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苗苗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抗日英烈雷烨,在这里长眠了半个多世纪。关于他的事迹,外界知晓不多,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是在他牺牲了60年后,才找到他的归宿之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曾经,为了这份革命事业,无数英烈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在侵略者的枪炮下,与家人永隔、长眠他乡,甚至要家人苦苦寻找数十年才知归处。
雷烨,就是这样一位烈士。他出生于浙江金华,随革命大潮成为一名战地记者,1943年在河北平山牺牲。他短暂的一生,用镜头记录下了敌人的罪行,也记录下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铁骨铮铮。
这样的英雄,岂能忘却?
来自雷烨家乡浙江金华的新闻媒体组成的寻访团清明时节在雷烨牺牲地祭奠缅怀雷烨烈士 摄影/洪 兵
位于平山县南段峪石堂村的雷烨牺牲地 摄影/洪 兵
1942年,雷烨与抗战剧社小演员田华的合影。
1941年2月21日,雷烨从河北行唐陈庄“一心堂药店”给二妹项秀华写了一封信。项秀华没想到,这是哥哥的最后一封家书。此后哥哥失联,项秀华从未放弃寻找哥哥的念头。
1958年,项秀华专程到河北省行唐县寻找哥哥,找遍了整个陈庄,一无所获。当地人告诉她:“陈庄从没有‘一心堂药店’”。
1986年,时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项秀文(雷烨之弟)参加全国城市志编纂研讨会,他拜托一同参会的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祯:“我哥北上抗日,最后一封信发自河北行唐。我们找他45年了。他有个化名叫‘雷雨’。”
受到重托,高永祯开始寻访。三年之后,他得到一条线索:抗战时期,行唐县有过“益心堂”药店,是地下交通站。药店经理证实“雷雨”来过:“延安来的,南方口音。有人送来,有人接走,不知去往哪里。”
河北省平山县张家川中心村儿童团长刘树梅,曾在雷烨牺牲地拣到被砸毁相机的一个铁环和破镜片。1990年去世前,他嘱咐儿子刘峰川:“一定要找到雷烨的故乡,帮他‘回家’。”
1998年,时任平山县地方志主任刘峰川根据父亲当年回忆,将雷烨事迹写成《英雄山谷》一文,发表在当年第五期的《百合花》上。
高永祯则足足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寻找雷烨的任务。2001年7月,高永祯翻到一张1999年10月9日的《燕赵晚报》,作者“时光”在通讯《“眼兵”情仇》中,追忆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文中大篇幅写到了战地记者雷烨,注明他来自延安,是浙江人,安息在华北烈士陵园西区。
雷烨?雷雨?会不会是同一个人?高永祯眼前一亮。正是这篇通讯,促成“雷雨”失联之谜解开。2001年9月7日,项秀文在北京见到原《晋察冀日报》副主编、92岁的张志祥以及雷烨的多位老同事,看过项俊文在金华老家时的照片,张志祥说:“项俊文就是雷烨!”
战友们为雷烨证明、正名。刘峰川与高永祯彼此分享了收集的雷烨烈士资料。就此,雷烨的归宿之谜终于解开。
雷烨烈士外甥女项碧英向雷烨烈士墓献花 摄影/李军放
雷烨,原名项俊文,1914年出生,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人。
雷烨祖上世代务农,家里兄弟姐妹五个,项金土(项俊文)、项桂妹(项秀英)、项云凤(项秀华)、项飞凤(项秀娟)、项顺金(项秀文)。家里条件原本还算宽裕,但自从父亲积劳成疾中年早逝后,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浙江金华雷烨寻访团在平山县南段峪石堂村雷烨希望小学
母亲非常重视教育,雷烨更是不负重望,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然而,母亲的病逝,让刚刚读完初二的雷烨,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挑起照顾弟妹的重担。
生活的重担压不灭青春的热情。1934年,雷烨给挚友许为通的信中写道:“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他还时常对好友说:“我要出去闯一闯,找一个既可以读书又可以工作的地方。”
1938年春夏之交,雷烨安排好家中弟妹的生活,靠典卖家屋得的100枚银圆作路费,启程去延安,投身革命。到达延安后,雷烨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雷烨喜欢写作,爱好摄影,兼任各报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雷烨”这个笔名由此叫开。
1938年12月,从抗大毕业的雷烨被八路军总政治部选派,前往华北前线任战地新闻记者,并担任前线记者团第一小组组长。雷烨深入到军营和战场上,及时报道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1939年,雷烨到达冀东地区,在极端困难与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他是报道“潘家峪惨案”第一人。1941年,雷烨转到冀东部队领导机关工作,先任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后改任组织科长。
在冀东期间,雷烨采写了大量佳作,把对抗日军民满腔的爱和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全部倾注在笔尖和镜头里,因此被战士们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
雷烨烈士曾发表在《晋察冀画报》上的摄影作品
1943年春,作为冀东百姓选出的两名边区参议员之一,雷烨出席了在阜平县举行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同年1月22日,他来到平山县曹家庄,将在冀东近4年来拍摄的照片和底片,全部交给《晋察冀画报》保存和使用。
《晋察冀画报》社长沙飞和副社长罗光达如获至宝,决定在《晋察冀画报》上刊载。于是,雷烨在曹家庄住下,撰写图片说明。
4月19日夜间,数百名日寇从夹峪沿文都河向曹家庄、南段峪方向偷袭,这是日寇的“春季大扫荡”,目标是围剿驻在陈家院的晋察冀军区首脑机关。得知消息,沙飞派人通知雷烨立即转移,雷烨却先跑去通知乡亲们转移……
4月20日凌晨,雷烨在石堂村的山沟与敌相遇。他身负重伤,一面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一面从容地用石头砸碎了照相机和自来水笔,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壮烈殉国。
1943年6月13日,《晋察冀画报》第3期给雷烨出了纪念专刊,发表了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的文章《悼雷烨同志》,对雷烨做了一个总的评价,同期发表雷烨的遗像和遗作。这51幅作品和雷烨的其他文字、摄影作品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抗战史料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从雷烨离开家乡到英勇牺牲,不过5年时间,但雷烨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
因为卓越的贡献,雷烨被列入2000年出版的《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一书,被列为美、苏、中、英、法、意等国近百年来110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雷烨的名字,便位列其中。
晓渡滦河 摄影/雷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