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短篇小说技巧使用的重阵地是开篇与结尾。由于阅稿量巨大,小说编辑对待普通来稿通常是看看开头,再看看结尾。如果看完开头,编辑看到结尾和他猜的差不多,这篇稿子基本已经被他归为平常之作,如果中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动编辑的文眼,这篇稿子肯定被退稿了。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你的开头一定得吸引住编辑,否则你连展示结尾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开头吸引住编辑,结尾在编辑意料之外,编辑才会去看你的中间部分。这时,如果你有足够的才华,中间万把字的展示空间足够你打动编辑。
中间文字展示部分,以每个人擅长技巧不同而精彩纷呈,其中有以情节曲折动人见长的,有以小说语言艺术见长的,也有以技巧花招见长的。这同每一个作者的修养和经验有关,我们着重说短篇小说的开头与结尾。
好的短篇小说开头有一个通性,那就是能够在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产生继续阅读,追根究底的阅读欲望。在开头作者可以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同情心、个人偏好来抓住读者。
比如这篇,我谈话的开头是“短篇小说如何用开头结尾抓住编辑的心”。这是一个用偏好来设计的开头,想发表小说的初学者一看就会被抓进来,因为这是初学者的偏好,而不是诗词作者,或者悬案故事读者的偏好。
贾平凹说过,好小说是有读者定位的。就是说有些小说是写给一个特定的人群看的。
比如说,以小说语言艺术性见长的小说,不见得受喜欢情节曲折型小说的读者喜欢。喜欢情节曲折型小说的读者,甚至会攻击这类以小说语言艺术性见长的小说是在玩儿文字把戏,耍文字戏法。
可是喜欢小说语言艺术性见长的读者,却对这种小说推崇备至,甚至会攻击情节曲折性见长的小说是故事,不是小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这不只是小说创作中技巧定位上的问题,也是读者偏好的问题。
这两种类型的小说,可以说是当下文学期刊上的主流类型,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写作手法。初学者也不必劳神想要兼得,因为,掌握其中一种手法就足已获得偏爱此类作品的读者,只要用得得心应手,发表应该不是难事。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掌握部分人的偏好,偏好会使他们在期刊的目录上寻找你的名字,急急地翻阅你的作品。
比如,我常在小说选刊目录上寻找阿城和迟子建的名字,因为我喜欢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作品多是情节曲折型的,而且写得很好,是我喜欢的类型。我熟悉我喜欢的那些作家的作品定位,喜欢他们那种风格的作品,当我在目录中搜寻到他们的名字时,我会感到一阵欣喜。这也是成熟的作家要有一定风格的原因,固定的风格,会使他拥有一定量的读者,也可以说他作品的风格引领了这批读者的偏好。
而初学者,想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有目标地写,有技巧地写,而不是天马行空,任意铺排文字。当然,天书般生涩难懂的作品,也会有人买账,但,那绝对是极小众的东西,注定难以长久,想要大众认可,还须迎合大众口味。
那么大众的偏好是什么呢?无非是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在小说开头,用少量的文字把读者七情六欲中最偏重的那一种情感,或是欲望勾住,你就成功了!别忘了编辑也是人。
成功者常用的钩子有两把,一把是同情心,一把是好奇心。同情心好说,无非是把人物写得很惨,惨到令读者心生同情。
但是要注意人物的设置。一个坏蛋很难让人产生同情,他的悲惨只会令人痛快。
一个模模糊糊的普通人也难让人产生怜悯。
打个比方,同样是等待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一个是能歌善舞的六岁小女孩儿,一个是八十岁的离休老头,哪一个更让你产生同情心?
通常人物的设置,要设置成人见人爱型的,或是令人肃然起敬型的,再就是人人都想抱回家型的。试着想,这些个令人心生怜爱的人物,要是遭遇惨祸,你会不会同情?会不会关注他是不是会死?是不是会得救?你会不会急着去看结尾?如果会,那么这个开头就成功了。
用了这样的开头,编辑可能马上去看你的结尾,这时你的结尾若是给出了一眼即知的答案,那你还是会收到退稿信。这时你的结尾,要么是个开放式的留白,要么是一个与开头悬念无关的答案。只有这样的结尾,才能吸引编辑读下去。
好奇心比较难说。因为人们好奇的东西太多。你别指望一个喜欢花边故事的偏好者会对旷世食材的发现感兴趣,因为那是食欲偏好者的偏好。通常花边故事是男女故事偏好者的偏好,也是大多数人的偏好。这里无需隐晦,连孔子都承认食色性也,我们也没有必要装得像个和尚。
中间部分继续迎合读者偏好。这是作者聪明之处。
开头用的人们对男女故事的好奇心勾住读者,被勾住的读者自然是此类作品偏好者。中间如果你再写探险,夺宝的故事或者是战地兄弟情,显然难以满足被开头吸引进来的读者的偏好,受到弃读是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在这里强调一下,开头文字所定下的偏好基调,在中间的行文中,必须为重点基调。
这种基调可以附着在复仇、励志、夺宝等其他故事情节上,但基调不能改变,读者的偏好一定要满足。如果能把这个基调保持到结尾,你就可以等着这批读者在目录上寻找你的名字了。
当然,好的作者不会在一篇作品中只是满足读者一种偏好,因为人的欲求众多。
优秀的作者,往往在一篇作品中融汇众多的偏好给读者,以满足读者多层次的偏好,抓住更多的读者。
我记得少时爱读的金庸武侠小说,那真是老少皆宜。为什么,因为它能满足人们众多的偏好。
短篇小說,因为篇幅所限,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偏好,为此我们必须在开篇就定下偏好的基调,有需求的读者一眼就能得到信息来阅读它。还要强调的是由于篇幅所限,由于时代阅读快节奏所限,我们开头的文字一定要言简意赅,争取用最少的文字达到目的。
其实有些聪明的作者已经发现,作品的标题其实就是作品变相的开头!
一个充满悬念的标题其实已经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如果这个标题中加入了一点偏好,那它就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好奇心钩子。
范墩子聊短篇时说过一个词,“陌生感”,当时令我印象深刻。我思索后覺得,无论是形式上的陌生还是内容上的陌生,都应当归纳到好奇心这个钩子上来。
“陌生感”应当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猎奇心,来抓住读者。可以肯定的是,好奇心理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愿意去探索未知,体验新鲜事物。
在受到时间、空间物质制约的现实中,人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探寻体验,弥补了他们对外界探寻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赞扬一部优秀之作有生活,因为只有作者准确地把一种生活体验呈现给读者,读者才能从作品中获得这种生活体验,这是读者阅读作品的目的,也是读者的需要。
如何增加短篇小说开篇可读性。先按记叙文一样顺序写下故事,之后调节段序,把最引人关注的段落提到第一段,起到开篇引人的效果。
如果开篇时叙述语言迷人,就不必作以上调整。有魄力魅力的叙述语言就可以达到提高可读性的要求。
紧接着适当介绍情节人物。中间穿插承上启下的小悬念,行文中多用悬念词,尽量不多交代,除了必须交代的,能让人猜就让人猜,能让读者一直猜测下去的才是好结构。
关于小说的语言,初学者往往过于呆板,过于拘谨。类似于记叙文的语言,经过一系列退稿后被迫改变,寻求匠气的文字把戏。
在改变初期,往往会花哨得过头或者花哨得不贴切,这又会导致新一轮的退稿。在受到打击后,会放弃追求花哨回到记叙文语言中来。但他们的文字经过花哨地熏染后已经无法回到最初的呆板。已经无法摆脱的有点小花哨,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很多编辑喜欢的正是这种略有些小花哨,略带些工匠气的语言。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锤炼小说语言的小公式。
1、记叙文语言;2、匠气的文字把戏语言;3、略有些文字把戏的语言;4、大巧若拙的平实语言。在这里很多初学者会把“1、记叙文语言”等同于“4、大巧若拙的平实语言”,而不愿意进行“2、文字把戏语言”的尝试。必须承认,“2、文字把戏语言”是一种肤浅的杂耍。但是,短篇小说的发表环境就是如此现实,要么改变,要么被退稿。
记叙文语言同大巧若拙的平实语言这两者的区分,可以通过阅读记叙文和名家的名作进行比对,比对中即可得到启示和区分。由此可见,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写作技巧的捷径。
没有谁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不全力以赴尽量展示自己的能力,你就无法得到与你能力匹配的待遇。一篇寄出去的作品是否代表了你的真正实力?那是一篇精心打造的作品,还是慌忙中拼凑的作品?在相对公平的环境里,外界对你作品的回报基本等同于这篇作品所代表的实力。这就要求我们邮寄出去的作品一定要全方位的代表自己全部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