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晓谦 王杰亭 卢俊华 刘争
(①天津华勘老挝矿业有限公司 天津 300170②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呼和浩特 010000)
老挝爬奔金矿位于老挝琅勃拉邦省巴乌县爬奔村一带,根据已有工程估算的资源量,矿床规模已达大型金矿床产地。笔者通过巷道编录及野外观察矿体中各类脉体间的穿插关系,厘定了矿区的脉体的类型及生成序列,对爬奔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老挝爬奔金矿位于云南“三江”成矿带,老挝琅勃拉邦市以北50km处。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金矿产于二叠系灰岩中。
爬奔金矿区主要发育北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是控岩构造,北北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
矿区西部有大面积喷溢相火山岩出露,岩石主要是安山岩,岩石具弱青盘岩化蚀变(史老虎、薛兰花等.2016),矿区未发现侵入岩,在外围西部见闪长岩沿北东向断裂带断续出露,与围岩侵入接触,碳酸盐岩与岩体接触带具矽卡岩化蚀变。
爬奔金矿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受构造控矿明显(王杰亭、刘争等2017),主要产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构造带中,矿体整体较为连续,空间形态上受构造形态影响,变化较大;矿体多呈脉状,舒缓波状分布,局部呈囊状,在走向和倾向上存在分支复合和尖灭再现的现象,矿体与围岩界线基本明显(刘禧超,张瑞华等.2010)。
笔者根据系统的坑道编录以及岩芯观测和矿石脉状穿切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特点,厘定了矿区的脉体的类型及生成序列,并将脉体的生成期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图1(a~c)中可以明显的发现不规则的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红化被后期纯净的方解石脉穿切。方解石脉体呈纯白色,边部平直,与围岩接触界限明显。图1(d)中又可以发现局部的“红化”蚀变被不规则的褐黄色的菱铁矿脉和纯净的方解石脉穿切,由此可以判断浸染状网脉状的红化是最早期的产物。而在图1(e~g)中褐黄色菱铁矿脉与纯净的白色的方解石脉的穿切关系又可以明显的体现出这两期脉体的先后关系,菱铁矿脉为第二期,纯净的方解石脉为第三期。在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在这两期脉体形成之后又被透明的马尾丝状的方解石微细脉穿切,脉宽0.1~0.3mm,局部密集发育该细脉。
图1 矿石脉体切穿关系
通过观察,初步可将浸染状和网脉状红化蚀变形成之后的脉体划分为三个期次。第二期含有菱铁矿脉,第三期为纯净的脉体边部平直的方解石脉,第四期为马尾丝状透明的方解石微细脉。其中第二期和第三期脉体又存在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即存在一个由矿化中心向外围的演化序列。
第二期脉体起始部位为红化脉体,向外延伸变为褐黄色方解石菱铁矿脉,再向外菱铁矿含量不断减少变为菱铁矿方解石脉,最后则演变成较为纯净的有蚀变晕的方解石脉。
第三期脉体起始部位也可见弱红化现象,但是不明显,向外延伸变为褐黄色的不规则状的菱铁矿脉,再向外菱铁矿含量不断减少,逐渐变为菱铁矿方解石脉,最后到脉体末端则发展成为平直的、没有蚀变晕的纯净的方解石脉。从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同一条脉体的渐变过程,前端为褐黄色菱铁矿脉,到中部菱铁矿含量逐渐减小,方解石含量逐渐增多,变为菱铁矿方解石脉,到脉体尾部最终演变为较为纯净的白色方解石脉,而且这一脉体明显穿切前一期的褐黄色的菱铁矿脉。从而说明了第三期脉体演化的序列和其中各个阶段的脉体变化特征。
通过观察总结,第一期的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红化”蚀变和第二期与热液活动与成矿有着明显关系,是成矿的关键阶段,第三期最后阶段的纯净的方解石脉应该为成矿后阶段,详细划分如下:
(1)第一期:浸染状网脉状红化(富含Fe、Au、SiO2)。
(2)第二期:第一阶段:含金红化蚀变脉(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第二阶段:不规则网脉状或脉状菱铁矿化-方解石脉。第三阶段:纯净的有蚀变晕的方解石脉。
(3)第三期:第一阶段:含金红化蚀变脉(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第二阶段:不规则网脉状或脉状菱铁矿化-方解石脉。第三阶段:纯净的脉体边部平直的方解石-雄黄脉。
(4)第四期:马尾丝状的透明的方解石细脉。
(1)爬奔金矿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受构造控矿明显,产在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构造带中。
(2)根据矿体中脉体间的穿插关系,主要划分为4个成矿期次:第一期为浸染状和网脉状的红化蚀变,第二期为菱铁矿脉,第三期为纯净的方解石脉,第四期为烟灰色马尾丝状半透明的方解石微细脉;其中第二、第三期与成矿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