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的魅力主持和参赛选手博学多才的即兴表现,让我对中国古代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古人短短的几句话区区几个字,就能表达如此深刻的意境和动感的美景,心中无限的羡慕和热爱,也加入背诵和赏读的学习中来。
关键词:古代;诗词;赏读
初读书本上的古诗,觉得生涩难懂,总是记不住。于是拿出本子做笔记,边读边默,往往一首诗记下来要几十遍,过两天还要温习。后来想到上网找找是否有古诗词的视频,果然就找到了叶嘉莹教授的精彩古诗词视频,便下载后开始观看。
我了解到叶嘉莹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书香门第,自幼开始读书,古诗词成了她的最爱。她用诗词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诗句化为一体,她毕生研究诗词,一辈子在与古诗词谈恋爱。先后在世界各地的名校讲学,带领学生在诗词世界里漫游徜徉,感受唐风宋韵。行过之处,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朝代对歌。
看到叶先生讲的《春夜喜雨》的视频后,对这首唐诗更加喜爱了,它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杜甫在成都所做的著名诗篇中的一首。叶先生用“倾耳听雨”“举首望雨”“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之雨。通过讲作者创作背景,分析字词意、读音和自己吟唱的方式展现出春夜听到雨声的喜悦,到看到春雨的快乐,再到想象春雨后鲜花必将盛开的美丽场景。
她的讲话滔滔不绝,音调曲折婉转,恰似吟唱一首音乐。个人的形象、手势犹如清泉流水一般,灌入我们的心田,让人耳目一新,由衷地感到古诗词真是美妙啊!
她把古诗词的精髓已经刻入了自己的身体,写进了自己的血脉,把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当成了一生的最高追求。她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有价值的事,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成为马斯洛需求论的最高层次。
从叶教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味,也开始深入地细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押韵之美,简洁之巧。
在读唐朝张九龄的《感遇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一句中。“兰叶”对“桂华”,“春”对“秋”,“葳蕤”对“皎洁”。整体的对仗非常的工整,巧妙又浑然天成,这样记起来就容易且深刻多了。
古诗词讲究咬文嚼字的精准。我一直记得这么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这时的朝廷重臣韩愈从此经过看到后,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述了一遍。
爱才的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于是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至今,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当我开始慢慢地多读、多赏、多背古诗词后,就喜欢了解诗词的作者特点、写作背景及人事物背后的故事。经由这些知识的全面铺垫,一首古诗词理解起来就省时省力省心,且记忆深刻,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古诗词的读写背默的道路了。
通常人们伤春悲秋。写春的诗词中,我最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那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写的是长安城的街道上细雨纷纷,雨丝连绵不断地滋润大地,嫩绿的小草悄然钻出地面,遥望小草连成一片,迫切地走到近前,却发现没有几株。一年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胜过了绿树满荫的暮春。诗人区区28字讲述了春雨绵绵、小草冒尖的景象,凭空给出一幅想象的意境和诗人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秋天的丰收喜悦后,万物开始枯萎,进入倒计时的萧败景象。一首《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诗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将一幅深秋僻静的乡村荒野图展现给大家:傍晚时分,秋风萧瑟苍凉,小桥幽暗僻静,残阳下一位怀才不遇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向我们凄苦走来。顿时悲凉苦闷的断肠人生动的刻画在我们面前。寥寥数字用白描的手法,准确细致的搭配组合,没有一个余字,将悲秋与不得志的诗人,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寓意深刻,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越读诗词越如品茶,粗读上口、细品绵柔,读后神清气爽、活色生香。读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立马塞外边陲的壮阔雄奇在眼前浮现;读了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头脑中马上有了一幅浓郁的爱国眷家情景,用浑厚的十字开始诉说;读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立即一幅友人送别的真情挚意跃然纸上;读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派天寒地冻的冬景图穿越时空向我们直面袭来。
随着赏读的增多,积累的增加,我对古诗词越来越有兴趣。我就是这样,一步步由想到做,由做到细,由细到爱,渐渐地喜欢上了古诗词,也更深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智慧。
让我们在古诗词里,信步穿越历史的天空,与之开始对话,让它们告诉我们古老的文明之歌是如此的璀璨夺目,它们的流传是人类永不磨灭的光辉。
让我们在古诗词中,重温历史的经典诗句,用国学文化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常子强,湖北省襄阳市,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