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甜 龙菊 徐耀
摘 要 通过研究同种马铃薯在不同间作模式及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以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最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和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间作模式及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相应。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晚疫病发病病级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马铃薯净作<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不同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晚疫病发病病级微生物菌剂处理<重茬菌清处理<不做任何处理。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间作;微生物菌剂;重茬菌清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04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1]引起的。一般晚疫病發病较轻时,块茎产量损失在20%左右;当发病严重时,产量损失一般在60%~80%;发病十分严重时,植株全部死亡,块茎几乎绝收[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程度,除了与马铃薯植株的抗病性和病原菌的侵染力有关外,还与马铃薯生长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本试验是在种植同种马铃薯品种的前题下,通过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及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筛选出不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对指导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和提高马铃薯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原种,套种玉米品种为安单3号,大豆品种为安豆5号。微生物菌剂(山东绿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茬菌清(泰安市西贝隆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仪器
CARAH马铃薯预警系统、喷雾器、直尺、0.01 g精度天平等。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两因素三水平试验,具体见表1、表2。
试验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设置为3.6 m×4.0 m,随机区组排列,区间不设走道,四周走道0.5 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马铃薯按行株距120 cm×25 cm,采用大垄双行的栽培模式,整薯播种。间作玉米、大豆播种于各小区三垄马铃薯之间,各种植两沟,种植密度为每沟两排,玉米每排18株,大豆每排50株。微生物菌剂每小区10 g混合土壤撒施,重茬菌清每小区25 g混合土壤撒施,之后不再对马铃薯病虫害进行防治。
2 试验要求
2.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设在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玫瑰园社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播种前起拢夹肥,前茬作物玉米,清明前完成种植。
2.2 试验田间管理
按方案进行播种,及时消除人为误差,要求除草、中耕培土以及灌溉等栽培管理方式必须相同,且最好在一天内完成。终花后一个月左右,随机选择天气较好时进行收获[3]。
2.3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2.3.1 气象资料记录
在马铃薯生育期内,随时关注气象数据动态变化,并结合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预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记录[4]。
2.3.2 病情严重度调查
以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马铃薯全部叶片(不选枯黄叶片),记录病叶发病级数。
马铃薯晚疫病的叶片分级方法:
1)0级:无病;
2)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
3)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
4)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
5)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3.3 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
2.3.4 对马铃薯产量及产值的评价
马铃薯成熟后进行测产,以150 g为界,以上为商品薯,以下为非商品薯,分开记录其产量指标,同时对间作的玉米和大豆进行测产收获[5]。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晚疫病
由表3可以看出,各小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增大,说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越来越严重,其处理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差距不大。
从表4得出,处理3、9马铃薯晚疫病病级最大为1.60;处理2的病级为1.47;处理1、6、8病级为1.40;处理7病级为1.33;处理4病级为1.27;处理5病级为1.20。根据发病病级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因素方差分析认为: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影响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故认为A因素与B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从表5可以看出,A因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A1>A3>A2,A1与A2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A1与A3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2与A3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B因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B3>B2>B1,B1与B2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B1与B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2与B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3.2 马铃薯小区产量
从表6可以看出,马铃薯小区产量平均值6>1>7>5>9>3>2>8>4,马铃薯小区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公顷产量为28 513.25 kg。马铃薯小区产量最低的是处理4,折合公顷产量为22 872.60 kg。通过小区产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均得出: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故认为A因素与B因素对马铃薯小区产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4 结论与讨论
1)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晚疫病发病病级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马铃薯净作<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相对于马铃薯-玉米间作模式来说,能够显著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程度[6]。
2)不同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病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晚疫病发病病级微生物菌剂处理<重茬菌清处理<不做任何处理。微生物菌剂处理和重茬菌清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相对于土壤不做任何处理来说,能够显著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程度。
3)不同间作模式及土壤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相应,不同间作模式及土壤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故而为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率,实现马铃薯马铃薯高效栽培,更好地提高地力,要进行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套作,同时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本试验是在限定的试验地进行试验,对于指导马铃薯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未进行不同地区的比较试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块间差异较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示范验证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敏.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胞质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StPKl的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陈茜,李颖.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9,23(1):20-25.
[3] 简芳.3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8(2):61-62.
[4] 刘少华.巫溪县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及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8(7):58-60.
[5] 吴艳涛,高世杰,胡新,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7(2):8-9.
[6] XIAO Chunfang,SHEN Yanfen,TIAN Henglin,et al.Control Efficacy of 45% Propamocarb·Denamidone SC against Potato Late Blight[J].Plant Diseases & Pests,2014(5):6-8.
(責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