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技术探究

2019-06-24 06:54郑万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郑万

摘 要 玉米矮花叶病为害我国玉米,严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粮食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粮食出现问题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20世纪90年代开始,玉米矮花叶病不断扩散,玉米种植区每年病株的数目和范围都在扩大,以至于扩散到全国各个玉米种植地。基于此,对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特点、发病规律、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以减轻玉米病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玉米高质量生产积累经验。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30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的一种病害,感病后会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是禾本科植物的常见病害。玉米矮花叶病由矮花叶病毒引起,这种病毒最初只是为害玉米的叶子,随着为害程度不断加深,玉米的枝干相比于正常的植株开始变矮,进而影响玉米的抽穗和受精,最终导致玉米产量降低。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相关科研人员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寄生部位、传播方式、发病条件、抵抗病毒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幼苗期到抽雄前较易感病,染病玉米植株产量降低,甚至不结实[1]。

1 玉米矮花叶发病特点

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矮花叶病毒引起的。感染病毒后,玉米外观会发生明显变化。感病植株最开始的病状表现并不明显,后来整个植株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变化,叶片上会有一些白色小圆点出现[2]。随着病毒的不断侵袭,叶片上的小圆点不断增多,直到密布整个叶片。除了在叶子上表现出病态特征,玉米的整个植株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感染病毒后,感病玉米比正常生长玉米矮小,且植株内部的水分开始降低,整个植株变得干枯,此时的玉米已不能再结实。

2 发病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感染主要是在发育初期。感染病毒的玉米首先表现在叶子上,开始是叶子的根部出现小白点,然后小白点不断扩散到整个叶片,期间整个叶片由绿色变为白绿相间,再变为白色,进而转化为更深的黄色或者红色,仅凭视觉观察就可以确定染病植株的存在。玉米植株的种子带病是这种病害爆发的重要原因,因为前期表现不明显,一旦发病就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没有补救的机会。玉米矮花叶病的感染已经严重降低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因此了解这种病毒的发病规律,才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1 传播途径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1)通过染病种子来传播。随着染病的种子被销往全国各地,这种病害也就扩散到了全国各个玉米种植区。携带病毒的种子不能够很好地生长,且影响玉米的整个生育时期。

2)通过蚜虫传播。蚜虫咬食了染病的玉米植株,就会将病毒携带在自己的体内。但是,这种病毒并不会为害蚜虫的生命安全,而是当蚜虫咬食健康的玉米植株时,将病毒传染给另一棵玉米。

2.2 玉米品种

研究发现,玉米的品种不同,对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也不同。一些玉米品种对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强,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与其他玉米品种相比产量较高。因而,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玉米的品种来抵抗病毒感染。在玉米矮花叶病毒高发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减少病毒的感染。这种方式也是较为经济便捷的一种防治措施。

2.3 毒源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主要来源不是其他植物,而是被病毒感染的玉米种子,然后通过蚜虫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植株。因此,采用无病毒的种子进行栽培,可以减轻病毒的传播。只有从根源上遏制病毒的传播,才能真正起到防止病害的作用。所以,应该严格把关玉米种子质量,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2.4 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播也有关系。良好的栽培条件包括优质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栽培条件好,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抵抗病害的能力也就越强,发病率就会越低。而当栽培条件不理想时,玉米的生长状况差,不能抵抗矮花叶病毒的侵袭,发病率就会增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给土地施肥、浇水、拔草等,在给植株提供充足水肥条件的同时,防止杂草传播病毒,提高玉米自身的品质。栽培条件是人为可控的因素,通过农民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玉米本身的质量,增强玉米抵抗病害的能力。

2.5 气候因素

研究发现,温度和降雨是影响玉米矮花叶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当温度处于30 ℃左右时,玉米矮花叶病毒传播较慢,因为此温度条件下玉米生长比较旺盛,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显著增强,而蚜虫在此温度下难以传播病毒。雨水充沛会促进玉米的茁壮成长,同时限制了蚜虫的活动。在气候因素方面,可以考虑从这两方面限制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播。

3 防治措施

玉米矮花叶病毒为害了我国各个玉米种植区,严重降低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了解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基于此,针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发病机制,从建立无病毒种子繁殖基地、种植抗病品种、拔除病苗、灭蚜防病、药剂防治等方面,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进行控制和防治。

3.1 建立无病毒种子繁殖基地

染病种子是病毒的传染源,种子的质量是控制病害传播的根源。为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可以在无染病或者染病较轻的地区进行种子培育。另外,要用地膜对种子种植区进行覆盖,防止蚜虫在种子培育区进行病毒传播,确保玉米种子的品质,防止其他传播介质将病毒传染给玉米种子。培育出无病毒种子进行种植,大大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3.2 种植抗病品种

在应对玉米矮花叶病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品种的玉米不染病或较少染病。这就说明某些品种对玉米矮花叶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玉米矮花叶病的高发区推广种植这些高抗品种,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降低农民损失。因而,应高度关注这些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株种子扩大种植。

3.3 拔除病苗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状况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另外整个植株相对矮小,是肉眼可见、容易鉴别的染病症状。发现玉米染病后,应该及时拔除染病的植株,减少病害的传染源,减轻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播。

3.4 灭蚜防病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扩散主要由于蚜虫的传播,蚜虫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咬食患病的植株将病毒传染给另一棵健康的玉米植株。因而,农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一起灭虫,将病毒传播介质的数量降到最低。

3.5 药剂防治

对于已经感染玉米矮花叶病的植株,除了拔除掉之外,还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做一些相应的处理工作。在染病较轻时,可以适当喷洒农药杀灭病毒,从而减轻病害对染病植株的影响。另外,可以喷洒一些杀虫剂,将蚜虫毒杀,也可以达到减少传染的目的。

4 结语

玉米矮花叶病是发生在玉米身上的,由矮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染病的植株初期表现为叶片出现白色小圆点,随着病毒的扩散,小圆点的数目和大小也不断增加,另外,染病植株的高度较正常生长的植株矮。携带病毒的种子是玉米矮花叶病毒的传染源,蚜虫通过咬食充当病毒的传播媒介。保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能够增强玉米的品质,进而增强玉米抵抗矮花叶病毒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无病毒种子、拔出病苗、消灭蚜虫、适当喷洒农药等方式来降低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率,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周伦理.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2):396-401.

[2] 顧万英.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技术探究[J].农技服务,2016,33(3):146.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