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基础的构建

2019-06-24 02:34康建国
关键词:中蒙俄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摘 要: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之一。考古发现在我国的北方草原上新石器时代就有着明显的文化交流迹象。从斯基泰人最早开辟了草原交流之路,到元朝时达到鼎盛阶段,再到明清近现代以来出现的万里茶路,使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开辟最早,也是发挥作用时间最长的商贸与人文交往通道。当前,我国提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当前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下的正确抉择。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过程中,民心相通无疑是关键一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与参与建设关系到这一倡议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搭建沿线国家人民的人文交往通道。通过文化交流,实现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民心相通,从而保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中蒙俄;文化遗产;人文交流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22-04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是草原丝绸之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径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与使节、得胜之师与败军之将。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一般来说,丝绸之路主要由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组成,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是在北纬40~50度之间欧亚大陆的草原上,因其沿途主要经过的是以草原为主要环境的地带,因而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上的通道特点是道路广阔,复杂多变,在地理环境与历史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在不同时期其起点、终点与路线都是不稳定的。从大方向来说主要是指“从河西走廊向西经哈密,再向西北进入天山以北草原,沿天山北麓行,越伊犁河、楚河和塔剌思河流域。由此可以越锡尔河进入阿姆河以北农耕区,或向南经今阿富汗向南亚行、或向西经土库曼斯坦,穿过伊朗、伊拉克达地中海地区。从塔剌思河亦可向西北沿锡尔河而下,进入欧亚草原,向西东欧。从中原可以直接向北分数路进入蒙古草原。渡大漠而北,进入蒙古高原”,这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广义上的总结论述。

考古发现,在欧亚草原上东西交流早已存在,史前时期草原诸先民之间在文化和生活上就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交往,例如在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上就绘有源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图案。苏秉琦先生认为这种纹饰,与黄河中游地区的玫瑰花纹、西辽河地区的龙鳞纹一起出现,这是五千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文字上最早记录草原上贸易通道的,是希腊的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中记述的有关斯基泰人、马萨革泰人在草原上的貿易活动。这条由斯基泰人开辟的通道被称为“斯基泰贸易之路”,这条贸易通道的具体路线我们已无从可考,但斯基泰文化遗存却极其丰富和广阔,从中亚到中国的鄂尔多斯草原,均有大量留存。随后坚昆、丁零、匈奴、塞人等游牧民族兴起之后,由于生活习俗的原因,相互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原生活在我国北方丁零人向北、向西迁徙,与南西伯利亚、中亚等地的卡拉苏克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史书所记载的丁零人携带着新的卡拉苏克文化从中国北方来到西伯利亚南部,并与原有的安德罗诺沃人融合。”考古发现在“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冻土墓发现了战国时期的丝绸;20世纪初叶,在贝加尔湖沿岸、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坚昆、丁零墓地和蒙古草原的匈奴墓发现大批汉代丝绸,这些发现表明草原之路是坚昆、丁零、匈奴等阿尔泰语系游牧人和操东伊朗语的塞人联合开拓的。”东汉时期北匈奴战败西迁,在鲜卑、南匈奴、丁零、鲜卑等势力打击之下,越过阿尔泰山进入乌孙、康居,抵达欧洲,其路线正是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的西迁过程进一步打通草原上的通道。突厥汗国建立后控制天山南北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曾和波斯萨珊王朝一起在连通两国的草原上设置了驿站,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隋唐时期已经有了草原丝绸之路通道的明确记载,“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北道”正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唐代李世民被草原诸部尊称为“天可汗”,为了方便双方交流,“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

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开通的比较早,发挥的作用也最长。由于河西走廊特殊的地形条件,经常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被隔断,这时草原丝绸之路则成了沟通中西的主要通道。西夏政权完全控制河西地区,使中原失去了与西域、中西亚联系的最便捷通道。为打通与西域的联系,辽太祖阿保机两次率军西征,绕过河西走廊打通草原丝绸之路。辽朝灭亡之际,耶律大石率领所部军兵过阴山,在漠北地区积蓄力量后西进,在起儿漫之地建立“西辽”。耶律大石西行所走的正是草原丝绸之路。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迅速向南扩张的同时,还对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成吉思汗的西征进一步打通和固定了草原上的通道,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成吉思汗死后,1235年拔都继续统军西征,先后攻破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波兰、匈牙利、捷克及奥地利等地区。元朝建立之后,驿站的建立,进一步将草原上的通道完善、固定。“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必达,海宇会同”。从中亚、欧洲来到中国的漫长路途上,使者和商人日夜通行都能够保证安全,这在许多中外游记文献中均有记述。

16世纪末沙皇俄国崛起后,开始向东、向南扩张,势力直达中国边境。俄国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等地修筑城堡。“城堡里的俄国哥萨克官兵、移民、商人和猎商等,经常用呢料、毛皮、火枪和野兽裘皮等物品与同中国内地有贡市贸易的蒙古、哈萨克、通古斯人交换丝绸、锦缎、瓷器、大黄等商品。”17世纪以后,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及中俄边境设置了多处驿站,形成了覆盖蒙古草原的道路网络。中蒙俄之间相继有多条商路被开通并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从福建武夷山为起点,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的一条漫长的丝茶贸易往来的“万里茶路”,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的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开始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14年9月,中蒙俄三国首脑首次会晤达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合作共识,到2016年9月《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出台,以及2015年《关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联合声明》和2017年《关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和蒙古国“发展之路”项目对接联合声明》的签署,中蒙俄三方合作的政治磋商机制、经济合作内容及路线图等逐渐落到实处,政治、经济、国际事务和文化人文领域的三边接触发展路线图也已经开始执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互联互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提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正是对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在新时代的突破与拓展,是草原絲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再发展。

二、草原丝路文化遗产在人文交流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我国的中原地区向北,数条沟通大漠南北的通道,至今仍是沟通中蒙俄的主要交通要道。从北京至新疆的“京新高速(G7)”沿线正是元代经过亦集乃路至西域的纳邻驿路;从北京——张家口——集宁——二连口岸的中蒙俄通道,正是17世纪形成的万里茶路的一部分。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沿线各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大家共同的历史记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此次申遗成功的标准认为,丝绸之路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二)丝路文化遗产是中蒙俄之间人民交往的共同话题

草原丝路文化遗产是承载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是最客观、最可靠的关于历史文化的真实遗留,因此历史文化传统是其本身的核心价值所在。追思过去、探索未来是人类的本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丝绸之路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从陆路上沟通了中国和世界,它作为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自然也就成了相互交往中的最佳话题,无论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乃至国家外交等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共同话题”的角色。万里茶路横跨中国大江南北,从南方的武夷山等地将茶叶辗转输送至内蒙古,又通过内蒙古翻过大漠戈壁,远销蒙古、俄罗斯乃至中亚、欧洲各地,这极大的连通了中、俄、蒙三国的贸易往来和交流交融交往。万里茶路的辉煌历史留存了丰富的遗迹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二连浩特伊林驿站、旅蒙商文化、大盛魁、归化城商业街、西口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是沿线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最终将成为各国、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主题,成为各国、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最佳媒介。

草原丝路的历史告诉我们,“民相交”最重要的是“心相通”,而“心相通”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研究员在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蒙古思考》的学术报告中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构建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而在这一愿景和行动中,我们所确定的基础条件就是互联互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五通:包括交通、金融、政策等等,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民心相通。如果民心不通,投多少钱建多少路,都是不可能达成共同体意识的。所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积极开放、勇于进取的文化精神,而作为中西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丝绸之路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面貌正是以丝绸之路传播于欧亚各地为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全世界的物产、资源、文化等等也通过这一通道传到了中国。在这条通道上无处不体现了文化的相互碰撞,文明的相互借鉴。丝绸之路历史上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影响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家互相认同、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这些丝路文化遗产也是沿线国家与人民的共同的文化遗产,为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只有文化得到相互认同,习俗得到相互尊重,才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共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五通”,实现“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三、草原丝绸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交流基础的构建

(一)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原则

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这为今天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通道,在这条路上,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在尊重彼此的背景下,共同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的同时,还能让丝路沿线的人民找回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当前我们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都是基于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其他文化的尊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作用,要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贯彻始终,在坚持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二)深入研究丝路文化,加强国家交流合作

现阶段亟待我们展开深入跨国草原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沿线各国草原文化遗产,并在研究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包括推进草原丝绸之路的跨国申遗。毋庸置疑,“一带一路”倡議的深入推进,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社会等的研究要走在经济建设与国际社会深度合作之前。只有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才能实现相互间的沟通和经济往来,才能避免误解、误判,甚至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有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也促进了这些研究领域的进步。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家界限,宗教、语言、文化的隔阂,有利于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当前大量中亚、西亚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被重视和介绍给国内学者,大量的翻译成果出现,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国内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西亚和中亚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甚至直接参与考古调查挖掘等工作,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活跃的史学研究,也能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进一步促进商品和经济交流,最终造福沿线人民。

(三)古为今用,让丝路遗产活起来

知古鉴今,我们研究和掌握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价值,是为了服务于当代,因此应在掌握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跨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路线的建设,加强文化领域交流合作,打造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品牌。打造多条跨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交通线,从草原元上都——元代集宁路——亦集乃路黑城,经哈密过新疆,连通中亚、西亚,这条路线上有草原上的皇宫“元上都”,元代商贸中心“集宁路”,著名的居延汉简出土地,金元军事重镇“亦集乃路”,连通已经申遗成功的“天山廊道”,并沿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从北京——集宁——二连——乌兰巴托——俄罗斯,这既是一条重要的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这是中蒙俄之间万里茶道路的核心路段,沿途在中、蒙、俄境内均有多处有关万里茶路的历史文化遗存。从俄罗斯到蒙古国——满洲里——呼伦贝尔——阿尔山——克什克腾旗——正蓝旗——北京,这一路线有草原上的皇宫、城市、长城、寺庙、石窟遗址成为绝佳的文化之路,沿途还有沙漠、草原、戈壁、森林、山峰、湖泊等绝美的自然地理风光,这条路线也是中蒙俄三国都有的民族——蒙古族重要的寻根之路。

(四)推动丝路文化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积极采用新科技手段,探索文物的保护与展陈手段。让更多文物走出保险柜,走进民众的文化生活,走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让丝绸之路文物成为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媒介,成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认同途径,在丰富沿线国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各国各族人民对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有助于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直接的认同与理解。加强以草原丝绸之路为题材的戏剧、文学、影视等艺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往来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文化产品的传播途径与速度几乎可以实现实时呈现。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符合人民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部电影甚至可以改变全世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认知。重视文化在交流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创造更多更好的有关草原丝绸之路的戏剧、文学、影视作品,丰富沿线国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相互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深度,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自然也就期望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在内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

注 释:

布尔努瓦.耿昇译.丝绸之路译者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3.

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3.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19-20.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

隋书(卷67)裴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579.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314.

元史(卷58)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83.

元史(卷101)站赤[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83.

卢明辉.“草原丝绸之路”——亚欧大陆草原通道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03).

康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综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0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中蒙俄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蒙俄跨境区域铜、金、铅、锌、铀成矿特征对比及意义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族文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Экономичесий коридор Китай
--Монголия--Россия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взаимосвязанности в Евразии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