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伟 李嫒嫒
[摘要]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话语权上,我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任由西方媒体牵着鼻子。党的十九大以来,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布局,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成立或者重组对外传播机构、建设对外传播平台、改进对外传播技术、创新对外传播形式,在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面上不断推动我国对外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对外传播能力。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际传播;CGTN;英文客户端
一、引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正从一个边缘国家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引发世界各国诸多的偏见和误会,我们需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与和平主张,认识到中国的建设智慧与解决方案,世界各国民众亟需认识一个新的中国。但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各国民众存在诸多对中国人民和社会的偏见,一系列的事件暴露出中国在国际传播上较弱的能力。在传统媒体时代,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中一直占据着强势话语权。传播的障碍不断加深中国和国际社会与民众之间的隔阂,让原本文化、语言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之间出现更多的误解和诋毁。我们的经济和科技硬实力不断提升,但是文化软实力却止步不前。我国英语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不足以及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不仅制约着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国际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媒体形象做出全面、客观的认知。随着国家认同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国际政治情境的复杂性,对外传播的制度正在逐渐趋于成熟,转型将会更加缓慢。因此,从政府层面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创新表达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核心的中央三大媒体更要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国际传播中起到先锋队的作用。
二、布局国际传播:中央三大央媒开设英文客户端
2016年即将进入新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开播,CGTN英文和外语直播客户端在各大应用商城上架。同时,其他两家中央级媒体也纷纷布局英文客户端建设。201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上线:2018年1月23日,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上线。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核心的中央三大媒体积极布局新媒体,不断通过技术、体制、管理、平台的创新,增强国内传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三大央媒也纷纷开设了外语新闻客户端,建设国际传播新矩阵。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建设,标志着我国三大央媒国际传播新闻客户端的格局已经初步建成。
(一)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建设多语客户端
2016年12月31日,在迎新年送旧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国际电视台正式开播,同时开设了中国环球电视网和CGTN移动新闻网,并且陆续开设了英文客户端和直播客户端,打造旗舰型国际传播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矩阵。在此之前,中央電视台的国际传播主要包含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六个外语频道,此次CGTN的开播就是将之前散乱分布、各自为阵的外宣资源进行强力整合,从目标、理念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全新重塑。中国国际电视台将成为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有如下突出特色:一是构建媒体融合内容,将文字新闻、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数据新闻和短视频等不同内容形式进行融合生产和传播,满足新媒体时代国际受众的视听阅读习惯。二是打造移动视频直播矩阵,在全球不同国家实时进行多语种、同频段的即时新闻传播,为国际受众提供快速优质的新闻内容。三是打造CCTN品牌,所有社交账户更名统一到CGTN下,建设由主账号、北美、非洲、CGTN多语种账号构成的账号集群。四是首次设立时政报道原刨融媒体交互页面,以多媒体、多时空方式报道重要时政活动,深度解读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念。至此,中国国际电视台将成为一个具备多语种、多平台、多内容、多形式的综合国际传播矩阵平台。
(二)人民日报建设英文客户端
2017年IO月15日,在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大厦举办了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上线仪式,标志着人民日报开始建设独立的国际传播客户端,布局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提升人民日报国际传播能力。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表示,要将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建设成为具备先进技术、优质内容、完整平台的国际传播平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迅速投入十九大的宣传报道,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最新声音、中国未来发展的最新蓝图;我们将以它为载体,更好报道中国社会的最新变化和中国人民的最新面貌,让世界听到并听清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杨振武说。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在讲话中提到英文客户端定位为“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旨在借助于中国核心主流媒体的资源,积极创新表达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强化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声音和智慧,承担世界与中国沟通的桥梁。在具体的建设中,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也积极与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化旅游局和故宫博物院等政府机构合作,实现社会信息和资源的聚合与传播。在新闻资讯的报道之余,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还建设国际信息汇合平台,提供涉外信息发布和国际最新资讯,为国际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三)新华社布局英文客户端
2018年1月23日,在经历紧张周全的筹备期之后,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上线。众所周知,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拥有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广泛的采编网络系统,这些人员和机构能够为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提供全面丰富的全新新闻资讯。依托于高效精密的全球采编分工系统,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采集全球主流国家重大新闻事件,在国际新闻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利用新华社遍布国内的采编网络,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客户端开设有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商业经济、自然科学、时政报道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和专题,满足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社会的需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表示,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在中国主流媒体英文客户端中率先实现智能推荐,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是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突出亮点。近年来,新华社在智能化开发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以新华云、AI主播、智能剪辑系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创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建设方面,积极应用新型网络技术,可以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的匹配,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服务。未来,新华社一方面积极利用其国内和国际庞大的采编系统和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兴传播技术,以国际受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国际传播的旗舰型平台,努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三、认同的逻辑:事实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中国国际传播缺乏构建认同的能力,其中存在多个层面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事实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在推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不管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不管是国际传播还是公共传播,都应该努力做好这三个层面的认同。
(一)事实认同:传播一个真实中国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薄弱的一个基础层面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事实认同薄弱。西方社会和媒体对中国存在大量的偏见和抹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民众不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外国民众来到中国旅游,通过切身的感受去了解真实的中国,但是相比全球几十亿人,能够亲自来中国的人少之又少,并且也只是短暂的部分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国际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上个世纪,甚至还以为现在的中国和清朝时期类似。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认知偏差,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真实现状没能传播出去,不为外国人所了解。而外国媒体对中国存在一定的偏见,在报道中国的时候更多的只是选择性地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因此,我国要在国际上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传播平台,向国际社会和民众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帮助国际社会和民众在事实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从而构建事实层面上的认同。
(二)情感认同:推动国际共情传播
在事实层面上,国际社会开始认识中国。但是认识并不代表态度,或者这种认识是一种负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在第二个层面上需要构建情感认同。一方面,在进行中国社会的报道时,应该寻找中国和国际受众的情感契合点,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文艺母体在全人类社会是相通的,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不会受意识形态和文化折扣的影响,在国际社会能够畅通无阻地传播并且为受众的情感所接受。另一方面,报道外国人对中国感兴趣,有情感偏好的事物。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一个姑娘“李子柒”在YouTube播放一些自己制作的乡村生活和美食制作视频,迅速走红并且获得上百个国家的网民追捧,不管是播放量還是传播力丝毫不逊于我们的很多国家媒体,根本原因在于她制作的视频能够与国际民众建立情感层面的勾连,被他们所接受和喜欢。在非洲,BBC还给当地民众提供与地方官员对话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缺水等实际问题。在国际新闻报道上,我们不仅重视频道落地率,更要重视感情投入,以心换心。除了报道中国故事,作为国际化的媒体,我们也应该向BBC、CNN等国际媒体学习,报道中国之外的新闻,努力为国际社会发声,真诚地为国际社会服务,在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中国媒体形象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价值认同:寻求价值观公约数
国际媒体和社会为什么对中国存在那么大的偏见和误解,根本性的问题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受累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因素,国际社会一直对以中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红色政权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敌视。事实上,尽管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中国人民和西方人民对善良、正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近代社会以来,西方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自由、民主、普善等价值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进行渗透,在国际社会构建出了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价值体系,中国的价值体系却一直被边缘化。今天的我们应该努力的以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又契合国际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体系,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针对性、差异性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价值体系,诠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从而在国际社会形成当代中国为主导的全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和话题体系。国际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科技层面硬实力的竞争,在软实力方面核心的就是价值观的竞争。
四、中央三大央媒的对外传播机制和形式创新
(一)“移动优先”的平台布局
移动互联网社会,用户的新闻资讯消费主要集中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用户在哪里,我们的平台就要建设在哪里。中央三大央媒在构建对外传播平台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移动优先”的布局。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上线之初就开发并同时上架了三款移动外语新闻客户端,包含丰富的垂直门类新闻资讯。此外,App还囊括了报道专题、图片报道、直播等功能。该应用一口气在App Store、Google play、亚马逊和安卓应用商店4个平台上线。同时,CGTN LIVE客户端也开设移动网络直播功能,在近年来的国内国外各大新闻和重要会议中积极开展移动直播新闻服务,第一时间为国际用户提供新鲜优质的新闻资讯。此外,CGTN除了拥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之外,也不断学习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路透社、CNN等国际主流媒体,积极利用国际社交平台Facebook上的移动网络直播平台FacebookLive,与国际同行展开合作与竞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英文客户端,除了契合移动智能手机的移动传播之外,也纷纷利用各类国际平台开展移动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受众也已经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转移到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为核心构造的移动端,三大央媒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打造中国的移动国际传播平台,同时利用海外移动平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二)社交化运营新思维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新闻资讯消费更多的来自社交平台。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传统的主流媒体触达用户的能力急剧下降,转而寻求能够直接触达用户的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在成立之初就非常看重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对外传播,更迅捷地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内主流传统媒体,其外宣旗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近年来在融合转型过程中开拓进取,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我们留意中国国际电视台的官方客户端和网站,不难发现在新闻报道内容的旁边设有大量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功能和渠道。除了面向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微信、微博等,还包含面向全球用户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Insta-gram、Google+等国际化社交平台。除了Facebook主账号之外,中国国际电视台还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还分别开设了CGTN法国、CGTN非洲、CCTN美国等多个面向不同传播对象的Facebook账户。在You-Tube上,中国国际电视台目前的订阅数已经达到82万,发布视频71841个,播放量达到7亿多。CGTN的Insta-gram账号则随时传播中国元素的新闻、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等。人民日报英语客户端和新华社英文客户端背后的团队除了在客户端上面向国际用户发布新闻资讯,也纷纷开设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超级大的传播力,向国际用户传递中国的声音。Facebook和Twitter成为国际受众的主要新闻资讯渠道,新华社海外部的Facebook、Twitter分别已经达到5700万和1200万的粉丝,成为新华社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国际舆论场的重要性不断递增,尤其是以社交媒体为核心的网络舆论场,因此三大央媒的国际传播团队积极抢占海外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多方位发声。
(三)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自从新闻业诞生以来,就一直积极采用最前沿的新兴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央三大媒体的英文客户端和国际传播团队积极引入最新发展技术,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配备个性化算法推荐、聊天机器人新闻等新兴智能化信息服务功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和智能化信息服务需求。为了更加契合国际用户的使用习惯,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在建设之初就积极与微软等国际化团队和技术人员合作,在英文客户端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信息服务功能,用户在使用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时候,可以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聊天交流新闻事件和话题,也可以通过微软小冰的推荐获取新闻资讯。同时,英文客户端也植入Bing搜索引擎功能,用户在使用英文客户端的时候,遇到语言、知识和文化隔阂相关的问题,可以顺手通过Bing搜索引擎随时进行搜索解答。不需要用户再跳转到其他的客户端进行信息查询,保证新闻阅读的连续性,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阅读行为,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在英文搜索领域,微软Bing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绝对的优势,能够实时为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的用户提供准确全面的英文搜索信息。自上线以来,Bing国际版每天都会在全球范围内扫描抓取260亿个新网页并更新到搜索数据库中,保证用户能够得到与其搜索内容相关的最新资讯,此外,Bing搜索国际版还囊括了广泛覆盖全球各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超过20亿条知识图谱信息。微软研究院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时跟踪全球热点新闻资讯,为媒体构建一个全面、丰富、迅捷的新闻数据库,实现从人工监测时代向智能挖掘时代转型。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也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首创媒体云计算技术,将物联网、人工智能、AI主播等协同式的“媒体大脑”技术应用在新闻的采编系统,大大增强新闻的生产和傳播的智能化,提升其客户端新闻资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的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先后参与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博会、春运等若干重要事件的报道,三个月内生产出3400余条新闻,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与传媒业融合并付诸规模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亮相的不仅有使用中文播报的“AI合成主播”,同时还有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的英文。中国国际电视合同步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数据新闻等新兴传播技术,创新传播路径,积极地运用新技术传播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加智能地了解中国。
(四)数据化驱动精准传播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慧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向。在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新闻传播也积极利用数据赋能提升传播效能。人民日报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展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地域、爱好等标签为用户打造高契合度的用户画像,然后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推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人都可以生产新闻,社会资讯迎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人们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则积极利用大数据社会资源,开展数据新闻的布局,先后制作了大量广受欢迎的数据新闻作品,其中包括“Who runs china”等经典数据新闻作品。同时,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也积极与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合作,通过壹看板数据建模功能,建立分析指标体系,计算宇段自动进行数据聚合,计数、平均数、求和等大量函数任意选择,无需再通过人工进行数据的计算。新闻记者在发布一条新闻之后,或者在一周之内,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和模版快速统计传播的数据,包含阅读量、点赞量、分享量等,并且可以快速便捷地生成数据报告。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提供的兴趣、性别、职业等信息打造个人画像,设计“home”“for you”等小版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信息服务。数据化是未来新闻信息服务的标配,三大央媒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价值,为国际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数据服务。
五、创新报道手段和表达形态
(一)新技术助力融合报道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媒介融合背景下,不管是国内报道还是国际新闻都离不了融合报道。中央三大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积极采用最前沿的创新技术,助力融合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在融合报道方面,采用国内最前沿的超高分辨率等离子拼接大屏,让实时直播更加顺畅,画面更加精美。在国际时政新闻报道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先后采用融媒体交互技术、复合媒体技术全方位报道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同时,积极采用AR、VR、MR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用户更具沉浸性地感受新闻现场。同时,还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或者与外部机构合作,制作数据新闻、H5技术、短视频、竖视频和移动网络直播,丰富国际新闻传播的形式和风格,不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CGTN还制作了一个《2016年终回顾》的多媒体交互报道,运用了短视频+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图片等方式,带领用户“穿越2016年的那些山峰和低谷”。此前有评论指出,CGTN作为中国全新国际传播媒体品牌,有潜力和BBC、CNN、Disney等集团一样,向多品类、立体化架构的国际传媒集团迈进。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不断生产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新闻作品。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则利用其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创新新闻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同时,三大央媒积极向BBC、CNN等国际媒体借鉴,创新表达形式,不断采取更多吸引国际受众的方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则聘请了大批国际新闻记者、编辑和主持人等,他们在西方社会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效拉近与国际受众的亲近感。从而让国际受众愿意听他们报道中国、讲述中国的故事。在开展网络直播的时候,新闻直播也采用更加灵活、亲近的沟通方式开展直播报道,更容易为国际受众所接受。
(二)人格化创新表达形式
互联网时代消解了专业媒体的权威性,人们也不再喜欢传统高高在上的媒体。因此,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应该更多的采用人格化的叙事方式,摆脱传统的宏大叙事,更多的聚焦于微末叙事,拉近与国际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与国际受众的亲近感。从而让中国的声音能够传的出去,更容易被国际受众在心理上接受。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除了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新闻资讯,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生活化,没有文化隔阂的新闻资讯,尤其以大熊猫相关的内容在国际受众中备受欢迎,大熊猫的形象有效拉近国际受众的亲近感,通过大熊猫憨态可掬,平易近人的形象改善国际受众对中国社会的印象。因此,我国英语媒体要关注国际受众信息接受心理、信息期待的选择性与差异性。只有如此,我国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效果才能与既定的对外传播目标相符.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里的新闻报道努力接近国际受众的思维方式,很多记者都有两三年或者多年的驻外经验,了解国际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制作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国际受众的需求。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摆脱传统高冷的严肃风格,更多采用人格化的风格,不管是内容形式、语言表达、配表情包等,降低文化折扣,接近国际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更多采用口语化的表达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在进行国际表达中,常常由于语言的壁垒导致传播出现较大的障碍,因此在具体的传播中,三大台的对外传播人员更多的采用低语言壁垒的内容,比如美食、风景、熊猫等题材,这些内容很多时候不受语言障碍的影响,更容易为国际受众所喜欢,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强特色突出中国符号
国际社会的多元性,越是具备特色的,越能够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中国媒体在进行对外传播的时候,更多的聚焦于具备中国符号的事物上。中国具有5000年的优秀文化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一头爱好和平的东方醒狮,是一个和平崛起和对世界有担当的大国,是世界人民最可信赖的朋友。中国窗口必须要海纳百川,广泛接受一切先进的世界文化,做到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洋为中用,促进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共享、共同发展。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拍摄了一部名叫《what is China》的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示具备强烈中国符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让国际受众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此外,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先后制作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新闻和纪实内容,向世界介绍中国联通世界、互通有无的国际方案。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里面包含大量中国符号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艺术内容,尤其是以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开展传播,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也不例外,借助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采编人员和记者,新华社对外传播团队制作大量中国地域和文化符号的新闻资讯和图片视频内容,降低文化折扣,传播中华文明。当今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在硬实力之外的软实力,更加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号召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力还是非常薄弱。除了历史和文化之外,中央三大媒体的国际传播團队也积极挖掘现代中国的特有创新,诸如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具备中国特色的新兴事物,以及在基础建设、桥梁隧道、航天航空等方面取得的技术创新,让国际社会在了解传统中国的时候,也认识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
结语
我国的国际传播建设一直比较落后,传播能力比较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是不值得一提。面对西方社会控制国际传播渠道和话语权的现状,中国无法向国际社会传递真实的中国社会与国际主张,也无法抵御国际社会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诋毁。因此,是时候从全局出发,全面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传播旗舰型媒体,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从2016年年底开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和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推出以及专职人员和机构的并组,初步建成具备完备平台、人员、机构的国际传播体系。未来,中央三大媒体应该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不断调整国际传播的思路和战略,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社会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作者简介]刘战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曾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与腾讯新闻合作《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2018)。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CSSCI论文6篇。李嫒嫒,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记忆与认同:“中国记忆”的影像建构——基于中国纪实影像生产的研究》(项目编号:19YJA860031)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公有领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XW032)阶段性成果。