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华 何玉婷 庄苒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参赛项目运作的真实情况,为高职院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备赛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方法:围绕项目运作情况,对高职学生(含参赛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基于问卷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学校措施初见成效,同时还存在不少提升空间。建议:继续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双创项目师资;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出台系列的鼓励政策;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关键词]创新创业;项目运作;调查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0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0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国家相继又出台政策,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浪潮下,各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海选和初赛。我院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颁布了系列配套政策,进行了广泛动员,收到项目申报材料几百份,师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从项目设计、计划书撰写、团队组建与分工、项目执行落地、与导师沟通等各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项目失去进一步的机会。从学校的角度,应该如何做好参赛的充分准备并提供有力的参赛支持呢?本文对项目运作的问题和需求展开调查,结合我院经验,为相关院校提供一点思路。
一、调查设计
调查主题: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运作的调查。
調查目的:了解高职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中项目运作真实情况,为高职院校的备赛提供一些对策。
调查对象: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以及部分参加过双创比赛的毕业生。
调查内容:围绕学生对双创项目运作和认知学习情况设计调查内容。具体包括:是否有参赛经历。针对有参赛经历的学生:调查其参赛动机;备赛时间;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项目构思;项目是否基于专业背景;团队组建和分工情况;与导师沟通情况;项目执行情况;项目需要的支持条件。面向所有学生:调查其对项目计划书的认知;写作难点;计划书的学习情况;学习途径;喜爱的双创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建议等。
调查方法:为调查的方便,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工具对问卷进行了编辑,通过微信和QQ发送至学院项目比赛的学生微信群、往届参赛的项目负责人、普通的班级群,由学生自愿如实填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回收问卷301份,有效问卷301份,含参赛学生78人,未参赛学生223人。以下2.1-2.8是面向抽样的78名参赛学生调查的结果,2.9-2.16是面向抽样的301名学生的调查结果。
(一)参赛动机。在参赛学生中,参赛动机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得到历练机会,为以后的创业热身(69.23%);出于兴趣参赛(34.62%);获得奖项和学分(24.36%);完成申报任务(23.08%);获得融资,推动项目落地(16.67%);其他(11.54%)。
近70%学生是为了得到历练机会,认为参加双创比赛有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文字能力、演讲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等。而选择“获得融资、推动项目落地”的学生仅有16.67%,可见学生对于项目成功晋级的把握并不大,信心不足的原因可能是计划书做的不完美、执行不到位、准备时间仓促、核心资源缺乏等等。
(二)比赛准备时间。在参赛学生中,43.59%的人是提前1-3个月准备的,25.64%的人是提前3-6个月准备的,14.1%的人是申报项目时临时准备的,仅有16.67%的人是提前超过6个月准备的。一个项目从构思、组队、形成计划书、导师指导、不断修改、项目执行与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最好是半年以上的时间来准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有提前备赛的意识,但准备时间不足,导致项目还有不少问题未解决,这也是影响团队信心的原因之一。
(三)对项目运作制定工作计划且依序推进。参赛学生中,对项目运作有进度计划且基本按序完成占56.41%;有工作计划,未按照工作计划执行的占28.21%;无工作计划的占15.38%。从比赛通知发布到项目申报再到校级初赛,时间仅两个月左右,根据比赛结果排名来看,成功的项目往往是那些提早半年以上准备的(有些是在前一年的项目基础上进行迭代的)、且团队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余利用零碎时间来逐步推进工作计划,最终完成项目。调查显示,仅约11.54%的学生能同时做到这一点。
(四)项目构思来源。对自身专业的探索(38.46%)、对现有产品、技术或流程的改进(35.9%)、灵光乍现的小创意(34.62%)、对创新产品或模式的模仿(34.62%)、自己的消费体验(32.05%)、其他(17.95%)。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项目依托于技术、专利、课题的凤毛麟角,在技术壁垒上比较弱。其中,有61.54%的项目是依托于自身的专业背景的。且从最后校级初赛结果来看,一、二、三等奖的12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是依托于我院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等专业背景的,如艾健康工作室、益健康功能性中药饮料、辣妈在线、幼婴家庭式服务、中药手工皂、药膳推广及药材鉴定公众号等等,都是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项目,能够利用学院资源、师资以及团队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往年的省赛、国赛获奖情况来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五)团队方面。跨院校跨专业组队占23.08%,同校跨专业占28.21%,同专业同班级组队高达48.72%。有约一半的团队能做到跨院校或者跨专业组队。成员分工方面:有分工且基本合理的占到71.79%,其余为分工不合理(11.54%)或没有分工、项目负责人包办大部分工作(16.67%)。一个项目的运作,需要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成员组成团队,同时根据成员擅长领域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情况。有76.92%的学生能与项目导师及时主动沟通,根据导师意见对项目进行快速修改、迭代,还有19.23%的学生与导师有沟通,但修改不及时,甚至有3.85%的学生与导师虽有沟通,但基本是导师在代为修改。
(七)项目执行情况。2/3的学生在项目确定后是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的,进行了一些实际的产品设计、推出样品,寻找客户甚至获得一些订单或者合同意向。另有1/3则未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在执行力方面有欠缺。比赛结束后,有51.28%的项目继续推动实施,还有48.72%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项目止于赛事结束。原因可能是参赛团队的执行力不足,或者创业动机不强烈,或者是资金、场地、人脉等资源不足。
(八)支持项目运作的资源要素。被参赛学生看重的依次是资金(75.64%)、专业指导(70.51%)、人脉(64.1%)、场地(53.85%)、其他(28.21%)。
(九)对项目计划书的认知。“项目计划书主要目的就是获取融资”,被调查的301名学生中,76.08%的学生能够达成这个共识,其余学生还停留在获得奖项(9.63%)、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6.64%)或者压根不知道(7.64%)。
(十)对项目计划书主要内容要素的了解。表示完全了解的仅有12.29%,部分了解的占到54.15%,不了解的占33.55%。我院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对项目计划书的写作进行了专门培训,但由于是学生自发自愿参加的讲座,普及面不够,故而学生掌握的情况还不理想。
(十一)对项目计划书各模块的难易认知。学生认为的综合难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风险控制、营销策略、产品/服务/技术方案描述、财务分析、团队与管理。结合目前我院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这些内容在课程中体现的不多,主要是药学类专业的药品市场营销技术、医药企业管理课程中有部分体现。学生认为计划书的相关模块,特别是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风险控制、营销策略这几大模块是比较难的,在写作中不能很好地表述。另外,从提交的项目材料来看,各团队在项目摘要、一句话描述等方面的呈现也离省赛、国赛要求有较大距离。
(十二)教师对项目计划书相关知识尤其是难点的讲授情况。68.44%学生反馈有讲授,31.56%的学生反馈未讲授。由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以药学类专业为主,该类专业的《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课程中有相关内容的学习,故而调查显示的讲授率较高,而學校总体的讲授率是较低的。
(十三)对项目计划书相关知识的学习途径。选择学院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题讲座的频率最多,占66.78%,其他途径选择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众号学习(52.82%)、往年优秀参赛项目(41.53%)、在线微课学习(34.88%)。学生充分肯定了专题讲座的学习途径,并认为从往年优秀参赛项目中也能够快速学习项目经验和写作模式。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创新创业的公众号和在线微课也是受欢迎的学习途径。通过以上途径主动学习的学生占到了77.08%。值得注意的是,从未通过任何途径主动学习的人也占到22.92%。
(十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项目计划书写作要领的工具和方式的学生认同的程度。其从高到低依次是:规范的详细的项目计划书模板(80.07%)、实用的培训课件材料(68.11%)、优秀项目写作案例展示(56.48%)、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授和培训((53.49%))、在线微课程(50.17%)。
(十五)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受学生喜爱的程度。其从高到低依次是:案例分析(75.42%)、有趣简短的视频(63.79%)、游戏仿真模拟(62.79%)、项目设计与展示(52.16%)、理论讲授(47.51%)、企业参观(45.51%)、团队演讲(45.18%)、企业家创业经历分享(43.19%)、其他形式(17.61%)。
(十六)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建议归结。开设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提供项目计划书模板;通过创新创业案例分析来启发学生;到创业企业参观,邀请创新创业达人开展讲座;提供学生自己实践动手的机会;对往年的老项目继续创新,对新项目多鼓励等。
三、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一方面看出我院这两年采取的一些鼓励参赛的措施初见成效:参赛学生对创新创业赛事兴趣浓厚;有提前备赛的意识;一半学生能制定项目进度计划且按序完成;项目构思方面多半能够依托专业背景和资源,或者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消费痛点进而构思解决方案;团队组建与分工也趋于合理;项目的运作能够及时获得指导老师的意见并进行迭代;认识到项目执行的重要性,执行还需要资金、专业指导、人脉、场地等支持条件。另一方面,从学生总体来看,对项目计划书有基本认知,但了解不全面,写作存在不少难点,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急需快速有效掌握计划书写作要领的学习工具,愿意接受案例分析、短视频、游戏仿真、项目设计与展示等有趣且互动性高的教学方式,同时对双创课程的教学也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项目指导体会以及学院正在采取的有效措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的校方作用,进而助推学校整体创业教育工作。
(一)继续举办专题讲座。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时间集中、针对性强,获得学生广泛认同。首先,为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项目计划书的写作要领,可在讲座中提供规范的详细的项目计划书模板、实用的培训课件材料、优秀项目写作案例展示等。其次,在项目构思、团队组建分工、工作计划、师生沟通、执行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最后,通过讲座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公众号、在线微课等,鼓励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把创业教育定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回归”到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对当前创业教育的“纠偏”。应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由有项目指导经验的教师组建成教学团队,以完成项目的心态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讲授,特别是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风险控制、营销策略等写作难点要讲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学生喜爱的案例分析、短视频、游戏仿真、项目设计与展示、团队演讲等方式,理论讲授穿插其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参观,邀请企业家到课堂进行创业经历分享,特别是创业失败的经历分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三)培养双创项目师资。指导老师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发挥着“军师”的作用,帮助团队“审势”。项目能否入围、获奖,甚至获得融资顺利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项目格局。目前国内不少知名综合性院校如厦门大学等,分批次派教师到全球知名的创新创业研究基地百森商学院等进行进修,将进修成果反馈于创新创业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可以考虑派教师到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成熟的高校进行学习。只有师资提升了,课程才能真正上出水平,最终体现在项目整体水平的提升上。
(四)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哥德尔第一定律:任何一个体系,它必是内部和外部自洽的才能有效运行。应整合校内资源,主动寻求外界资源,加强政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创新创业教学、实训、实践、模拟、展示等场馆设施,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实训室、创业园、科技园地、实践基地等地方,融合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延伸到政府的孵化基地、各类创业培训机构里面。校园内外,处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练兵场。
(五)出台系列的鼓励政策。教师方面,将项目指导纳入教师工作量,将项目获奖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体系;学生方面,设立项目申报补贴、赛事奖项及奖金,将获奖项目纳入学分体系。同时为优秀项目提供启动资金、专业指导、人脉资源、免费场地等有力支持。
(六)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从国赛金奖项目来看,项目从构思、完善到执行到位,基本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来打磨。而目前高职院校多半的参赛项目准备时间仓促、以当年赛事结束为终点,导致很多好的创意、产品半途夭折。建议学校提早至少半年发布项目遴选通知,为学生参赛留足准备时间。另外,对优秀项目进行持续打磨,第一年未入围省赛或国赛的优秀项目,可以继续推动其落地,到第二年比较完善了再继续冲刺高一级的赛事。
综合以上措施多管齐下,相信高职院校在接下来的双创赛事中将打开新局面,并以此推动高校整个创业教育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