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臻
“赢一时还是赢一世”这是个长久以来一直困扰资产管理人或者投资人的问题。在去年所谓“空仓”就能跑赢95%的投资者的大环境下,大家的避险情绪陡然上升,所谓的“低波动”或者“防回撤”又再次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可是,让大家不曾想到的是均值回归效应再次显现——“怎样错过下跌的,也会同样躲过上涨”。
回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屈指可数的投资大师也都面临过短期的滑铁卢,例如:芒格的投资在1973年、1974年的大熊市中分别亏损-31.9%、-31.5%;比尔鲁安的红杉基金在1970-1973年连续四年跑输标普500指数8%,1%,15%,10%,到1974年已比市场落后了令人乍舌的36个百分点;巴菲特因不愿参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其表现也曾一度远远跑输指数。令人唏嘘的是,为何这些在某个短期内曾遭受重创的管理人最终成为令人敬仰,名垂青史的投资家,但名噪一时、天才辈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那些力图每时每刻都捕捉市场,跟踪市场甚至力图打败市场的“李佛摩尔们”最终却躲不过破产清算甚至自杀的命运?以上案例让人不禁发问,在这个善变的市场里,是“一年翻倍”更难还是“长久的存在”更难?
同样,题材股、垃圾股曾一度领衔年初A股的上涨,仿佛当年全通教育、乐视网、暴风科技的盛況还历历在目。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盛及一时”靠概念累积起的高估值公司如今都已灰飞烟灭,伴随投资者成长的最终还是茅台、格力、万科这一类的深度价值股。正应了巴菲特那句“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坏公司的敌人”。
在投资的世界里,普通的投资者过于看重“近因效应”并以此进行线性外推,以为过去表现好的还会一直持续它的辉煌,并逐渐加入这场危险的游戏并推高其价格,殊不知风险正悄然降临,更不知钟摆在摆到极端位置的时候必然会实现反转效应,周期低谷的风险更多来自于“错失投资机会的风险”,而非大家所担心的“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市场在经历非理性下跌后必然会迎来报复性反弹,同样市场在迎来非理性上涨后也会迎来断崖式下跌。正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现在已然腐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光彩;现在倍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