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芬
新版《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个表述是在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合并为“语言能力”,把“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合并为“文化品格”,把“学习策略”发展为“学习能力”,把“思维品质”作为一个亮点,单独列了出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因素都是变量,知识会不断遗忘,文化价值观,学习策略也不断地在更新,唯有思维品质较为恒定。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多取决于思维品质。哈佛大学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
在平时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经常抓住单词、句型、语法不放,着力点很少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上。我们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是学习几个词,几个重点句型,在这些方面浓墨重彩,涉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只言片语,这种重语言传授轻思维培养的做法会阻碍学生成长的。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伴随孩子终身的,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深挖教材内容,从多提开放性问题,巧设示范性支架,优化表格式板书,学画思维导图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呆板走向發散。
一、多提开放性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器。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方式。问题可分两种,一种是封闭式问题,一般用“Yes”或“No”来回答;一种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往往要学生具备想象、判断、推理、知识重组等心理过程。显然,教师要多提开放性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巧设示范性支架,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学习领域,喻指为学习者提供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可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被认为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巧用示范式支架,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优化表格式板书,深化学生的思维
表格通常有行、列、单元格三个部分组成。大家细心研究我们的英语教材,里面有许多操练活动都设计成了表格的形式,但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句型的完整性,而是用密密麻麻的完整句型代替了这些表格。殊不知,就因为我们这样一次次地改编教材中的活动,却剥夺了学生一次次的思维机会。
表格能清晰简明地表达所需要表达的东西。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表格,所设表格可以作为学生预习课文的依托,可以作为新授课文的支架,还可以在复习环节,利用表格进行总结,利于记忆和复习。
四.学画思维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
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可以通过图文的方式外显出来,作为思维可视化的载体——思维导图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们的青睐。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联系、重组和创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
如学习《五上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A Lets talk》,这是Zhang Peng, Sarah两个小朋友参观Wu Yifan的房间时产生了一系列的对话。内容如下,主要句型为划线部分:
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你也去了Wu Yifan的房间参观,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学生们所用的语言大多是:
A: There is a nice desk.
Wu Yifan: Yes, I like my desk.
A:There is a nice bike.
Wu Yifan: Yes, I like my bike
都是这样的的语言让听者觉得乏味呆板,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上画起了思维导图,其实,画思维导图很简单,它只是自己思维后产生的一个提示符号,可是图画,也可是文字,不要因为要求精美而限制住学生们。
这是我选的学生们画的思维导图:
已学的旧知识是学生们思维的源泉。画完思维导图后,学生们编的对话生动、丰富多了。举例创编对话如下:
A: There is a red bike.
Wu Yifan: Yes. Look, my bike is here near the door.
A: There is a nice clock.
Wu Yifan: What time is it?
A: Its four oclock. Oh, its time for art class. Bye!
Wu Yifan: Bye!
当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