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

2019-06-25 01:57王世伟
图书与情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据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图书馆

摘   要:在人工智能导入图书馆的现实发展中正在产生许多新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围绕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新增長极、人工智能导入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可及性、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人工智能推进中的价值引领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图书馆服务;数据驱动;智慧图书馆;智能伦理

中图分类号:TP18;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9011

Abstract Many new problems are emerging in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librari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rvice remodeling of libraries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new growth p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brary services,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road map and timetabl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oriented and data-driven, and develo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value leadership in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 on.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brary services; data driven; smart library; intelligent ethics

自2016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科技革命的最大热点和前沿技术之一,这种趋势在若干年内仍将持续发展与深化。笔者曾撰《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一文(载《图书与情报》2017年第6期),围绕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浪潮与图书馆服务重塑、人工智能引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重塑、人力资源重塑、服务空间重塑、读者用户重塑、服务项目重塑、服务重塑的新征程等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论述。随着人工智能引发的图书馆服务重塑的逐步展开,现实发展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人工智能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性创新的技术变量,究竟有哪些值得注重的新增长极;在人工智能普遍导入图书馆的进程中,如何体现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可及性;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和数据作为战略资源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在人工智能改变图书馆原有资源、空间、模式和功能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人工智能不断重塑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如何进行登高望远的伦理价值引领等。笔者试图围绕以上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求教于业界的方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

1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新增长极

如果说当代信息社会进程中互联网是序幕和开端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将成为发展和高潮,诚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所比喻的:“互联网是一道开胃菜,主菜就是人工智能。”[1]未来数年是人工智能释放巨大服务力价值的窗口期和发展机遇期,被誉为科技发展的下一个“超级风口”。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应当在气象万千的人工智能时代,与变革重塑的洪流共进,紧扣重要发展机遇的新内涵,引领图书馆服务的新增长极。

1.1    图书馆更新

美国兰德公司在其2018年的报告中认为,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信息环境变革与重塑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复杂性、普遍性、超连接性和指数增长性,因此应当更加强调和优先考虑信息环境内部以及可以通过信息环境获得的影响[2]。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应当把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环境当作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杠杆,并在人工智能的信息环境下运筹推进,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服务赋能”。人工智能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迭代周期不断缩短,为图书馆更新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因地制宜、因馆制宜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的图书馆更新,就是让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浸润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以人工智能重塑再造一个智慧图书馆的升级版,即人工智能的图书馆。但这种图书馆更新,并非将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图书馆服务,实现新技术环境下传统与更新的“平衡”。在图书馆更新方面,可以考虑基于人工智能的原有空间更新,也可以考虑增量建筑空间中与传统服务不同的创新;可以考虑物理空间的更新,也可以考虑网络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更新。目前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大都局限于单一人工智能,即只能解决单一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将会出现通用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我们必须以未来发展的眼光来布局当下的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初步应用与发展,实现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一网式共享、一窗式咨询,使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渗透到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斜向到角,通过智能化整序、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全域化延伸、渐进式推进,使图书馆服务品质不断跃上新台阶。

以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而言,从进馆的智能识别到智能咨询,从文献的智能检索导读到各类信息知识的智能传递获取,从智能触屏和智能桌面到智慧数据和网络平台,从智能服务项目的设计到智能服务空间的体验……图书馆服务空间的更新大有文章可做。通过图书馆更新,向智能发展要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气质、气场和品味,让最新的智能技术走近读者的身边。以智能窗帘而言,可根据我国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环境,在运用自然光的同时,通过智能技术对窗帘加以适时调节和控制,以避免有些图书馆在阳光强烈照射时读者不得不打伞阅读的尴尬。

1.2    积极构建图书馆大脑

人工智能已从研发试验、技术积累、理论探讨趋向全面布局、实际应用、推广落地阶段发展。如果说智慧城市的深入推进中正在积极构建城市大脑的话,那么作为图书馆而言,就应当积极构建图书馆大脑。图书馆大脑的统一平台下应当包括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各个方面,如可以细分为采访大脑、典藏大脑、流通大脑、咨询大脑、移动大脑、安全大脑等模块。通过为图书馆服务装上智慧大脑来提升服务的品质。人工智能被诠释为根据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动并获得最大收益的计算机程序[3]。如图书馆服务中经常存在一些难以发现的薄弱环节和脆弱性,这些不足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和淡化。但通过图书馆大脑,此类慢变量的不足和风险可以通过图书馆大脑的积累性计算来见微知著,加以洞察并预先提出警示。图书馆大脑基于大量数据可以对图书馆服务加以监测、诊断、分析和预测。形成问题联治、管理联动、服务联创的一体化智慧服务新形态。诚如1968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哈明所说:“计算的目的不在于数据,而在于洞察事物。”[4]

图书馆与时俱增的数据中蕴藏着巨大能量,通过感知智能、计算智能、认知智能,可以为精准管理和精细服务赋能,让图书馆服务加快响应速度,在服务应急处理方面更为敏捷神速,用大数据发现图书馆服务新问题、新空间、新路径,助力图书馆以绣花功夫细化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如可以依靠图书馆大脑的实时精确的服务效果评估,提升服务管理的现场协调能力,实现对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即时快速的精确调控。又如,通过对读者借阅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做出更为深入的评估,不断调整完善图书馆的采访政策;可以把我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市的阅读数据和人口数据等结合研究,分析数据中折射的城市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态势。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编制动态的图书馆读者阅读可视化地图,将图书馆数据转化成反映全局数据的单一视图屏幕,实时显示一个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读者线上和线下的阅读内容、阅读特点、阅读倾向、阅读偏好、不同年龄性别的阅读差异等,成为观察分析图书馆阅读发展与变迁的工具,并据以了解并反映城市和地区社会发展的脉动和人文气质,洞察当下阅读中潜在的问题,预测未来阅读发展的趋势,使管理者和服务者都能一目了然,成竹在胸,并据以更有针对性地创造并引领阅读需求。图书馆大脑建设应注重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整合,打造云、管、端协同的数字平台,促进更深入更广泛的数据共享。作为系统智能,图书馆大脑在服务重塑方面大有作为,如主题创新平台等,各图书馆可结合本馆实际找准切入点,通过图书馆大脑的数字创新中枢加快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1.3    建设人工智能的柔性图书馆

人工智能为灵活性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各种可能。所谓人工智能的柔性图书馆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形态和模式的服务和需求进行高效组配,并以灵活可控、即组即用的方式接受和分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其“柔性”主要体现在: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提出路径是柔性的,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间接提出,可以线下提出,也可以线上提出或移动中提出;不同服务终端之间是互连互通的,物理空间停止服务后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继续提供服务,没有时空的阻隔或间断;机器人服务与图书馆员服务是可以融合的,读者既可以向机器人馆员咨询,也可以向图书馆员咨询,还可以通过人机融合的方式进行咨询;读者服务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线下或线上解决,而无论是线下或线上,都不具有排他性;图书馆员的岗位也可以是柔性的,可以根据服务的需要增设或转移;图书馆空间的布局可以是柔性的,可以根据各类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的安排进行灵活布局和隔断。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态和模式下,读者只能通过某一阅览空间或某一检索路径获取信息或知识,无法切换转道,经常会遇到中断或卡壳,只能重新开始,费时费力。人工智能的柔性图书馆通过图书馆大脑和一體化平台、通过人机融合服务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组配等,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图书馆的痛点问题。如随着无人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通过人工智能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夜间的阅读空间,通过柔性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弥补图书馆物理空间在时间上硬性管理给读者服务带来的不便。

1.4    适时组建图书馆人工智能中心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图书馆原有的业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挑战。如同互联网开启时代图书馆曾广泛建立网络和数字化部门一样,图书馆现阶段也应适时建立图书馆人工智能中心。人工智能的布局,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的叠加,而是以服务的创新与转型、服务的质量与能级提升的全局战略与实践探索。以往的技术只是对图书馆服务的某个环节产生影响,如数字化技术对服务的知识载体产生了影响,网络技术对服务的路径通道产生了影响,但人工智能已经或将要对图书馆服务的全部流程产生全服务链的影响,从文献的采访源头,到文献的整序典藏,再到文献提供的各类终端和服务空间等都将发生重塑更新。这就呼唤图书馆构建起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新管理新架构。如可以将图书馆原来的网络中心或数字化部升级再造为包括智能计算在内的业务部门,围绕数据、算力、算法、云联网,面向图书馆服务的全局,提出适合本馆实际的全场景一体化管理新机构。“图书馆人工智能中心”应当注重增强人工智能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馆的人工智能战略,进行人工智能的应用项目试点,组建图书馆人工智能的团队(可以结合本馆实际设立首席人工智能馆员),谋划和统筹图书馆各部门在人工智能方面承担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对全体员工进行人工智能的培训,推进智慧数据、人工智能的云联网的建设,建立人工智能服务实验室(空间)等,国家图书馆应当尽早提供全国图书馆界可应用的相关工具和标准。2018年12月,百度进行了业务架构的调整,其中云事业部升级,将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方面的技术优势,聚焦关键赛道,为百度打造新的增长引擎![5]人工智能企业架构的新调整,对图书馆服务架构调整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但各图书馆需要谋定而后动,因馆制宜,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基础上进行实施。

1.5    把握人工智能提速的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有着改变并提升服务能级的巨大潜力,它给图书馆服务很可能带来更具戏剧性的影响。面对技术进步指数化的推进速度,需要让人工智能给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加速度。图书馆在人工智能技术发明方面没有太多的优势,但可以在将新技术迅速应用方面体现出图书馆的强项。智能时代提速正在催生图书馆的新增长点,如果以为发展还有时间,并按部就班地继续在孤岛中自娱自乐,躺在已有进步上固步自封,那就是坐井观天了。应当意识到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只有提速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节奏,只有跟上数字转型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才能顺应发展趋势,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人类正在步入智慧时代,号称智能革命,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网络世界却远没有现实世界的智慧,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还是用一个快50岁的网络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实世界。”[6]作为第五代通讯技术的5G商用化的步伐渐行渐近,将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满足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多样化应用需求,正在加速“屏民时代”并开启下一代沉浸体验。据预测,到2025年,5G将覆盖40%的全球人口,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2025年,中国的“5G人口”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5G将会带来一个新的互联网,让创新充满想象力[7]。5G所具备的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为稳定、更大连接的特点,将带来人工智能的提速。如何想方设法用好5G的发展机遇,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图书馆服务的提速奔跑赋能,是图书馆界应当直面的问题。

2   人工智能导入路线图时间表的可及性

2016年至2018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图书馆的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各类服务机器人试点推开,人脸识别技术开始导入运行,数字人文成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新热点,人工智能培训引起重视,智慧图书馆开启未来发展新景界,人工智能在更多场景延伸落地,人工智能研究持续升温……,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盘点机器人、上海图书馆的人形机器人(咨询馆员)、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拟物机器人(运书车)、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友好图书馆的专用机器人(导借服务)、湖南株洲市图书馆使用人脸识别功能借还书等。如果说,以往的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多少带有“盆景”观赏和追新显摆的话,那么,未来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应由“盆景”转向“风景”,在更多场景、更广流程、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方面加以应用,着力于人工智能的可及性与读者的获得感,从表层热闹趋向有效对接、深度耕耘、增强智能和体系赋能,并处理好发展中的时间节奏。

2.1    着力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与日俱增的海量数据、超强提速的计算能力、创新迭出的优秀算法,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正在推动当代图书馆事业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泛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活跃度。如何让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接地气,回答是需要着力于解决图书馆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对症下药”,回应读者的所需、所要、所盼,并注重在尽力而为中秉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把握好实践推进的节奏。

在更为巨量的超载信息环境下,读者正面临信息回避与信息疲劳的痛点和难点,呼唤图书馆人工智能服务为其解痛释难。当读者被多个屏幕和平台的媒体内容淹没的时候,对于越来越多茫然不知所措的读者而言,需要图书馆员为其提供信息回避的路径和解除信息疲劳的方法[8]。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智慧数据和价值发现将为图书馆员增加服务读者的智慧。

在图书馆定位服务的最后100米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有所作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1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图书馆,可以设计让机器人进行最后100米的定位服务,以解决图书馆超大空间带来的难题。

便携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革命的关键突破,手机成为当下最为广泛的人工智能终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遥控器,图书馆的人工智能普及应用也应更多地选择读者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手机的智能應用,让自动识别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均能切换到相应模式并进行自动分类整序;语音助手能即时提供自动翻译;在图书馆举办的展览上,能够进行语音和可视导览讲解,如此等等。通过手机中的人工智能各类元素和功能化解图书馆各类服务中的堵点。

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融合为信息与知识传播带来了新形式和新方法,如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信息传播手段,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2019年1月发布的《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认为,抖音短视频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给知识本身带来深远变化[9]。这些具有人工智能元素的知识传播新路径和新方法可以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形式。

此外,人工智能的相对一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图书馆员水平不同带来的服务差异,通过人工智能的一体化整合,也可以使图书馆分散而孤立的服务设备趋于整合。

2.2    从通用普遍的一般应用转向专业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

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已先后在服务中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用以门禁识别和刷脸借阅,如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浙江嘉兴图书馆等,体现出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进程中由通用普遍的一般应用转向专业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应当深化,即让人工智能嵌入更多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服务产品,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和效能。如可以按照读者需求设计更多的自主智能装备和设施,可以让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读者与馆员的智能停车、文献与读者的空间定位、读者流量实时统计分析、人工智能增强导读的知识链接、智能读者满意度调查、书库文献盘点机器人、服务现场流动巡视机器人等各个专业特定的场景,还可以推进馆员与读者会话式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自动化,通过更智能的咨询机器人或导借机器人实现读者问询和借阅服务的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以图书馆员工招聘为例,现阶段不少城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出现了十里挑一甚或百里挑一的员工招聘的可喜现象,给各图书馆面试官们带来了新问题。如果说,图书馆以往的招聘方式是求职者通过参加传统的招聘会接触用人单位或在网络上投递简历,则如今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招聘”的全新解决方案,其效率是以往面试官所无法相比的。如可用知识图谱方式描摹新进员工人才肖像,不同的人才必须匹配不同的用人部门评价标准和体系,把合适的人才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精准引才,并使得那些造假者无所遁形。这样的人工智能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还可以不断自我迭代,通过数据再挖掘,为更广范围的图书馆精准推荐人才,乃至全球揽才[10]。人工智能无疑将使图书馆员工的招聘更好更快,但最终还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分析裁决。

以读者证和押金制度为例,人工智能为全面无证化时代提供了可能,即图书馆的访问管理、借阅管理、活动管理等均可以通过图书馆手机APP扫码解决。图书馆云联网中“信用云”的建设将使个人信用信息互连互通、一体共享,读者身份的证明已无需出示读者证,未来图书馆读者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告别读者证和约束性的押金制定,这在一些领域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方针,应用到图书馆中来。

以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盲人读者进行精准安全的导行和导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2019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新产品“脑洞大开”,其中就包括了残疾人用表情就能控制的轮椅[11]。2018年11月,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发布了一项人机交互研究新成果:一枚AI盲键,首次打通了语音和触感两大感官系统,为盲人朋友更好“玩手机”提供了一种新可能。据介绍,这种新的盲人触感反馈技术叫Smart Touch,具体做法是给手机贴一个新的“屏幕保护膜”,上面有支持触觉交互的“盲键”,通过低成本的屏幕盲键按钮提供触觉[12]。

未来人工智能还可以助力图书馆防盗。以往发现图书馆盗窃,安保人员需要通过观看监控记录,进行人工排查,耗时费力;而人工智能的新型安全摄像头已在日本研发成功,可以通过对人类动作意图的理解,在盗窃行为发生前就能準确预测,从而帮助识别偷窃行为,预防并发现潜在的图书馆偷盗案件[13]。

2.3    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

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图书馆服务应思考如何让移动智能时代的原住民走进图书馆,如何赋能老年读者、少年儿童读者、残疾人读者、进城务工人员、境外居住者等读者群。

以2001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一代为例,他们是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读者群,他们的信息装备已发展成手机、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电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这一读者群体对于人工智能具有更多的好奇心,已率先在智能服装、智能餐饮、智能出行、智能娱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体验。图书馆服务正面临需求导向的人工智能倒逼赋能,这为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环境和发展机遇,如儿童早教机器人、个性化学习、搜索引擎、人机交互、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均可以运用在图书馆服务上。2018年10月,由平湖市图书馆新仓分馆和嘉兴市图书馆余新分馆主办了“爱上图书馆”走亲活动——人工智能双语手工体验活动,活动通过扫描互动等人工智能交互来提高小朋友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提升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专注能力、创作能力[14]。法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形成了两大亮点:一是基于人本精神,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教育与关怀上的精准供给;二是基于审慎心态,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资讯鉴赏力与媒介鉴别力,避免负面及泛滥信息给身心带来消极影响[15]。这对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而言不无启示作用。

3   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

《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意思是说,所以认识外界事物的在人的一方称为认知,人的认识有符合于外界事物的称为明智。从事外界事物的能力在人的一方称为本能,这种本能在活动中发展成为符合外界事物的称为才能。我国古代哲人在数千年前就讨论了人、知、智、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的认知与本能必须符合外界事物才能上升为智慧和才能的哲学命题,这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从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而言,需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问题。

3.1    人工智能助理

在图书馆服务中,采用人工智能助理的时间窗口已经来临。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和机器学习工具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机器人,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成为图书馆员的助手,成为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和读者服务流程的自然扩展。如多样的自主设备、人脸识别机、机器人咨询馆员、无人运书车、智能触控屏等。人工智能助理正在逐步变得更加聪明。随着机器学习范围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助手将能够执行图书馆员提出的各类指令,在图书馆所有服务范围内,具有机器学习功能的“智能助手”将使服务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图书馆科研开发人员也应具备问题意识,通过专注于使用机器学习来解决更多智能服务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在图书馆服务中无法包打天下,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自然性和机械性,而人则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如以图书馆问询为例,这是一个开放、变化并带有一定不确定性的环境,图书馆服务中人的智慧无法“喂”给机器人助理馆员在服务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场景,机器人馆员很可能无法应答或应对有些难题。因此,机器人馆员作为图书馆员的数字替身,在机器智能遇到难题时还需要人工智慧的帮助,这就提出了人机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问题。

3.2    人机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涉及三类资源:一是图书馆硬件设施等物质资源;二是图书馆服务主体和客体的人力资源;三是图书馆在万物感知环境通过全域空间所产生的数据资源。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重塑需要开放以上三种资源,处理好三种资源的关系。需要针对不同结构、不同地点、不同隶属的数据在流转和互操作中实现可控有序的汇聚,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人机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和基于规则的开放生态十分重要。2018年4月日本发布的第5版《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开发计划》中,对于下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布局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就包括了“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融合型人工智能”。开发计划中提出近年来数据驱动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然而大多数仍只能处理单一种类(如文本、图像、声音等)的静态数据,对多类型动态数据的分析能力尚待提升;与此同时,知识驱动型人工智能在检索系统、问答系统等领域也蓬勃兴起,前提是这些知识仍然源自人类的先验知识,并非来自自由传感器等直接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未来应探索这两个方向的融合型发展,研发将知识与数据相融合进行学习、理解和规划的技术,进而辅助人类进行推理与决策[16]。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是一种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自动做出服务的决策。因此,要提高人工智能的效率,首先须保证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数据。但在图书馆服务领域,要获得快捷、立体、多样、饱满、巨量、高质量、真实性、有标注的数据,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的读者,就有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的丰富性。这就是数据驱动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应用中,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撞船事年,其原因都与人机交互有关,训练中所使用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正常驾驶时造成和实际运行有很大差异的操作,这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问题。说明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人[17]。2018年3月,欧洲政治战略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时代:确立以人为本的欧洲战略》,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劳动者被替代的问题和人工智能偏见的问题,提出了欧盟应该采取的对应策略[18]。将数据驱动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就是“人机耦合”,使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19]。而图书馆员在其中将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于2018年底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提出“广义多视图学习框架”理论,实现了跨平台、跨维度的信息“早期融合”,将不同领域的大数据汇总成为立体的“综合网络”,构建了让机器“自觉学习”的数学模型,有望实现机器从“深度学习”到“融合思考”的飞跃[20]。将推动人机融合迈向新的境界。

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海量读者接受优质服务,提供可规模化的个性咨询与体验,并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优质人力资源稀缺和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图书馆服务。机器人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高度融合共生的,图书馆服务重塑的目标就是将人工智能发现力与图书馆员的洞察力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同时发挥人工智能和图书馆员两者的潜能。

3.3    人的智慧化

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人的智能,愛心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情感的交流、伦理的坚持、谜团的疏理、信息的研判等仍然需要人的智慧引导。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文献和建筑的智慧化,也应该包括人的智慧化,是人从前智慧时代发展成智慧时代的图书馆员和读者。图书馆员不能停留在文献信息是什么,而应重点关注文献信息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即图书馆员应趋向智慧化,不仅能捕捉分析,还能研究判断,更能协调处置,形成智能导读更精准、数据计算更个性、赋能参考更有效、人机融合更智慧的服务新品质,让更强人工智能助手早日解放图书馆员双手,使他们能够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服务工作。人的智慧化必将在重塑图书馆服务中开启更多读者服务的可能,这就是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中仍然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所在。

4   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图书馆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挑战原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体系架构,呼唤专业理论的思考与学科体系的进步,学科素质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的命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4.1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研究的热点

2017至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研究布局的热点。如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成为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2017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同时招收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构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3月,南京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计划设置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智能系统与应用专业[21]。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对高校提出了三大类18项重点任务,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22]。2018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投资十亿美元建设新的人工智能学院,这是该学院七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将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相关领域的跨学科中心[23]。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发文批准以自动化所为主体筹建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筹建期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24]。中国图书情报界也应布局未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应图书情报服务发展新需求,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图书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4.2    人工智能发展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原有理论架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不断丰富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处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之中,无论是大数据还是移动互联网,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数字人文,科技革命正在推进图书馆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图书馆每一次新理念、新发现、新应用,很可能就会增写或改写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科书。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日俱增的智能服务颠覆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定义;人机融合和数字人文发展了原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献资源结构和人力资源评估方法的描述;物理、网络与社会空间的图书馆全域服务和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的新空间观,发展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空间的界定;移动化、泛在化、互动化、融合化、个性化拓展了传统阅读推广的路径与方法;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计算、万物有声、万物赋能、万物安全的新环境正在不断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提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境界以及所推动的图书馆通体转型发展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关于图书情报机构性质、功能等诸多传统观点与方法;全新的信息素养和数商理念、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多学科综合和高度复杂的特征正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提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可以说,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空间非常广泛而深刻,图书馆学情报学需要积极探索既有理论的边界,对这些实践的新进展做出理论的回答和概括,进行理论的总结和实践的指导。

4.3    图书馆学情报学新发展已引起业界重视

图书馆学情报学新发展在十多年前已引起业界重视。如梁战平2001年发表的《情报学的新发展》(《情报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此后对于情报学和情报工作创新发展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近几年来形成了新的高潮:如毕强的《数字时代情报学发展前景》(《图书情报工作》2010提第12期)、谢新洲的《发展情报方法研究应对大数据挑战》(《图书情报工作》2014年第14期)、曾建勋的《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情报学报》2015年第1期)、苏新宁等的《基于生命周期的应急情报体系理论模型构建》(《情报学报》2017年第10期)、李纲的《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光明日报》2018年1月28日第6版,《新华文摘》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黄长著的《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年第1期)、马费成等的《大数据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18年第5期)、孙建军和李阳的《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智慧”发展的几个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这些论文都已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命题。如黄长著认为:今天的环境和形势对情报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当前的信息环境是泛在数据、泛在信息和泛在知识的时代,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组成的集合式多维信息环境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信息特征,其影响也具有泛在特点;情报学作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交叉学科,一定会在研究内容、载体、手段、方法等方面受到上述特点的影响[25]。而马费成则更明确地提出,需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指出在这个快速变革和发展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处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之中,电子踪迹、社交媒体、数字文本以及空间位置信息等大规模数据已经广泛渗透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场景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26]。

5   人工智能推进中的价值引领

人工智能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已经并将渗透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方方面面,必然与图书馆运行、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如何科学有度地拥抱人工智能,如何在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的进程中注重价值的引领,是我们应当深层次思考的命题。

5.1    注重智能伦理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的硬技术需要与情感、伦理等人的软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信息伦理学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在2018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在《计算未来》一书中,曾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并提出“六大原则”:公平、可靠和安全、隐私和保障、包容、透明、负责[27]。2018年12月27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是迄今为止日本为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发布的最高级别的政策文件,从宏观和伦理角度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态度。在公開征求意见后,计划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该文件肯定了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重视其负面影响,如社会不平等、等级差距扩大、社会排斥等问题。主张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时,综合考虑其对人类、社会系统、产业构造、创新系统、政府等带来的影响,构建能够使人工智能有效且安全应用的“AI-Ready社会”[28],对人类正确看待“人机关系”,更好引领和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智能伦理应当嵌入图书馆服务重塑的各个环节,如确保读者的数据隐私,进而保护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是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中必须解决的新挑战。图书馆在布局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空间、新流程时,必须有这方面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出现,以确保用于人工智能的数据信息的加密是无懈可击的。

5.2    注重规避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人工智能既能带来正能量,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所隐含着各种算法的偏见。算法代表着人工智能决策的逻辑结构,但算法并非完全客观、中立,其中可能隐含着各种算法偏见,主要包括算法设计者的偏见、输入数据的偏见和算法局限的偏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见都将导致算法偏见,区别在于有的算法偏见是潜在的、不可避免的,有的算法偏见则是人为的、有意图的。”[29]图书馆在构建图书馆大脑等进程中,应当通过依法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科学透明的原则规避算法过滤、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和算法操控的现象的发生。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可能带来读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应通过制定相关法规防止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对读者个人信息的误用。此外,人工智能必然导致图书馆“技术性失业”,但这可以通过员工培训和增设相应的新岗位等来加以克服。

5.3    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尽管经过多年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城乡和地区还存在严重差别。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应当十分注重覆盖读者群中的弱势群体,以体现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引领。人工智能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可以超常规的速度向老少边区和贫困人群进行阅读推广的渗透。人工智能的普遍切入,注重广大读者的体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应成为公共文化普惠大众的新切入点,让更广大的读者有图书馆服务的获得感。

同时,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的进程中还应注重能级非对称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以开放共享、万馆互联、协同一体、智能互利的价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向纵深发展。

6   结语

本文讨论了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应该说,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发展的现实新问题还远不止以上所述的这些。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30]。根据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31]。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兴盛努力奔跑,为成为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的世界领先者创新前行。

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转变,即图书馆更应当成为一个以数据为中心、掌握算力与算法、以读者新需要为本、乐于从变革重塑中获取优势的文化机构,这是人工智能成功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变革的规模和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但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在昭示我们应当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数字转型和人工智能的浪潮势不可挡,图书馆服务只有顺应科技革命的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对图书馆服务的不断重塑来赋能提质,让百年老馆恢复青春,让年轻新馆放飞梦想,在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的进程中打造最具连接度,最富于智慧、读者最有获得感的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孙宏超.李彦宏:互联网是开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EB/OL].[2019-01-21].http://tech.qq.com/a/20170402/012748.htm.

[2]  克里斯托弗·保罗,科林·克拉克等.李秀臣,译.信息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8(10):54-55.

[3]  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4]  智能传播中的人机融合智能[EB/OL].[2019-01-1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YwNzk0NA==&mid=2649703489&idx=1&sn=607112444087265df28597e8c1cfaee6&chksm=8803be26bf743730ace49dad7641169f30e1428ae、598a95e4964d9592d4e9376fdc592e9fc93&mpshare=1&scene=1&srcid=0119Kkndgazw65eSUIKgi18c&pass_ticket=mDTh8XAQuarlEH5CY%2BnJUSHbf2xZs6J9X1pAe9zaBfRs%2BY%2BEgZNac6CUk2mzmANZ#rd.

[5]  李彦宏调整百度架构:云事业部升级,集中资源“打大仗、打硬仗”[EB/OL].[2018-12-18].https://www.toutiao.com/i6636239483119337992.

[6]  唐芳.2030年有望出现新一代互联网[N].科技日报,2018-11-19(4).

[7]  訾谦.5G来临,世界热切拥抱新技术时代[EB/OL].[2019-02-01].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11/10/nw.D110000gmrb_20181110_2-09.htm.

[8]  17位專家预测2019媒体发展新趋势:是葬身海底,还是成为弄潮儿?[EB/OL].[2018-12-28].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8/12/219540323.html.

[9]  播放量3400亿!1.8万抖音知识大V共推“知识普惠”[EB/OL].[2019-01-0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MTg2MA==&mid=2653867935&idx=1&sn=dbe635e8f414de7dca9be842073b13c1&chksm=bd4773348a30fa22415b88f6211ab9b28d6ef434d9f3c4a4af881110bf527759e1e6aabc77b5&mpshare=1&scene=1&srcid=01092e42tWY5bmqd3pW2M8w8&pass_ticket=cBjIMOjEOgPudyXkOGUMhty8XAhzwE%2FCSCQaGkrEWaW%2FHd4lMKmweVKqRl0sH6Zj#rd.

[10]  沈湫莎.“按图索智”实现精准引才[N].文汇报,2018-12-25(7).

[11]  陈静.5G最热门AI最抢眼[EB/OL].[2019-01-21].http://paper.ce.cn/jjrb/html/2019-01/21/content_382181.htm.

[12]  崔爽.智能“屏保膜”让盲人朋友更好地“玩手机”[EB/OL].[2019-02-01].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1/12/content_407638.htm?div=-1.

[13]  2018年全球AI突破性技术TOP10[EB/OL].[2019-01-1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c3MjYyNQ==&mid=2247486928&idx=1&sn=86c0983b92c72caf08d649e852a110ad&chksm=e881ceeedff647f8d2b5a68aca9799339b12bfe91c2341d8eef2a446df53208a07ea525a5ccc&mpshare=1&scene=1&srcid=0730Xt7QTasEwiZrE6OCzR9V&pass_ticket=V8rbYmMH%2FySa97OBbI3X0h8EuMcNQWwe23W41vFSIi371rf8T4n2m0%2Bi0P6DWMxg#rd.

[14]  “爱上图书馆”走亲活动 ——人工智能双语手工体验活动嘉兴市图书馆余新镇分馆[EB/OL].[2019-01-05]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yOTU0OQ==&mid=2649604456&idx=1&sn=1f30712b8c709353431212cccbb9d476&chksm=87eff0aab09879bc436cf50fc5fabc6a7920b949962c08bc8d7409c26f17d9f7b4c53cdbef3b&mpshare=1&scene=1&srcid=1029XQsTXeZNns1DWvUKy0e1&pass_ticket=B%2F6ajV2dfuhPqXEVJZjP2Nr9bue9zMu3rvYmg7hvWxk24HR2d2C0plS3b3Tj54El#rd.

[15]  王曉宁.智慧能否与优雅并行——透视法国的人工智能教育[N].光明日报,2018-12-12(14).

[1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本加愉完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顶层设计[J]科技参考,2018(30):4.

[17]  智能革命、城市与人类未来①|智能革命对人类的深远影响[EB/OL].[2019-01-10].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691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8]  王立尧.激荡全球:携手应对人工智能风险[N].社会科学报,2018-10-18(1).

[19]  裘雯涵.“人机耦合”是同传未来趋势[EB/OL].[2019-02-01].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8-10-08/getArticle.htm?id=258592.

[20]  孙玉松,焦德芳.新算法有望培养出“智能大脑”[EB/OL].[2019-02-01].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1/12/content_407629.htm?div=-1.

[21]  又一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EB/OL].[2019-02-01].http://www.sohu.com/a/291616869_419880.

[22]  张盖伦.这一年教育改革开启新征程[EB/OL].[2019-02-01].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2/27/content_411408.htm?div=-1.

[23]  10亿美元麻省理工成立人工智能学院[EB/OL].[2019-02-01].https://tech.sina.com.cn/roll/2018-10-21/doc-ihmrasqt2859953.shtml.

[24]  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获批筹建[EB/OL].[2019-02-0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2/420603.shtm.

[25]  黄长著.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1):4-5.

[26]  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EB/OL].[2019-01-27].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7/29/nw.D110000gmrb_20180729_1-06.htm.

[27]  付鑫鑫.“AI带来的前所未有突破正迅速发生”[EB/OL].[2019-02-01].http://dzb.whb.cn/html/2018-11/08/content_718138.html.

[28]  李慧敏.人工智能社会需要怎样的“紧箍咒”解读日本《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EB/OL].[2019-01-17].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1/17/nw.D110000gmrb_20190117_1-14.htm.

[29]  张超.作为中介的算法:新闻生产中的算法偏见与应对[J].中国出版,2018(1):29-33.

[30]  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EB/OL].[2019-01-2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11/01/nw.D110000renmrb_20181101_1-01.htm.

[31]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9-01-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作者简介:王世伟,男,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数据驱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图书馆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数据驱动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模式创新研究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