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珍,王艳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对环境设计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环境设计人才具有“多学科交叉、系统思维强、解决复杂项目问题强”的个性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自身特色基础上,应针对新时期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个性创新、自学能力、发现与解决项目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长期以来,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组织表现为“课程体系—课程”的架构,单一课程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度,各门课程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造成内容重复等问题。以“主题项目”为中心的递进式课程群构建与实践,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通过对递进式培养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进行详细的阐述及探究,以期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输送对象主要针对从事环境设计的企事业单位,多年的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专业课程设置面广。院校多根据社会、行业动态变化对培养方案进行持续的调整优化,形成了室内、景观、公共艺术多方向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二是课程内容设置交叉较多。为了学生能适应行业的动态变化,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部分交叉与重复。如《园林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旅游景观设计》课程之间就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三是专业课程教学衔接不够。各门课程教学教师常关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本身,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另外,“课程体系—课程”的架构,课程顺序安排多依据课程知识逻辑之间的递进关系,学生缺乏项目思维,运用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专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技能,不仅能灵活运用其发现、分析、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还需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图1 基于复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过程
图2 环境设计专业复合能力人才培养动态优化调整模式
我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养成。针对新时期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自学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个性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新环境设计”人才,并将培养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知识及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与教学环节,建构专业课程群,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图1)
针对培养目标及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中需要进行的项目实践、创意设计、解决复杂项目问题等,我们一直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形成了行业需求引领、多源平台协同、优质资源共享的环境设计专业复合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人才培养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图2)
同时,我们针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的递进关系,对学生进行递进式培养。首先,在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按照能力要求由低到高依次进行培养。第一学年主要以环境设计导论知识及设计三大构成基础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设计基础知识及基本的设计造型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社会问题;第四学年以人才培养及社会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社会性素质和能力。其次,具体到每一项知识、能力或素质培养方面,也从低到高呈现出层次递进。以问题分析能力为例,从第二学年到第四学年,培养要求由低到高依次为“识别判断、分解表达、建模优化→综合分析及设计→研究分析与设计”,这些依次递进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需求阶段性分析,作为我们课程群设计和教学方案制定的依据。
复合能力培养目标对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形成学年递进式培养要求的完全支撑,并满足学科知识的相关性、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环境设计问题求解的多学科相关性等内在需求,我们针对某一个教学主题目标,将相互关联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以学科知识课程为核心、项目实践课程为重点,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重组,构建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的课程群。
依据梯级递进式的立体教学结构,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分别围绕环境设计基础理论、庭院环境设计与实践(小尺度空间)、公共环境设计与实践(中等尺度空间)、都市环境设计与管理(大尺度空间)、国际前沿多学科交叉设计研究等五个主题,构建了形式语言与空间表达、庭院环境、公共环境、都市环境与前沿课程群5个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群分别由5门专业核心课程辅助实现教学目标(图3)。课程群作业以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设计大作业为主,课程进行中完成若干核心课程小作业、小练习为辅,学生最终可获得5个较为综合且深入的设计成果,可收入个人作品集,督促自己日臻完善,也为后续考研、就业或出国深造提供高质量的资料与能力储备。
课程群构建中,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多、项目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注重知行一体化的实现,将同一个教学主题目标的理论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归属到同一课程群。先将相关的几门知识课程修完后,后期开设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在掌握理论知识“知”的同时进行“行”的实践,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我们按照项目认知思维进行课程群内课程顺序的安排。以“公共环境设计与实践”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根据中等尺度空间设计与实践流程,将“展示类建筑作为公共建筑设计对象—选择展示建筑类型进行设计—对展示建筑进行室内展示空间设计—对展示建筑外环境进行公园式景观设计—采用植物造景构成完整的公共建筑环境设计系统”,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和顺序重新进行了调整和设计,引导学生从中等尺度环境基本认知到完成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的设计性实验,基本掌握中等尺度空间环境设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开展高水平课程群教学的重要环节。课程群负责人要负责课程群教学总体规划、课程群内各知识点的划分和过程管理等工作,是课程群教学有效实施的主要驱动力,选择学识广博、有影响力、有号召力,协调沟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学团队内各位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实践。另外,建设了一支相对稳定、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外导师队伍,与校内导师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课程群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新颖性、长效性和不可替代性,杜绝课程群内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和真实设计项目实践进行。
注重以实际项目为实践对象,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项目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综合性工程问题,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在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中螺旋上升;适当增加项目前期研究教学时间,注重培养学生在项目调研、分析、构思以及从国内外优秀案例中汲取先进理念的能力;增加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新教学内容,加大对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项目实施技术问题的思考深度,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强调研究型教学,教师将相关科研成果以及成果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图3 环境设计专业复合能力人才递进式培养课程群构建
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进“翻转课堂”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上课前自主完成对教学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变成解答疑惑、汇报讨论或互动交流的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佳,缺乏自我激励的内驱力,且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应用性及创新性要求高,知识面涉及广的综合应用型学科特质,使得单纯引入“翻转课堂”类型教学模式不切合实际。混合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基于视频、音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在混合式教学中贯彻翻转课堂的理念,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采用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与混合式课程群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部分翻转课堂和完全翻转课堂三种混合形式的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建构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即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既能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1.教师在线模块。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分析,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制作课前学习资料库。
2.教师课堂模块。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答疑解惑、师生交流及生生交流,促进知识内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邀请相关单位或机构资深专家参与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拓展学生的接触面,对环境设计的复杂性予以初步认识。
3.学生在线模块。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并记录疑问。
4.学生课堂模块。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及作业情况,并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进行深化学习。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学生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与混合式课程群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先学后教”。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我们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的课题内容,激发其主动探索、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潜能。同时,充满赞扬与鼓励的教学氛围也是混合式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与混合式课程群教学模式,有利于过程性、发展性课程考核。考核关注学生成长,从多维度观察学生在课堂内外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形成包括考勤、个人汇报、成果展示、小组合作、组员互评、组长点评、企业导师点评、网络或课堂中交流活跃度、最终考核等全过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使对学生的考核更客观、公正、准确、有效。
课程群构建及其有效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整合与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武汉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结合新时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新要求,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突出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结构更新,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方面,按理论、实践和综合三个层次逐级递进,着力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个性创新能力,构建环境设计专业覆盖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课程群,以期为相关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