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盈
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工作内容相对丰富的岗位。我们不但要承担学科的教学任务,更要给学生人格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导向。这个过程就是德育。我将它定位于培养健康的人。
培养出健康的人,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
作为小学生,我的学生首先应该是真正的孩子。他们应该天真快乐、朝气蓬勃,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我的班级绝不是井然有序的,尤其是在课间。有时候,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会突然联想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一个场景:在那间用汽车改建的教师里,有的孩子在燃烧酒精灯咕嘟咕嘟地做化学实验,有的默默地看着不知名字的书,有的一本正经地练习书写日本文字假名……这样的画面,我很欣赏,也很羡慕。我同样希望我的孩子能在有限的环境里创造出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做老师的,如果知道学生之所谓学生,前提首先应该是个孩子,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才能获得教育的幸福感受。
作为身心健康的小学生,他们应该是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我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投入地学习;在各项活动中用心筹备,有为班级而战的决心。彰显个性、展示能力、投入工作(学习),是现在乃至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我总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调控课堂的节奏,让教师的投入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我重视一切活动的过程,想在活动中让孩子们领悟到:有时候遗憾不是失败,而是没有为成功付出过努力。痛痛快快地上课,学得尽兴,那么我绝对不苛责他们在课堂上由于能力或者知识积累不足而导致的错误,反之会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全心全意参与活动,做得投入,那么我绝对不会因为失败的结果而表现冷漠,相反会给予安慰与鼓励,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我的孩子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力争上游的心态,那种昂扬的气势,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激动不已。
当然,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我更希望他们拥有一颗博大、善良的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达到。中国特有的社会单元组成,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渠道,缺少忍让互助的行动,缺少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这一个群体的孩子,在爱的包围中成长,对获得的爱视为理所当然,而对于付出和包容则知之甚少。他们喜欢各自为政,在班级里更是表现得“无政府主义”。刚刚组建的班级,班主任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为了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告状”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小小的矛盾会让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斤斤计较而黯然失色。面对凡此种种我们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的语言在他们倔强的眼神中变得苍白无力。你会从他(她)的表情中感受到他(她)对自己的委屈耿耿于怀。诺诺的是对老师的畏惧,而不是对事实的真正认识。所以说,思想的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我们不但要在事情发生后“亡羊补牢”,还要坚持长期的维护,甚至是防患于未然。在一些容易发生矛盾的事情(活动)即将开始时,就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这件事情上容易发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某某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给他们一个心理预期,那么,他们就会在潜意识当中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使不愿看到的情况发生,因为有了对事情处理的心理认同的铺垫,解决起来也不会很棘手。日久天长,是与非会在孩子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我常常看见班长等学生干部,像当年我与学生沟通一样,解决他们看来可以内部解决的矛盾。心底的温暖,不能名状。
其实一个健康的孩子,当然我所指的是心理的健康的孩子。他们在老师不断影响下,会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在我现在班级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每天给他们刷饭缸。当时许多孩子会说声“谢谢”,有时候我会玩笑地说“等你们长大了,就给我刷饭缸,那时我就翻身农奴把歌唱嘞。”其实孩子们能知道感恩我已经很知足了,又怎么会寄予回报的希望呢?然而,如今的我却总是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饭缸会在我倒杯热水的短暂时间消失,而后在辅导完个别同学后又发现它干干净净地摆在抽屉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这大概就是许多班主任老师感叹辛苦又不忍舍弃这一岗位的原因吧!
我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结果,我的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我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结果,我的学生也不轻视任何一个同学。而今,每天课余时间的学习辅导尤其是抓差辅导,从以往的我一人主持,变成由学生包办了。当你看见他们围成一团,彼此互助,轻声交流时,就会由衷地感慨:“孩子长大了,真好!”我相信,孩子自身一定也能获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我们做德育工作强调榜样的力量。这里面除去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我发现书籍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国外的卡尔.威特还是中国的尹建丽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专著中强调读书的力量。“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我自身是个喜欢文字的人,所以我重视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我精心为学生挑选的中外儿童精品阅读丛书,奇幻系列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纯美系列让他们获得美好心灵的震撼;童年系列让他们懂得如何快乐而有意义地度过童年生活。我能从他们的话语里,行动中感受到书籍带给他们的转变。捕捉与孩子们共同阅读的点点滴滴,有时我会想,书香一旦浸润进人的心灵,就会改善道德的基因密码。
做班主任做得随性,我很惭愧没有找到什么方法可以运用自如,没有总结出什么经验值得称颂。倒是班主任的忙碌让我总是对自己是否胜任這项工作质疑。好在每届的学生都很听话,每位家长都很宽容。让我在工作中多了一份坚持。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真诚的心意被学生领悟,那么或宽或严、或爱或恼、或轻或重都将成为一种形式,留下来的仍将是师生之间彼此的信赖与尊重。那些淹没于时间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日后重逢的美好回忆。我们班主任,都会有这份殊荣--享受来自多年前毕业孩子的问候与牵挂。我们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而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