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永开,苟洪娟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护理部(重庆401420)
失眠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障碍,可引起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导致机体无法满足日间生理活动需求,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常以催眠、镇静类药物治疗失眠,但容易产生副作用,且预后效果不佳[2]。研究[3]表明中医在本病治疗上显现出明显的优势,能根据证型辨证论治,疗效肯定,其中,艾灸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性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中医[4]认为耳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不仅能反映其生理变化,适当的耳部刺激还可治疗多种疾病。基于此,本研究用艾灸联合运耳术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以期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接收的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5]中失眠症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中关于心脾两虚证失眠的相关辨证标准,主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次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脉:舌质淡、苔薄或薄白、脉细弱,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纳入标准:1)年龄18~60岁;2)病程在1个月以上者;3)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引起失眠者;2)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或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失眠者;3)严重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引起失眠者;4)近两周内服用过相关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者;5)局部皮肤损伤无法进行艾灸或运耳术治疗者;6)合并心、肝、肾、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依从性差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为21~60(45.26±8.54)岁,病程为4~27(11.68±4.23)个月。实验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为23~60(47.13±8.27)岁,病程为3~30(12.89±3.9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口服艾司唑仑片(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891,规格:1 mg/片)2 mg/d,睡前0.5 h服用艾司唑仑片2 mg,1次/晚,治疗时间为15 d。
1.2.2 实验组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先给予运耳术联合艾灸治疗,运耳术步骤如下:1)患者坐于床上或椅子上,调整呼吸处于放松状态;2)术者双手摩擦发热,以劳宫穴正对耳孔,轻柔36次,并用拇指、食指夹住耳廓,轻柔36次,使耳部充血发热;3)指切耳轮边缘,到极痛点时,持续点切36次,使耳部发胀、发热;4)点按神门、心、脾、肾、交感、皮质下等穴位各36次;5)用拇指、食指按揉耳屏36次,向外下方牵拉、拧捏耳垂7次。1次/日,于早9∶00~11∶00进行。然后给予艾灸治疗: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依次灸百会、神门、心俞、脾俞各15 min,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可采用雀啄灸、回旋灸,施灸后立即按住施灸部位。每日1次,9∶00~11∶00灸。艾灸与运耳术均行1次/d,7 d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 d行下一疗程,15 d后统计治疗结果。
1)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其中失眠按照轻-2分、中-4分、重-6计分,神疲体倦、心悸不安、头晕健忘按照轻-1分、中-2分、重-3分计分,总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参考中医证候积分[6]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减分率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减分率为治疗前后差值与治疗前评分之比。痊愈:患者夜间睡眠深沉,熟睡时间超过6 h,PSQI的减分率>80%;显效:患者夜间睡眠明显好转,熟睡时间延长3~6 h,PSQI的减分率60%~80%;有效:患者夜间睡眠有所改善,熟睡时间延长1~3 h,PSQI的减分率均为30%~60%;无效: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PSQI的减分率均<30%。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及有效率之和。3)治疗依从性,遵照医嘱完成疗程的患者数/所有参加治疗的患者数。
治疗前,两组睡眠不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头晕目眩等证候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不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头晕目眩等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13%,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46)
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3.04%,实验组的依从率为89.13%,对照组的依从率明显低于实验组,两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依从率比较(n=46)
现代医学[8]认为良好的睡眠是日常社会活动及自身健康的重要保证,而大脑皮层的异常兴奋可影响睡眠的调节,从而导致失眠。失眠的原因复杂多样,与年龄、职业、环境、心理及生活行为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9]。研究[10-11]表明,给予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睡眠状况,控制病情发展,但容易产生药物耐受性,后期需增加剂量才能发挥效果,且不能改善患者心脾两虚症状;心理疗法可通过纠正认知、放松情绪、催眠等方法促进睡眠,但作用周期较长,患者依从性差,临床疗效不甚满意。因此,选取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失眠患者意义重大。
祖国医学中,失眠属“不寐”范畴,或如“不得眠”、“不得卧”、“卧不能眠”、“目不暝”等记述[12]。现代中医[13]认为饮食失调、暴饮暴食,可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功能降低,导致宿食积滞、胃失和降,以致睡卧难安;心气虚弱,则神失所养,可使心神不安,则难以入眠。因此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应遵循健脾补心、调畅气血的原则。中医外治疗法中,艾灸可通过局部烧灼或熏晕产生的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达到温阳补气、疏通经络、补虚固脱的功效[14]。本研究选取百会、神门穴进行艾灸,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其中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的原穴,乃心经原气留止的部位,能养心安神,能很好的缓解心脏不适症状;百会穴属督脉,而督脉既入属于脑,又有支脉络肾属心,故艾灸百会穴可疏通督脉,有回阳固脱、安神定志之功;心俞、脾俞均为背俞穴,穴位接近心脾两脏,为二经脉气转输之处,在心俞穴、脾俞穴艾灸可达到健脾益气,充养精神,宁心安神之目的[15]。
中医学中,耳与人体经脉关系紧密,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而经脉能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协调阴阳、调整虚实,针对性按摩耳部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6]。本研究所用运耳术,利用揉耳、点切使耳部发热,促进经脉通畅,并点按神门穴、肾区、脾胃区、点心等部位,以调节心神、脾胃、气血,从而达到健脾和胃、强心安神的效果。现代医学[17]认为,耳廓中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与脊神经、面神经、脑神经、中枢神经及支配内脏和腺体功能的迷走神经等均有联系,因此耳穴的适当刺激可改善内脏活动,调节感觉机能。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艾炙联合运耳术治疗后,实验组失眠、神疲体倦、腹胀便溏、心悸不安、头晕健忘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艾灸联合运耳术可明显改善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临床证候;治疗后,实验组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良好。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运耳术可减轻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中医证候,效果明显。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纳入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尚短,为对远期预后效果进行观察,今后需完善方案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