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节以区别于常规音乐演出的独特仪式,凝结参与者形成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带动了音乐节的商业聚众与仪式同质化,导致音乐节仪式信仰的普化与淡化,削弱音乐节特有的神秘感与仪式感。草莓音乐节是国内市场化较成熟的音乐节,对国内音乐节市场有较大的导向影响。本文以草莓音乐节为例,从音乐节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现象、文化价值等方面,探讨国内音乐节仪式下的信仰缺失问题。
【关键词】国内音乐节;仪式感;信仰;草莓音乐节
一、音乐节仪式的信仰
仪式是信仰行为的表达,信仰存在于仪式中,在一种故事性的信念支配下,通过情景设置与行为表达,企盼人身沟通,构成意义独特的事件,是现实与理想水乳交融的特殊途径。音乐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对人类的仪式活动有较强的号召能力,它可以将拥有共同文化信仰和兴趣爱好的趣缘群体聚合。不受现实中身份、地位、环境的困扰,与传播仪式观理论中媒介的跨越时间、空间性相契合。[1]音乐节为其提供了排外的群体集聚场所,满足社交需求和乌托邦的向往,塑造集体记忆、个人欢愉乃至群体认同,是一种趣缘社会的维系,亚文化的塑造与强化,在经济、文化多方面完成人城互动。[2]国内音乐节的高速市场化进程削弱了它的文化内涵与仪式信仰。
(一)音乐节仪式的信仰转变
国内音乐节萌芽始于1990年带着强烈的北京符号的摇滚音乐人自发组织的90现代音乐会,体现了中国摇滚从卖专辑到卖现场的意识转变,体现出一种摇滚音乐小众信仰的地下狂欢。[3]到2002年北京校园自发的迷笛音乐节,中国音乐节散发着以凝聚发展摇滚乐为目的的自发式的集体主义信仰。而在2002年之后的丽江雪山音乐节、贺兰山音乐节,开始售票盈利,引入政府扶持。音乐节仪式的经济效益被开发,作为政府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的一种方式。摩登天空旗下的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将音乐节的仪式与企业盈利、政府扶持、商企赞助的经营模式高度融合,但此时的音乐节参与意义多是个体的精神宣泄与欢愉。
(二)音乐节仪式的信仰缺失问题
与国外音乐节集体反叛精神的仪式信仰不同,中国音乐节仪式信仰体现出一种分散式的个人主义价值宣泄,而对集体意识观念反映淡薄。从音乐节的兴起历程可以看出,音乐节的信仰是一种社会行为文化的集中反映,音乐节仪式的信仰会受到社会变迁、市场介入的影响。尤其在被高度挤压的国内近代市场经济进程下,音乐节的商业化进程受到国内市场经济的强烈冲撞,与音乐节的仪式信仰发展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国内音乐节进入井喷时代,摩登天空将草莓音乐节打造成高度市场化、品牌化的音乐节庆,在市场中形成以草莓音乐节为头阵的品牌矩阵。消费者参加草莓音乐节更趋向于一种品牌消费,缺少时音乐人、音乐文化的长期记忆与内容变现。[4]这种品牌化正引领整个音乐节市场的进程,不利于音乐节的文化表达与社会凝聚意义。
二、信仰缺失问题形成原因
(一)商业聚众,文化内涵缺位
在盈利模式上,音乐节主办方利用音乐节运营、票务售卖、衍生品售卖盈利:政府提供资金扶持、城市管理宣传城市名片带动旅游经济;场地承办商提供设施资金引资、品牌赞助、冠名商参与节日赞助、品牌设置舞台与文创街展售盈利;网络视频直播媒体平台捆绑宣传盈利;[6]唱片公司通过音乐节获得艺人并宣传旗下艺人,召集音乐公司投资或其他音乐节邀请;[7]线上音乐平台细分塑造音乐社区,趣缘维系的线下音乐节直接承接线上社群的传播仪式为唱片公司增加收益途径。[5]以唱片公司为原型的摩登天空逐渐形成了以音乐节为中心的含括票务、场地、直播、发行等的全方位经营模式,印证着这种经济利益主导的产业集聚正慢慢走向融合与扩张。[8]国内音乐节数量较城市数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种全方位的盈利模式不断吸引各式商企集聚。商业模式的融入使音乐节的仪式情镜中的物质意义增加,冲淡了仪式的情感内涵和参与者对仪式的信仰意象。音乐节对国内市场的信仰号召转变成利益号召,文化带动转向经济带动。音乐节的商业利益挤占、文化内涵缺位,成为音乐节仪式信仰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内容、形式同质化,仪式感减弱
草莓音乐节有高度密集的举办周期,一年约每个月都会在不同城市举办三天,并时常双城或多城同时举办。演出形式以多舞台方式呈現,选取小众摇滚、民谣、电音等多种类型音乐。演出艺人会邀请独立音乐人、音乐明星,以欧美、日本地区为主的国外音乐人,而这其中有80%是摩登天空旗下艺人。[9]国内音乐节增多,但国内摇滚乐缺乏本土土壤,音乐艺人有限,音乐创作能力有限,音乐节商业运作下的高频率的举办周期、低差异的内容形式,使之趋向于巡回演唱会形式,缺少了音乐节特定的仪式感。内容与形式的同化会影响音乐节区别于其他演出活动的社会意义价值,间接影响集体记忆的累积,影响群体信仰共建。
(三)个人价值优先,集体信仰匮乏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消费群体升级,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消费能力增加,社会压力增加,衍生出的娱乐消遣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的音乐节仪式。在国内音乐节市场化的模式与互联网传播的双重作用下,音乐节的娱乐意义增强,音乐节的意义趋向假日压力宣泄情镜,[10]参与意义趋向炫耀目的的从众行为。音乐节在主题与口号方面也选择个人主义价值偏向,表现时尚、特立独行等气质,以完成推广品牌、吸引年轻受众的主要目的。[11]市场经济催生下的社会价值观表现出一种更外放式的个人利益主义价值,这种个人主义和个体自由观念的价值观,根本上影响了音乐节仪式的集体信仰塑造。
三、建议
(一)精化举办形式,减少商业冗余
音乐节产业的商业聚拢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是票务利润无法负担举办成本。随音乐节增加,市场竞争增加,消费者需求提高,主办商需要不断改善演出设施,增加赞助合作,音乐节的内置商业展售内容会增加,经济盈利意义增加,以此形成了商业聚众的恶性循环。因此,要精化音乐节的展售内容,提升赞助品牌、展售产品与音乐节文化内涵的契合度、与音乐节仪式内容的融入度,提升音乐节的现场体验与人文关怀。
(二)增加仪式感维护集体信仰
音乐节的内容、形式同质化是一种仪式感的欠缺,也是现场体验感的匮乏。因此音乐节主办方需要增强音乐节的互动仪式感,创造特定的语言符号、行为符号或图像符号,如科切拉音乐节每年都会在有沙漠氣候的加州印地奥市举办,与会者都会穿着独特的嬉皮打扮。国内音乐节可以发展这种符合音乐内涵的独特的、本土化的仪式感内容与形式,增加音乐节的独特本土音乐文化情境形式,丰富情境内涵。让参与者通过仪式表达自我,获得集体认同,创造自我信仰与集体信仰,达到音乐节主体与信仰的现场接触。
(三)集体记忆累积塑造本土信仰
集体记忆的塑造仪式信仰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国内音乐节信仰缺失很大程度源于摇滚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在本土发展不成熟,缺乏故事性的音乐文化信仰。国内音乐节已从单一的摇滚音乐内容发展为多种音乐类型融合,但音乐符号凝聚的是单一共同价值信仰,音乐节里多种音乐类型代表的多个价值信仰群体,会形成价值碰撞,促成集体价值融合需要多次集体记忆累积。[12]
信仰的故事性使受众相信其需求偏好,并将其简化、城市化。音乐节要利用城市的历史积淀,融合独特的本土音乐文化,打造本土化的主题时空,创造本土故事,深入人城互动,培养群体文娱素养,强化群体内部跨文化价值观认同。以草莓音乐节为主的成熟音乐节品牌应利用企业能力,如艺人资源、技术设备资源等培育本土音乐文化,推广本土音乐故事,高平台吸粉打造多维度本土音乐文化,建立新音乐生态链。基于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信仰,集聚个人价值催生集体价值。
结语
国内音乐节虽然逐步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正在积极发挥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但仍会受到市场机制不成熟的影响。国内音乐节要规避经济效益引导下产业模式僵化的隐患,就要推动以文化内生力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促就国内音乐产业的良性循环。
集体记忆塑造的意象,是与一个时代的社会主导思想相一致的。[13]音乐节正在强化一种对共享文化的确认,通过对大众化的音乐节的群体意象塑造共建整个社会群体价值。[14]用音乐节独特的文化信仰与符号作为中国的城市名片,更作为中国接触世界的民族名片,发展中国走向世界文化、经济的内生力。
参考文献:
[1]白璐,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一种从艺术切入文化情境的表述方式[J].黄河之声,2018(16):35-35.
[2]武雪丽.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亚文化音乐节——以迷笛音乐节为例U]中国报业,2018(8):56-57.
[3]殷玉环.中国大陆户外流行音乐节发展现状分析[J].音乐传播,2015(3):55-66.
[4]刘小涵.谈现今我国户外音乐节行业发展的问题——以摩登天空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4):133-133.
[5]刘淑娟.移动互联网视阈下的文化娱乐产业——国内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模式[J].大众文艺,2018(1):230-231.
[6]苏蓉,中国音乐节商业模式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5.
[7]王乃竹,从音乐节发展看唱片业盈利模式转型[J].中国外资,2012(6):146-147.
[8]孙一平.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化市场音乐经济模式[J].传播与版权,2017(4):172-176.
[9]张珊.国内音乐节发展及运营研究——以摩登天空音乐公司旗下音乐节为例[J].人文天下,2018(7):34-37.
[10]付菠益,宣泄的仪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11]熊琴.中国内地户外音乐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8.
[12]张杰,户外音乐节青年受众群体的情感传递[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13][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4]罗辑,梁勤超.族群节庆:仪式互动与文化认同——以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6(9):49-54.
【作者简介】邓璐,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策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