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9-06-22 01:58张达义佟宇郭海牛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孔镜椎板椎间

张达义,佟宇,郭海牛 (通信作者)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 (北京 10244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容易给老年患者身体带来更大的创伤,降低了治疗的质量与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椎间孔镜BEIS技术应运而生,此种手术方式具有微创、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1]。本研究旨在比较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5例。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1~70岁,平均(56.33±2.47)岁;体重48~65 kg,平均 (55.47±2.81)kg。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3~72岁,平均 (57.69±2.77)岁;体重 46~67 kg,平均 (56.36±2.50)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未曾接受过任何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2)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超过3个月,但效果不理想;(3)精神状态良好、智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可配合完成各项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手术开始前,采用C型臂X线机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确定手术具体部位。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后取俯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铺巾。按标记部位选择患者脊柱正中做手术切口,剥离患侧病变部位间隙的组织,完全暴露关节突、椎板。椎板咬骨钳去除部分椎板,适当扩大骨窗,去除黄韧带,暴露患侧硬膜囊及神经根,神经剥离子及神经拉钩保护神经根,直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扩大侧隐窝,使神经根得到充分松解。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野,确定无残余髓核组织后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试验组给予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采用X线标记腰部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后进行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为浓度1%的利多卡因),在X线辅助下将穿刺针于椎间孔区刺于病变椎间盘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尖部,沿穿刺针置入医用导丝,完成后拔出穿刺针,并沿着导丝切开皮肤 (切口长度为8 mm左右),通过导丝置入TOM针,C型臂X线机辅助下将TOM针通过上关节突尖部置入椎管,要求透视下针尖正位至棘突中线、侧位至下位椎体后上缘,拔出TOM针,沿导丝从小到大依次置入安全磨钻,磨削部分关节突,使得椎间孔成形,最终工作套管道尖端需要到达棘突中线,将椎间孔镜镜头置入工作套管,持续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采用髓核钳摘除突出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组织,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部分盘内髓核,去除及修整部分黄韧带及后纵韧带,沿椎间孔区由近端至远端充分探查神经根走行区,清晰暴露神经根,并恢复正常搏动状态。引导患者做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如术前症状消失,神经根滑动情况良好,且并未受到牵拉与压迫,射频皱缩纤维环破口,术区止血,沿工作套筒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VAS评分评价两组疼痛指数,分数区间为0~10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痛感越低;采用ODI评价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低表明患者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VAS评分、ODI、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 VAS评分 (分) ODI(%)试验组 35 72.69±5.44a 10.15±4.60a 1.33±0.42a 8.52±1.02a对照组 35 55.36±5.47 49.69±5.78 2.92±0.66 10.63±1.77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3例并发症,其中切口愈合不良1例,腰部疼痛1例,下肢放射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10例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3例,腰部疼痛4例,下肢放射痛1例,脑脊液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常见的中老年病,治疗重点在于缓解腰椎神经压力。以往临床多通过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此种治疗方式花费较高,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年老体弱患者本身手术耐受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质量与效果[2]。当前,临床开始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虽然该手术方式疗效较为显著,但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容易对腰椎附近的正常组织造成损害,进而引起腰部疼痛,甚至切口愈合效果差,并延长了患者住院与恢复时间[3-4]。

随着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且受到患者的认可与欢迎。作为脊柱内镜系统的代表之一,椎间孔镜BEIS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手术视野开阔,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腰椎部位的椎管结构及病变组织,从而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确性,避免损伤腰椎神经根[5-6]。同时,工作套管的头倾角度最高可达到70°,套管尖端可直接到达棘突中线,从而缓解神经根压迫,提高了手术的质量与效果。与传统手术模式相比,椎间孔镜BEIS技术具有微创、出血量小等优点,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度,并加快患者恢复速度[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VAS评分、ODI、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给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

猜你喜欢
孔镜椎板椎间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