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胜武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参加了海淀区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模式研究。依托课题研究,我们构建了“世纪课程”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并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榜样育人、评价育人六个方面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开发“世纪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1.“世纪课程”的课程矩阵
“世纪课程”是一个课程矩阵,横向设计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段课程,纵向设计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十二年贯通课程。
学段课程遵循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实现贯通培养。1-5年级开展主题教学,实现教育生活的全方位重构;6-9年级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0-12年级进行国际课程校本化建设,为学生留学奠定基础。
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提出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细化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具体落实在课程中就是十二年贯通课程。目前已开发的课程有中华文化课程、英语直通车课程、健康课程、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世纪演说家课程、电影课程、礼仪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十二年贯通课程着力于“贯”,形成了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体系等在内的教育链条,实现了课程的贯通。
2.“世纪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策略
第一,成立课程研究院,统领学校课程改革。课程研究院统一调配学校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各环节的通畅、高效。
第二,确定课程体系的理念及框架。我们明确:既要充分发挥一贯制的优势,开发系列十二年贯通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要在不同学段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段课程。这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我们从满足學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课程开发,重效果、轻形式,课程规模、分类标准并不强行要求一致,如有些贯通课程是学科群(如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有些内容相对“单一”(如电影课程)。
第三,以项目研究推动贯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每门十二年贯通课程都有一个项目组,参考泰勒的课程开发基本原理,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项目组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第四,确立课程、培训联动机制,推进学段课程贯通。我们将学校全部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技术、艺术、体育八大领域,每一个领域的1-12年级教师组成一个学科组,设立一贯制学科主任。通过学科组内的集中备课、统一教研来推进1-12年级课程的贯通。同时,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部分别成立了课程中心和培训中心。课程中心侧重课程研究,保证学部的各门课程合理、规范;培训中心侧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培训。两部门通力合作,有效推进学段课程改革。
第五,长短课时搭配,课程多样化实施。在保证实效性的前提下,课程实施的方式、时间、场所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例如,电影课程一个月一次,每次课时为2-2.5小时;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经典诵读,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每节课20分钟。课程实施方式有年级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比赛、外出实践等多种形式。
第六,用OTO技术提升课堂质量。学校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师生均配备移动终端,配置相应教学软件及平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成立多个OTO项目组,用OTO技术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打造十二年贯通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已开发9门贯通课程,下面以4门课程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中华文化课程。中华文化课程旨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发挥其育人功能,包括传统经典课程、名家启迪课程、文化修养课程。以传统经典课程为例。1-6年级诵读经典,感知传统文化。学校筛选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校本教材《快乐诵读》,采用晨诵、课前诵、晚诵、周末诵等多种形式进行。7-9年级品读经典,感悟传统文化。开展传统经典多样化品读活动,如角色表演、制作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漫画展等,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理解作品内涵。10-12年级研读经典,品鉴传统文化。学校开发《红楼梦》欣赏与研读等课程,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批判、输出,从辩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
世纪演说家课程。1-3年级为故事家课程,让学生在表演模仿中寻找自信、明白道理;4-6年级为主持人课程,让学生在沟通、交际中提升自信,提高心理素质;7-9年级为演讲课程,让学生感受演说家的人格魅力,提升职业素养;10-12年级为辩论课程,让学生明辨、修德,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为世纪演说家课程开发了5本校本教材,在每一学段各一本主体教材的基础上,为第三学段编写《演讲词鉴赏》,作为补充学习资料。每个学段的校本教材都包含文字材料和配套的音视频资料,采用“知识讲解”“技法指导”“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例,着眼于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注重实用性、趣味性、人文性相结合。
课程实施采用三种方式:开设故事、主持人兴趣班,开设选修课,组建辩论社团。同时,学校还举办“世纪演说家”系列比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
电影课程。充分发挥电影的育人价值,分别让1-3年级、4-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四个学段的学生学会感知电影、认知电影、解析电影、创作电影。学校已编写4本电影课程读本。
每个年级每月上一节电影课,每学年观看8部经典影片,这样十二个年级共观看96部电影,再加上每个学段一部过渡电影,学生可以在电影课程中欣赏百部影片。通过电影赏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到“树立自信”,再到“独立自主”,最终到“自立自强”,树立理想和信念。
根据影片内容,授课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活动,如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相关电影的深度影评、动画人物的cosplay、电影剧本的续写或仿写等。
研学旅行课程。包括“京内主题研学”“国内文化研学”“世界文明研学”三大模块。
1-5年级为“京内主题研学”。与学生课内的学习主题相对应,每年6个主题,每学完一个主题。针对相关内容开展外出体验式学习,每次一天。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系列,主题公园系列,历史古迹系列,世纪名人班系列等。
6-9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在小学段进行,每学期一次,每次7天,包括“荆楚文化——武汉线”“儒家文化——齐鲁线”“汉唐文化——西安线”“海派文化——上海线”“工业文化——沈大线”“晋商文化——山西线”等12门课程。在研学旅行中,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总结出课题研究的8个步骤:拟课题、选课题、选导师、做准备、定框架(定计划,细分工)、旅行中研学、写研究报告并分享、研究成果创意展示。
10-12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在寒暑假进行,每学期一次,每次20天。學生们在纯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与外国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体验国外的学习方式;入住当地居民家庭,了解国外生活方式;参观国外知名学府,体验一流大学的学习氛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围绕立德树人,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榜样育人、评价育人六个方面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课程育人。学校在开设中华文化、世纪演说家课程等十二年贯通课程的基础上,在1-6年级开设公民课程,并编写了《公民读本》,书中所有案例、图片均来自学生真实生活。同时,采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意见表达、讨论总结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公民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活动育人。学校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作用,通过开展主题月、节日活动、主题仪式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成长。主题月每月一个主题,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如一月勤奋努力月、四月阳光运动月、十月爱国教育月等。
环境育人。充分挖掘环境的育人功能,让校园的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室里有“图书角”“幸福家园”“丰收果园”等主题区;楼道里有“雷锋墙”“节日树”等展示区;交流区有世纪“星光大道”、展板文化区、海报文化区等。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接受着这些正能量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育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加志愿活动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榜样育人。开设世纪名人班,举办世纪讲堂,评选“灯箱人物”。例如,目前小学设有孔子班、周恩来班、钱学森班、雷锋班,宋庆龄班;组织学生们了解伟人生平,参观伟人故居,感受其伟大思想,学习其崇高品格,滋养灵魂成长。又如,“灯箱人物”工程寻找学生身边的榜样,这些“灯箱人物”从全体学生中遴选,由各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推荐。
评价育人。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在小学设计积分卡、初高中设计愿望券,学生可以凭积分卡和愿望券兑换礼品或接受精神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