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生 孙泽 丁传伟 张宁 刘朝霞
摘 要: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武术节的区域协同发展指出新的发展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京津冀武术节发展现状、协同发展条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对策和构想,以期为促进京津冀区域武术文化交流,推动京津冀区域的武术节及武术赛事发展,挖掘京津冀区域武术文化资源,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合理分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武术节;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 80-054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points out a new development idea for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festiv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martial arts festival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field trips and logic analys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artial arts festival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 provid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al exchang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develop martial arts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es.
Keyword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wushu festiv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随着社会发展,中华武术的性質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军事性,到娱乐性,再到竞技性,直到当前的健身性、表演性等,中华武术的发展变化在逐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首次全国性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主要表演项目,迈出了进入现代体育竞赛体系的第一步[1]。1959年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颁布实施,以此为标志,竞技武术正式诞生。与此同时,传统武术还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例如,参与传统武术节或传统武术比赛。武术节是武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一定区域武术文化的了解和扩大武术节举办地的知名度而举行的具有参与性的综合性节日庆典活动,举办期间涵盖武术竞赛、武术文化交流、展览会等多种活动,是武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武术节的区域协同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促进京津冀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武术节及武术赛事发展,开发京津冀武术文化资源,推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合理分布提供理论参考。
1 京津冀3地武术节的来历
京津冀3地的武术节来源于庙会。在《帝京岁时纪胜》和《北京风俗类征》中,有大量篇幅介绍北京的庙会。最早的记载应是《辽史·禅俗志》中的“春游”,再有是北京妙峰山庙会,据《京都风俗志》记载,北京城内举行登山比赛,其中设有“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香等”[2],在妙峰山庙会的最后一项活动中分为“文会”与“武会”。其中的“武会”有开路五虎棍、少林会、杠箱会、秧歌等。天津地区每年举行“皇会”,有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表演。河北地区的庙会活动也由来已久,并且十分普遍。在这些庙会中,武术、杂技等表演是主要项目。这些庙会是京津冀3地早期的武术节的雏形。
2 京津冀武术节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3地各种武术节事活动举办频繁,经实地调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节分别为北京的国际武术文化节、天津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及沧州国际武术节。因举办地、参与人数等多方面的差异,3地武术节活动的开展各具特色。
2.1 北京的国际武术文化节
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自1994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在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的基础上,每隔2年举办1次,已连续举办3届。参与人数从2012年的1 131人上升到2016年的1 287人。武术节主题主要有“以武会友,共同提高”“以武会友,共圆武术梦”“相聚北京、以武会友、激扬武术、绽放武魂”。在近3届武术节中,武术邀请赛的比赛规则、项目设置与录取方法基本相同。在竞赛项目方面,第2届比第1届在太极拳项目上增加了4项,分别是混元太极拳24式、混元太极拳48式、混元太极炮捶38式及混元太极炮捶46式。举办第3届时,竞赛项目增加到96个小项。近3届武术节在赛会设置标准化的同时,还聘请武术界知名人士举办了学术论坛,设置了展览区,组织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旅游,进行了文化产品展卖和海外人员段位制培训活动等。在前2届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基础上(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式太极拳、六合拳、通背拳,以及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第3届还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项目展示活动(包括抖空竹、北京鬃人、古彩戏法等),并且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环节[3]。
2.2 天津市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重视和领导下,第1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由北京变更为天津举办,参与人数达1 408人。虽然第2届大会举办时在参赛人员资格、人数方面进行了限制,但总人数仍然达到了1 800多人。2次大会的主题分别是“弘扬中华武术、承传民族精神”与 “共铸武术魂,同圆中国梦”。2届交流大会设项大体一致,内容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文化交流等,有44个分项及103个小项。2016年9月第2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在武术文化展示方面又增加了学校武术集体项目——武术健身操的展示。在武术竞赛前后,组委会举办了大型开幕式和闭幕式活动专门聘请武術界知名人士举办了武术学术论坛,共同探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并配以宣传展板介绍天津当地特色拳种及天津武术发展概况。
2.3 河北省的沧州国际武术节
首届沧州武术节于1989年10月中旬创办,是国内举办最早的武术节之一,历经30年的发展,已成为武术、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特色节事[4]。2003年10月以“宣传和发展沧州”为主题举办了第7届中国·沧州武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24支代表队参加,约200多人。时隔7年后,又举办了以“亮剑沧州,武动世界”为主题的第8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约460多人。继而间隔了6年,以“相约武乡沧州,共襄武术盛典”为主题举办了第9届武术节,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人数达1 025人。第7届、第8届沧州武术节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名称上由“沧州武术节”更名为“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体现了其参与人员范围的“国际化”。在第7届沧州武术节举办期间,武术文化交流占有较大比例,主要以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全国武术散打争霸赛、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为主,同时增加了沧州武术资源开发论坛、沧州传统武术交流展示大会、首届中国沧州武术服装、器材用品展销会等多项活动。到了第8届和第9届时,主要突出了武术项目比赛,例如传统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比赛规则与要求逐渐规范,并逐步与国际接轨。2016年第9届沧州国际武术节扩大了赛事规模与宣传,在举办传统武术精英赛的基础上,还举办了沧州武术精品拳种万人大展演、2016年中国·沧州武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首届中国·沧州武术文化博览会、武术“六进”等活动[5],并且在举办期间同时开展了大型主题晚会、第2届中国(沧州)管道装备展览会等。
2.4 京津冀3地武术节的差异和不足
京津冀3地虽地缘相近,但在武术节的举办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北京地区在武术节举办期间,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项目展示活动的同时,还会举办“北京国际武术与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天津地区的武术节活动也丰富多彩,在2015年就已举办了“宏舜杯”京津冀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天津举办的2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的武术竞赛项目多样,包括武术套路自选项目、武术套路传统项目、集体项目、武术散打项目段;武术文化展示项目同样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武术特色传统拳种、武术段位制、太极拳推手、武术短兵、学校武术集体项目、武术科学大会、武术文化成果展、武术产品展示。开幕式主要召集天津相关院校的学生进行表演,例如天津体育学院等。河北地区是多种武术拳种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自1992年河北省就有沧州市、永年市、南宫市入选全国武术之乡。沧州市作为第1批入选武术之乡的城市,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武术的重任。沧州武术节的开幕式常设彩车环城游行环节。主要是通过在彩车上放置社旗、会标,同时通过表演者展示武术招式进行宣传。与此同时还设有武术套路方阵的集体大展演[1]。3地武术节的开展有其特殊性,也存在一些共性不足,例如:赛事品牌知名度不高;赛事举办方式创新不足;赛事组织管理有待加强;专业性赛事组织不健全;缺乏专业性的赛事组织管理人才;裁判员的选用制度不健全;武术节宣传和推广范围广度不足。
3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条件分析
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的武术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已初步建立,为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1 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讲话[6]中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7点要求中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是紧跟国家方针政策,通过3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以促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实现[7]。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推进京津冀武术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8],通过武术节的开展既能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发挥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9]。
3.2 京津冀3地旅游资源丰富
京津冀可谓是传统武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3地的武术文化较为繁荣,例如:清代皇宫的善扑营,民国时期的“国术馆”习武,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等,天津回族重刀,霍元甲精武文化,河北省的武术之乡沧州、永年的太极拳。这些武术文化也能够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这些地域优势、武术文化底蕴为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京津冀3地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武术节与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能够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推动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能促进3地经济发展,繁荣3地文化事业。武术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而旅游资源又为武术文化展示提供了途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京津冀武术节与3地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供了契机,而3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3地武术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3.3 京津冀武术节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
京津冀已具有丰富的武术赛事组织与管理经验。北京市已多次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各种武术比赛。例如社区武术比赛、年度武术锦标赛、冠军赛、2008年奥运会武术表演项目、国际武博会等。天津市举办了2010年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2014年第1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2016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决赛等,为天津市武术赛事组织与管理积累了经验。河北省自1989年至2016年已举办了9届沧州武术节,沧州武术节是我国举办最早,经验最丰富的武术节事之一。京津冀集中了4所专业体育院校,并且能够培养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管理、武术教学、体育表演等多方面的人才,为3地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同时这4所专业体育院校在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方面能够提供智力支持和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运动技术支持。京津冀已形成了武术节或武术赛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管理下,已建立了各级各类武术协会,各种拳种协会或组织,武术培训学校等,武术赛事管理体制已基本完善,武术节、武术赛事及武术表演的举办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批准下,能够顺利开展。
3.4 京津冀具有一定的武术文化基础
在适应奥运会竞技项目量化打分需要的情况下,武术竞技项目开展中对竞技套路组合进行了限定,并在套路中大量增加了体操等项目的难度动作,从而增强了其观赏性,更利于在武术节中进行武术展演。而部分拳种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广泛开展的优势,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为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武术协会的调查统计显示,天津市有少林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通背拳等22个武术拳种在流传。 因此,京津冀3地具有大众喜爱拳种的习练人群和一定的武术文化基础,从而具有了为习武人群搭建切磋武术技艺和相互交流平台的优势。
4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参与者的思想认识
京津冀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需要参与者在思想认识上深层领会并形成积极的行动。当前,参与者对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思想认识不足,各类拳种习练者、各个流派内部对于武术的理解各执己见,并且京津冀3地的武术文化也存在差异。武术节举办期间开展的赛事或者活动结束后,各地的参与者相互交流较少,对京津冀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在思想认识上还需提升,从而对京津冀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限。
4.2 区域带动作用
从区域发展来看,京津冀3地的武术节发展差距较大,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武术节发展较快,但对河北省的带动作用尚需强化。河北省作为我国一些拳种的主要发源地,例如,武术之乡沧州,太极之乡永年县等,拳种、流派众多,具有良好的武术文化基础;但从武术节开展情况来看,沧州武术节对河北省武术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4.3 制度建设
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主要在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武术节的申办与举办由各地体育局主管,并且在武术项目协会实体化后,基层管理制度尚未完善,基层武术项目协会实体化程度不够、武术项目大众化意识有待提升,仅以京津冀3地政府这3个点来覆盖京津冀区域这一个面还难以实现,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
4.4 资源共享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实现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于中华武术资源共享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中华武术文化资源整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武术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文化产业对中华武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加强,例如武术培训、武术表演、武术赛事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开发与共享机制[10]。
5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对策
5.1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理念
创新是武术节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必须把创新理念放在协同发展的核心位置。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完善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实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其次,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对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建立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5.2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需遵循的原则
1)相互尊重原则,京津冀武术节在谋求协同发展时应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虽然京津冀在武术文化上存在差异,在武术节的组织与管理上也有不同,但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管理方式等的差异。2)优势互补原则,京、津、冀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武术节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3地武术节各自的优势,通过举办武术节促进3地资源优势展现,从而互取优势,弥补不足,实现优势互补。3)互利共赢原则,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将武术中的竞争意识转化为合作意识,在武术节举办所需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上开展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协调发展。
5.3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阶段
1)强点——突出特色。强点,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一点进行巩固加强。而在本文中主要有3个含义:1)京津冀跨行政区域的规划需要超越现行组织机构架构来统筹谋划,并加以实施和协调[11]。例如成立“京津冀武术协同发展联盟”负责京津冀区域武術节的管理和协调,从政策制定、3地武术节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入手,制定武术节协同发展方案;2)京津冀举办的武术节活动中,蕴涵着举办地的风俗特色和重点拳种,这是京津冀武术节所应体现的方面,并要能使人们在武术节中体验武术文化,增长相关知识;3)举办地各种资源的强化,例如地方政府部门加强组织管理,3地武术管理中心、武术院、武术协会等明确定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智力支持,强化旅游资源的保障,以及加大广告赞助力度等。
2)组链——跨区域联盟。 合作共赢是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要将京津冀的武术资源充分地开发,就需要建立京、津、冀3地的联系协商机制。例如,通过建立“京津冀武术协同发展联盟”,通过联盟联系京津冀的体育主管部门和武术节组织部门,实现京津冀的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资源共享。“京津冀武术联盟”的建立首先要立足长远,明确定位,并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其次要明确联盟内部机构分工,要进行系统性布局。最后要树立整体观念,在制度建设等方面联盟内部要相互衔接,将3地的旅游资源、人才资源、武术节组织等要素实现区域对接,建立武术节的资源保障体系,形成3地武术节组织单位互联互通、资源互利共享的新模式。
3)结网——协同发展。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主要基础是“管理层”,只有在政府管理的统筹谋划下,实现统筹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前期的打造武术节特色、组建武术协同发展联盟,是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基础,后期要实现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京津冀的不同城市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城市发展理念与定位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举办城市针对举办的武术节应提出与其城市发展理念相匹配的武术节主题口号,突出举办地的特色。武术节在突出内涵的同时,应再积极拓展外延。通过“京津冀武术联盟”进行组织管理,开展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需扩大宣傳,聚集3地人财物资源,保障武术节的组织与管理的实施。以期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参与,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促进3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武术联盟”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
5.4 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构想
5.4.1 协同发展:明确发展方向
明确发展方向、树立协同发展理念是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的第1步,也是3地合作共赢推动中华武术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合理分布的思想基础。京津冀3地在资源方面各具优势,城市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中华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是以满足我国人民需求为目的、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最终目的的。因此,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的方向是“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构建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机制,3地在武术节协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才不会产生冲突,这是京津冀3地武术节协同发展的思想基础。
5.4.2 发展经济:推进产业合理分布
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合理布局是京津冀区域武术节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3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体育产业合理分布,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5.4.3 组织建设:合作优势最大化
京津冀的武术资源各有特色、开发程度不一,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需要在融合体现3地特色的同时,共享武术文化优势资源,使3地武术节既具有共性特点,也能够体现个性特色。以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为先导,完善“京津冀武术联盟”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挖掘和整合3地优势资源,开发武术文化共享资源,在传承和保护武术文化精华的同时,促进3地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推进3地体育产业的合理分布。
6 结束语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武术节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无论是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还是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而言之,京津冀武术节的协同发展将为武术文化传承开辟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 地域文化视角下京津冀武术之乡的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6.
[2] 张昀. 试论庙会的文化价值[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93.
[3] 丁传伟,周之华,张宁.北京市传统武术文化追溯与发展[J].运动,2016(2):149.
[4] 杨扬. 沧州武术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5] 刘茜. 武术申遗,任重道远[N]. 中国文化报,2010-10-15(3).
[6] 打破“一亩三分地”习近平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7点要求[EB/OL].[2018-05-1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7/c64094-
24485849.html.
[7] 宋博,丁保玉.京津冀武术赛事发展策略研究:以京津冀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7,6(6):19.
[8] 孟凡莉,李凤梅.“打造京津冀武术节事品牌”的策略实践与思辨[J].武术研究,2017,2(7):60.
[9] 秦培元,解乒乒.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武术赛事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武术(研究),2017,6(5):32.
[10] 吴敬攀.武术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中华武术(研究),2017,6(6):7.
[11] 孙洪磊.哲学视域下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收稿日期:2018-05-15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DZHB026)。
第一作者简介:王继生(1979—),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场馆赛事与管理,E-mail:wangjisheng@cupes.edu.cn。
通信作者简介:刘朝霞(1974—),女,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E-mail:zhaoxialiu@126.com。
作者单位:1.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24 ;3.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1.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 China;2. Martial A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3.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