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

2019-06-25 02:37:44侯严可李雪华葛志红
中国医疗美容 2019年5期
关键词:下睑眼轮眼睑

侯严可,李雪华,葛志红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美容整形科,河南 漯河,462000)

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眼部疾病,是因睑缘向内侧翻转致使睫毛和眼球接触引起的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光、刺激感、异物感、流泪等,若不接受规范治疗,严重时可损伤角膜,降低患者视力,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2]。眼轮匝肌缩短术是治疗该疾病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其主要通过矫正下睑,加强下睑水平向张力及下睑板下缘张力,维持睑缘生理结构,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4]。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98例(107眼)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52眼),其中女30例,男19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35±5.22)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6.85±2.11)个月。试验组49例(55眼),其中女28例,男21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2.01±4.89)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6.90±2.1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均符合《眼科临床指南》[5]中退行性下睑内翻诊断标准,经下睑复位、牵拉试验确诊伴有眼睑松弛;知情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无手术禁忌证;无精神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眼部疾病;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既往有睑内翻手术史。

1.3 方 法

试验组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患者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后,提醒患者注视着额头方向,在距下睑缘2mm的下泪小点外侧用亚甲蓝做一条平行于睑缘的标记线,直至外眦向外下方5 mm。睑缘处皮下使用罗哌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后,剪刀沿着画线处将皮肤组织及眼轮匝肌剪开,电切刀锐性分离睑板前长约15mm、宽约6mm的眼轮匝肌条,使眶隔及睑板下缘显露,继续向下分离至眶下缘,显露脂肪组织。将眶隔横行剪开,使内中外脂肪团暴露,弯血管钳夹住并剪除适量脂肪,烧灼止血,眶隔用6-0号可吸收线缝合,将眶隔组织适当去除。随后采用两把蚊式血管钳钳夹眼轮匝肌并依据眼轮匝肌条松弛程度将其向中央偏外侧折叠缩短,预计需要缩短轮匝肌条长度,用6-0号可吸收线双针套环缝扎重叠的轮匝肌条,进针点为睑板下缘4mm处,经下睑缩肌及眶隔潜行至睑板下缘后出针,并在肌肉面进行结扎,此时眼轮匝肌条局部下移,缩短。缩短后的眼轮匝肌条采用同样的褥式缝合法将其整体向下移动,并固定在睑板下缘与睑缩肌之间,共4针。嘱咐患者看向头顶方向,皮瓣外上角用镊子夹住,根据睑缘与皮肤的投影用亚甲蓝标记画线,将皮肤适量减除,保证睑缘位置正常,切口用7-0号尼龙线缝合。对照组采用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患者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后,提醒患者注视着额头方向,在距下睑缘2mm的下泪小点外侧用亚甲蓝做一条平行于睑缘的标记线,局部麻醉后,沿着标记线将眼睑皮肤切开,分离并处理皮下组织,使眼轮匝肌充分显露,游离出5-6mm的眼轮匝肌束,将睑板前眼轮匝肌束及眼睑下缘剪除,去除多余眼睑皮肤,并间断缝合皮肤切口。两组术后均予以红霉素眼膏涂眼,切口用绷带适度加压包扎,隔天换药,术后7日拆线。

1.1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12个月,于术前、术后3个月参照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6]评估两组畏光、流泪、刺激感、异物感等眼部症状变化情况,每项症状评分为0-4分,分值越低提示眼部症状越轻。术后12个月,经眼部体征、Forcedopening试验检查记录两组疾病复发率。

1.1 疗效判定

术后3个月、12个月评估两组疗效:眼部症状基本消失,下睑贴附眼球,眼睑形态良好,睑缘弧度良好,下睑牵拉试验提示睑缘中点与眼球的距离<8 mm为治愈;眼部症状明显改善,下睑贴附眼球,眼睑形态良好,睑缘弧度良好,睁眼时下睑出现轻度外翻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睑缘角状畸形,下睑睫毛接触眼球为无效。有效、治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以%和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3个月,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较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眼部症状评分

手术前,两组畏光、流泪、刺激感、异物感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畏光、流泪、刺激感、异物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复发率

术后1年,试验组复发率为1.82%(1/55),对照组复发率为15.38%(8/52),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46,P= 0.01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手术前、后两组眼部症状评分对比(x ± s,分)

3 讨 论

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临床多表现为流泪、刺激感、异物感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临床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因下睑缩肌减弱,眼轮匝肌痉挛,下睑皮肤及眶隔松弛、眼球内陷等原因所致[7-8]。目前矫正手术是临床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主要方法,主要以增强眼睑前层组织张力,矫正睑缘弧度为手术原则[9]。而临床需依据退行性下睑内翻的生理解剖机制及临床特点设计手术术式,以恢复眼睑正常功能,重建下睑力量平衡。

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主要通过去除松弛的眼睑皮肤、眼轮匝肌及多余眶隔脂肪,从而加强下睑水平向张力,维持睑缘紧贴眼球不向外翻转,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采用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部分疗效不尽如人意。改良眼轮匝肌缩短术在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基础上,术中通过分离出一条长15mm,宽6mm的眼轮匝肌条,依据患者轮匝肌松弛程度行褥式缝合折叠缩短,并固定在睑板下缘与睑缩肌之间,不仅可缩短松弛的轮匝肌,减轻睑缘的压力,避免日后轮匝肌向睑缘移位,同时还可加强下睑缩肌的力量[10]。既可增强睑板下缘张力,还可减轻睑板上缘的压力,利于术后维持睑板下缘处于正常为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下睑内翻。且术中通过切除松弛的皮肤,适当的将眼睑前层组织切除,可进一步增强下睑张力,消除皮肤松弛,从而改善眼部美观效果[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临床疗效无差异,由此可见,两种术式在短期内均可获取良好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试验组总体效率高,复发率较低,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畏光、流泪、刺激感、异物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远期效果确切,复发率低,故临床可将其作为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驰的一种理想治疗术式。

经研究得出以下几点手术体会:(1)手术前因合理设计眼轮匝肌缩短量:缩短量以睑缘位置正常、睫毛背离角膜,睑缘弧度自然流畅即可,避免切除过多在成眼睑运动受限;(2)术中适量去除皮肤,密切观察患者呈坐位时下方眼球壁与下睑缘贴合情况,避免过度切除皮肤组织造成睑外翻;(3)避免损伤睑缘下方的眼轮匝肌,从而保持睫毛向外倾的形态;(4)术中需充分止血,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明确解剖层次,避免眼眶隔膜、眼轮匝肌等残存血肿,导致术后出现瘢痕挛缩,引起下睑退缩,影响美观效果;(5)术中依据患者下睑膨隆程度,适量去除眶脂 ,且去除眶脂后需缝合眶隔,避免脂肪脱出,造成下睑退缩;(6)手术切口需距睑缘2-3mm,避免切口距睑缘过近造成切口缝合、愈合困难,同时避免切口因距睑缘过远而增加眼睑外翻几率;(7)缝合眼轮匝肌条时需带下睑缩肌及眶筋膜组织,且缝线需穿过下睑板下缘,使眶隔与重叠缩短的轮匝肌条产生粘连,进而增加下睑缩肌力量,从而减轻眼部症状,保证矫正效果。(8)做下眼睑切口至外眦处皮肤切口因向颞下延长,避免术后缝合切口时出现“猫耳”,造成眼尾蹼状畸形,影响美观效果。(9)术毕,需连续缝合手术切口,预防术后切口裂开,还便于术后感染预防。

综上所述,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远期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眼部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

猜你喜欢
下睑眼轮眼睑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为什么人哭泣后眼睛会肿
皮肤眼轮匝肌复合体在睑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不同程度眼部下睑袋松弛的美容手术方法
改良下睑袋整形术治疗下睑松垂的临床体会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浅析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术的护理
复杂眼睑裂伤分型及手术整形的临床分析
面部除皱术中颞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