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精神”在室内空间中的阐释与升华

2019-06-24 06:26曹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精神

曹航

(云南工商学院,昆明 651701)

一、当前室内设计新语境

二战后至今,消费主义观念一直大行其道,随着消费至上观念的不断深入,导致大部分人陷入疯狂的物质追求中,而现在这种形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文文化的觉醒渐渐发生了改变……

(一)消费主义批判

1.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认为:在物品丰盛的当代社会里,消费取代了生产活动成为社会运行的主导法则,变成控制人行为的重大引擎。人用消费来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用消费对象来衡量个人身份来展示并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这与人的生理属性失去关联,成为社会的创造物;使用价值脱离物品的自然属性,开始指向社会地位和差异意义。从鲍德里亚的观念不难看出他认为消费的物品变成社会地位的指向,消费变成被各种消费手段驯化后的强制选择,这种消费的强制性使人被交换符合差异需求控制,这一切都导致了物欲横流及过度浪费。

2.《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的著作,他在这本书中表述了一个完整的观念,他认为在发达的当代社会,人形成了一个极端的混合矛盾体,表现出极强的物欲病态,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使得物质欲望急速膨胀,却使得精神变得失落空虚。而马尔库塞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不是人的本质特征,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意识需求,物质需求并不能真正给人带来幸福,人对物质的这种追求是一种“虚假的追求”,造成这种追求的恰恰是当今社会,所以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性”是社会的主要特征,即在单向度追求物质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压抑,这种压抑的状态由社会、生产关系造成,生活在这个单向度社会里的人甚至还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人内心的否定性、超越性受到压抑,从而在单向度社会里,产生了单向度的人。

3. 《区分》

布尔迪厄与上述批判不同的是他研究了当下消费的趋势并划分出了“生活风格”。在《区分》一书中,他指出生活风格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对于那些为生活所困的民众阶级来说,实用、合适,倾向于实用和功利的审美;而对于社会统治阶层来说,他们趋向于自由、有限和独一无二。在布尔迪厄看来,生活风格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占用,也意味着行为观念的占有,这是一个超越主观和客观决然对立的概念,生活风格揭示了消费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发现在社会关系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生态设计理念

在当代室内设计发展中,生态设计理念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流行趋势,近年来受雾霾、酸雨等环境污染的加剧,从政府到个体都对环境保护特别重视,尤其是作为家庭而言,人们对室内设计材料的要求有所提高,环保渐渐成为家庭室内设计的最低要求。当然生态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环保性、节能性、可循环再生性,考虑以人为本的舒适性也是重要环节。在德国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建筑识别,即详细了解场地的人工环境干预等情况,考虑景观评估,无论怎样设计都不可以消除人类对场地的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怎么利用限定条件切实达到生态效果,这比单单使用环保材料要深入很多,所以说生态设计理念深入是一个长效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

(三)循环设计

> 图1

> 图2

循环设计这一设计理念最初起源于工业设计,强调的是把浪费看作是一个设计缺陷,在设计之初就在资源流中闪耀光芒。设计阶段努力实现零浪费,可以优化现有工作,使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另外产品的耐久性、可维修性、循环升级的可能性都是循环设计的考虑点。在室内设计中,这一设计理念也非常适用,旧墙面的铲除产生的建筑垃圾,旧家具的更新换代这些资源的浪费是否可以循环利用?在现在的设计中,是否能预先判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原材料、产品适用、用户使用或者用户行为方面发生变化,循环设计的前瞻性是调动室内设计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惜物精神”释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物”观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造物”指的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这种成果与自然物相对应,突出人类的参与作用,比如牲畜蓄养、制造工具、建造空间、剪裁衣服等,这种造物带有人的观念和目的性,同时凝聚了人的劳动和创造,造物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二)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惜物”思想

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惜物保福”之说,老子曰:“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中庸》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李渔的《闲情偶寄》提出“坚而后论工拙”,《张子正蒙》中记载“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殉物,天之道然。”这只是古人敬天惜物的冰山一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人和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人与物相互共存互不伤害,人应该对万物存有感念,这既包括对万物的爱护又包含对万物的节约利用。敬天、惜物、物尽其用、节用、巧用是我国古人在特定时期逐渐形成的造物观念,也是造物过程中贯穿的价值标准。

(三)贫穷艺术中的“惜物”思想

“贫穷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 年的意大利,所谓的“贫穷”被特别指向了相对于“精美”(elaborated)的日常甚至废弃材料,艺术家们舍弃了当时的主流,不再沉浸于具象化的描绘,转而进入更为抽象化的形象和主题追问中,意义被拒绝,规则被重写。贫穷艺术推崇发现物质自身的能量,强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材料都会选择废旧物,探索物质的原始状态,并试图寻找物质的原始状态,继而探寻物质与人、物质与空间的关系,贫穷艺术也显现出惜物的思想。

三、“惜物精神”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升华

王昌龄《诗格》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叶朗解读:物境是自然的境界,情境是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内心意识的境界。而柴捷则认为,物境是由客观静物引起的心物交融的感触。而在我看来物境是一种直觉反应,它表现在对自然物的直觉表达,而情境则表现出一种连觉反应,比如看到红色会想到热情,意境则表现为一种直觉,这更多的取决于知识积淀和内心敏感,而在文章中我们更多的是探讨惜物精神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和升华。(图1)

(一)“惜物精神”在空间中的“物境”表达

“城市蜂巢”是利用模块化、灵活的、可再利用的方式重新构建空间,2017年这一项目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展览,项目的主要材质为金属材质,但是材料可回收利用,展览结束后,这些材料都会被回收再利用。

考虑到在未来我们的星球需要供养十几亿人口,在这个项目里设计师在屋顶设计了一个可供人种植的区域,这些自己种植的植物能够满足居住者的部分日常生活需要。除了提供自给自足的食物外,这些绿植还能冷却房屋温度减少碳排放。屋顶同时可以安装太阳能发电,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收集的雨水也可用来灌溉植物。

所以该项目模块化的结构在搭建中系统实现了它的循环使用性。室内一个3米的立方体空间,每个模块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住宅起居、健身锻炼、书房学习、休息卧室等都模块化安置,模块通过灵活的组合得到更多的延展使用,展览结束后,这些模块能够实现灵活拆分及重装。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惜物精神的精髓,不仅考虑物体的再利用价值,也充分利用空间结构,这种灵活的组合方式和循环使用的可能提供了对物境展现的畅想。(图2)

(二)“惜物精神”在空间中的“情境” 表达

Annabell Kutucu是一位柏林知名的室内设计师和软装设计师,她的作品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包括回收木、藤、麻和皮革结合,呈现其原木的暖色调风格。她崇尚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如在她的设计中藤、麻、家具的陈设和布置给人一种久违的温暖舒适感。更有一种原生态贴近大地自然的粗犷复古风,是朴素与高冷的完美衔接。(图3)

马可,首位获得巴黎高定时装周邀请的中国服装设计师,获得第11届克劳斯王子基金奖,入选英国“国际年度设计大奖”候选人名单,她在北京的“无用空间”凸显了对“惜物精神”的追求。无用空间坐落在北京美术馆附近,空间里的所有展陈都是马可对旧物的利用,马可说:“无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代表着经久耐用的品质,是生活里的必需品。我想通过做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她这里所说的无用其实就是与消费社会显得格格不入的惜物精神体现。

> 图3

> 图4

走进马可的空间可以看到许多被社会“淘汰”的老物件,农耕时期几乎人手一件的草帽,被城市空间替换掉的木质家具,从柴火堆中抢救出来的纺车等,当你走进她的空间时会感受到一种幽静、精神极度富足之感,这个空间饱含了马可六年的心血,一石、一木都包含着对惜物精神的阐释,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惜物是人生的第一课,惜物,才能自爱、爱人、爱自然。人对物的态度也是对自然的态度,真正的进阶是用更好更少的东西,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图4)

(三)“惜物精神”在空间中的“意境” 表达

王澍,2012获得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在设计宁波博物馆的墙上外立面时,将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这种体现惜物理念的行为十分珍贵,而在王澍的《设计的开始》一书中他详细讲述了他第一所住宅的室内设计,能感受到他“造园”的意境表达。

而日本设计师坂茂,1986年开始做纸设计,奉行环保惜物理念。1995年坂茂的纸材料获得了日本的永久性建筑认证,在2000年德国世博会上,坂茂设计的日本馆展现了他的建筑的特征,建筑由砂浆和纸管混合建造而成,能够达到防水、防火等效果,室内在纸材料的呼应下不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环保、惜物理念,可能感受到独有的日本美感,最后建筑在展览完成后每一个材料都被循环利用。美国《TIME》杂志说道,坂茂也许比今天很多做玻璃和钢铁建筑的人更接近老旧的现代主义者的理想,从他的建筑中可以感受到他所赋予建筑的人文关怀。(图5)

四、“惜物精神”在当代室内空间中的反思

(一)自省

随着当代城市化加剧,建筑及室内的更新越来越快,城市化、工业化造成人们心理失衡,物质化的过度追求也使得日常生活环境更加奢侈、浪费,当代室内生活者缺少更加本真的生活态度,这一方面不仅需要社会的倡导,也需要设计师身体力行。

惜物精神不仅表现在旧物利用、环保、可再生资源利用、循环设计等领域,更表现在设计师的思想意识领域,惜物精神的发挥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更能带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比如王澍在建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将收集来的旧建筑材料加以利用,使成本大大降低,这种惜物精神的凝聚,也带动了人们长久的记忆和独具的情感抒发。

自省是每个设计师、使用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惜物精神的感召下,室内设计空间的意境表现肯定会表现出更多形态的发展,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会用艺术的形式更加直观本真地关照自我,一同追问生命的意义。

(二)沉浸

> 图5

在当下,材料探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纸材料、竹材料等都应用于非临时性建筑中,材料的运用和想象力突破了以往的思维禁锢,为室内空间增加了许多精神载体,就目前而言,新型材料大都以环保、富有人文精神而得到更多的青睐,这一点能体现出人们潜意识中的惜物精神,这也是未来环保思想体现的趋势。因为材料本身的肌理、色彩、造型等带有很强的象征性或者是文脉特征,富有惜物精神的材料首当其冲成为材料的未来。

空间是建筑的内容承载,人们进入空间首先感受到的是空间氛围,惜物精神所引导的新材料未来可能会给室内设计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空间材料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空间展陈,更包括界面等实体元素的共同塑造,未来在惜物精神的带领下一定能展现出许多丰富多变的自然沉浸体验。

(三)个性化

艺术与设计本就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而现在设计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设计与艺术联名经常出现在奢侈品领域,在世界背景下,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更加独特,个人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价值也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就我国而言,惜物精神本就是民族精神之一,所以惜物精神也带有民族标签,这种精神内涵虽在物质社会的冲刷下,显得小众且珍贵,但随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等的深入,其一定会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

所以在当下思考惜物精神在空间中的展现是富有个性化的,室内空间是一个具象性的工程,而惜物精神是一个抽象性的精神传达,所以将惜物精神的惜物情绪转化为审美功能、审美经验,再去从个性化角度传达空间的精神场域是一项美美与共的艺术生命理想。

结语

从当下对社会环境破坏的反思到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当代人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对物的使命及安放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其中蕴含的惜物精神和诗意栖息的美好愿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在实践中得以深化,惜物精神像一个警钟一样,时时刻刻在警醒我们不断反思和进步。■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空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空间是什么?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创享空间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