书馆一般也是按照正常的上下班时间,这就导致了图书馆的空置率很高,很多地方花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却很难收到成效。我国图书馆当前普遍对入馆人员做出了限制,高校图书馆只允许教师和学生借阅、儿童图书馆只面向儿童开发、公共图书馆只对本地户籍人口开发,特别是目前我国户籍管理模式还在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对于教育资源需求,因此图书馆的开放性也面临改革创新的问题。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等客上门”被动的工作形式,只看证不认人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于终身教育或者继续教育而言是不利的。其次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或者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其对于新知识的了解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程度低,这也是限制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图书馆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与终身教育之间关系可看作一静一动,图书馆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更多的静态功能,而终身教育则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图书馆与学校里面的专业教育不一样,他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知识教育,覆盖了人类文化、艺术、技术等等各个方面,是高校或者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图书馆的功能内涵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具有一致性,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而图书馆以丰富的、多样化、多形式的文献资料或者影音资料对人们的文化、思想、道德、修养和技术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图书馆具有全民性教育特征,而相对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来讲具有免费性、公开性、全民性,盡管图书馆发展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从横向角度对比来看,图书馆任然是我国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图书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这里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需求、工作需要进行主动的选择性学习,使得学习变为一种自由发展而不受约束的行为,从而解放人们的学习天性,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四、图书馆服务终身教育的创新路径探讨
(一)图书馆由资料收集存储地转为信息服务中心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收集人类积累的各种文化和技术资料,并进行妥善保存。而现代化的图书馆突出的是信息服务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面向读者进行服务,承担文化传播和教育职责。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要开拓思维,引入当下的新型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影像资料、虚拟教学、大数据分析、云存储与云访问等,虚拟教学工具未来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将相关的文字资料转化成动画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使得人们完全进入由信息构成的世界,在这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遨游太空,大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二)由封闭式服务走向开放式服务
图书馆要不受户籍、性别、年龄、职业等限制实现全民开放,使得每个人都有权利进入到图书馆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图书馆资料数字化,通过网络、电脑、手机登载体进行传播,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充分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三)图书馆服务社区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在城市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社区,每个社区其实就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组织单元,很多便民服务都已经深入到社区单元,为社区提供服务。图书馆做为一种公共性消费,也应深入到社区,开办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应该根据所在社区居民的特征来提供适合他们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图书类型和开放时间,完全应该根据居民的生活状态来制定,同时举办社区图书馆教育活动,将党的思想政策教育、政府的安全教育等等其它教育活动放在社区图书馆,从而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增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社区图书馆也要接受社区对图书馆工作的建议,设立评估办法,促进社区图书馆的改革创新,从社区方面来讲,社区为图书馆提供教育平台,参与图书馆实现教育功能,把图书馆发展和社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图书馆主动服务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需求”,是一种被动式的服务,忽略了需求的差异化,而主动服务模式是“需求-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第一要务是了解掌握群众的知识需求,从而收集信息提供给读者,从而完成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首先图书馆需要通过积极宣传,让人们了解图书馆馆藏、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告知人们如何获取这些服务,充分发挥其功能。圖书馆可以通过网页、电子邮箱、社交软件等高效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参与者的需求特点,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快速动态的获取人们的需求。此外,图书馆管理人员或者服务人员一定要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转变思想把服务作为该项职业的出发点,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当中来,进而带动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五、结论
终身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国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全社会最为广泛的教育设施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了图书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或者局限性,通过分析图书馆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图书馆事业如何改革创新摸索新的发展路径服务我国终身教育事业。图书馆事业要紧密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知识存储地转变为信息的传播地,改变管理模式增强图书馆的开放性,建立社区图书馆更加精准的服务人民、创新服务模式转变观念从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学习氛围,让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保尔·朗格朗, 周南照.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5.
[2]武艳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教育职能——终身教育[J].图书馆, 1999(4):44-46.
[3]德斯蒙德·基更,徐辉富.远距离教育:国际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J].开放教育研究, 1998(2):9-12.
[4]张树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轨迹与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3):3-6.
[5]范兴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J].图书与情报, 2009(1):1-9.
[6]李雪峰,王远智.我国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比较研究[J].图书馆, 2017(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