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离全国人代会闭幕仅一周,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新的劳动节放假安排,回应人大代表所提的假期安排调整建议,为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吸纳民意提供了样本。
回顾近年来的各地人代会,诸如房价、医改、教育、收入分配等民生议题备受舆论关注,但大多局限于人大代表会议上自说自话的单向表达,鲜见政府有关部门会议期间的正面回应和及时表态。这与代表们积极建言、深度参政、互动推动问题解决的期盼有较大差距。
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从打好三大攻坚战到推动绿色发展,从落实减税降费到优化营商环境,从保障改善民生到创新社会治理,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就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列席各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审议,实现现场旁听全覆盖,即时形成代表审议意见摘要,同时筛选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意见建议转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及时回应,避免了文来文往,提升了会议效率,这也为各地开好人代会树了榜样。
观察今年全国人代会,代表审议发言得到政府“瞬时”回应是一个鲜明特点。正如浙江代表团小组审议时,义乌市委书记林毅代表所说,“建议提出不到两天,部委就来人当面回应,重视程度、反应速度都让我感动。”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提高代表审议发言和建议办理质量,推动公共管理更好体现民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在开人代会期间,推动制定重大公共政策吸纳民意、集合众智、汇聚众力,要做好三篇文章:
就代表而言要做好“建言”文章,发言要字字珠玑,直陈问题病灶。走向议事殿堂,人大代表要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合理筛选、提炼发言议题,围绕制度性、全局性问题陈述寻常百姓的期盼诉求,将会议审议氛围和注意力集中于最为紧迫的国计民生领域。要尽量避免穿靴戴帽、泛泛而谈,切实提高发言的含金量,提升参政质量。
就政府而言要做好“回應”文章,回应要及时精准,直面群众关切。人大代表的审议意见是最为集中的民意诉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善于在人大代表发言中遴选出人民群众最为关键、最为紧要、“四两拨千斤”的真问题、大问题,通过与代表公开互动、及时回应、解释阐明,确定重大决策焦点,列入决策流程,提升治理能力。
就人大而言要做好“平台”文章,会议要双向交流,激发制度活力。按照人大制度的设计要求,人代会并不仅仅在于话语的表达、思想的交锋,更在于民意在重大公共政策和改革措施的整合、吸纳、反馈和落实。因此,在优化议题、严肃会风会纪的同时,人代会期间要努力搭建政府部门与人大代表瞬时沟通反馈的平台,并努力使之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即使在闭会期间也要创设诸如此类平台载体,努力构建和完善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民意吸纳反馈机制,使政策直面问题挑战,更好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