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川
教室内的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忙碌着:有学生拿着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在窗户的玻璃上展示着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有学生边讨论边在桌面上做记录;还有学生查阅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成功标准、评分细则和要点图,随时对照自己的学习进程并进行调整……而教师,则站在教室的中心,观察并记录着四周发生的一切。
这样的场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小学的课堂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都采用了同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视化學习。据加拿大一位大学教授介绍,可视化学习被安大略省中小学广泛应用,校长、督学、导师在入校听课时,也会将可视化学习的情况作为观察重点。
什么是“可视化学习”
“可视化学习”是由澳大利亚John Hattie教授提出的一个突破性概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得到充分展示,要让教师和学生看到学习的发生,而不是去猜测学习的效果。一节成功的课堂,“教”与“学”都应该被可视化。
John Hattie在《可视化学习》一书中提到“可视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师的“教”要对学生可视化。学生在学习中知道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因此,课程需要有清晰且便于学生读懂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要做到什么,而成功目标则会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教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描述性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如何改善。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进行独立学习,这也是成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必备条件。第二,学生的“学”要对教师可视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知道学习是否正在发生,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该如何规划下一步的教学。
如何让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视化
让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视化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审读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然后用学生能够读得懂的语言进行释义,重新书写,确保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清晰、准确、到位。
第二,教师将被释义后的学习目标细化,制定出“成功标准(Success Criteria)”。“成功标准”将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步骤或阶段,便于学生随时对照自己的学习进程。
第三,教师充分利用“要点图(Anchor Chart)”,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点图”就是记录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或相关策略的“图片”,如面试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使用逗号的小贴士、植物各个部分的功能、使用倒装句的语法规则等。“要点图”不但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可视化,还因为学生参与了“要点图”的制作,所以将极大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参考这一学习工具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不必立刻向教师求助,而是可以去查阅教室内的“要点图”,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
第四,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量规(Rubric)”,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随时查阅,据此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互评。量规的设计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和评价(将要评价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确将从哪些维度对该任务或作业进行评价,不同层次的维度又有哪些要求,等等。
第五,教师使用“范例(Exemplar)”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范例”是一种可以供人模仿或起到引导作用的模型、模式和典范。在教育领域,“范例”可以是一个能体现不同水平的模型、项目或作业。学生可以使用“范例”来对照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张贴出同样一份作业的两个不同“范例”,一个65分,另一个95分。教师会根据与学生共同制定的量规对两份不同的“范例”分别进行详细的描述性反馈,清晰地列出该范例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成功标准”,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为何得到了这一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后、提交作业前,都可以对照“范例”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范例”,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哪里,教师如何根据“量规”来评价作业中的教学重点,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这份作业可以达到哪个等级,原因是什么,提交作业前还可以做哪些改进等。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实现了“教”对于学生的可视化,创造了大量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的机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视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视化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清晰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自己的“教”进行评判,及时做出调整。那么,教师如何能够看到而非猜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呢?
第一,教师鼓励学生使用非传统表面(Non-traditional Surface)和垂直空间(Vertical Space)进行学习。教师们发现,通过让学生使用特殊材质制作的马克笔(笔迹可以轻易擦除)在桌面、门、玻璃、塑料等非传统表面和垂直表面进行学习、思考或整理思路时,学生们更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把这些思考可视化。因为即使方法错误,他们也可以随时擦除,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错误会永久地留在表面,被同学或老师发现。利用垂直空间而非水平空间进行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帮助。教师可以站在教室的中间环顾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也可以走到不同小组前,观察每一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对有需要的学生或小组进行单独指导。不同小组的学生也可以看到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其他组需要帮助,学生可以扮演第二教师的角色,同学间相互帮助,这被称为“互惠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过程对教师也是一种可视化,可以让教师清晰地看到这些“小老师”是如何运用元认知把自己的学习思路梳理出来,以及如何教其他同学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二,任务完成后,教师通过“画廊漫步(Gallery Walk)”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到其他小组进行学习、分享、评价,并将评语或建议等写在便利贴上,贴到该组的作品上。学生完成“画廊漫步”后回到自己的小组,根据其他小组同学的评价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中继续观察学生,不断收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必要信息。
第三,教师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Graphic Organizer)”,将一些概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生们经过深度思考、比对、合成、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梳理出脉络,展示在垂直空间或非传统表面上,将学习可视化。有些学校的教师还会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如Popplet(一款专门制作概念图的应用程序)等,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iPad制作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展示的效果。
第四,教师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下课前,教师会在教室的最前方贴出一大张白纸,上面分栏列举出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或“成功标准”。学生在离开教室前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自我评价。以高一年级的一节化学课为例,本节课的“成功标准”共有四条:我能够正确地画出XX元素的电子分布图;我能够正确地写出金属在水和氧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为其配平;我能够正确地预测哪些金属的活跃性更强;我能够正确地列举出XX金属的属性。学生对其中任何一条“成功标准”有疑问,都可以在白纸的相应位置以无记名的方式贴上一枚小贴纸,让自己的学习对于教师可视化。“成功标准”下的小贴纸数量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清晰反馈,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小贴纸数量较多的区域所代表的“成功标准”,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来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疑惑。
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小学教师通过让学习可视化,一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在学什么、为什么学习、怎么评价学习以及如何在学习中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真切地看到而非猜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思教学并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方法对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